【換日線時事】那些香港人,為何正離開台灣

作者: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港版國安法》看似離台灣人的日常很遙遠,但其實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所帶來的影響不只是我們人到當地,有可能會成為這個法案的適用對象,也包括伴隨這個法案而來的香港移民潮,其中部分移民已經來到台灣落地生根。

本集「換日線關鍵字」Podcast 節目邀請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玉潔,為我們分析香港移民在台灣的現況,以及台灣社會可以做出哪些準備。

問:在香港日益緊張的政治氛圍之下,越來越多香港的年輕世代遠走他鄉,透過不同方式在異鄉取得新身份,其中也有部分港人來到台灣。根據 BBC 報導,香港在 2019 年反送中運動以及 2020 年實施《港版國安法》之後爆發移民潮,在過去 3 年香港居民經過機場離開的淨離港數字高達了 53 萬人。就您所知,目前這些香港人多半是透過哪一些方式取得身份?

這些港人他們出走的時候,大概會選幾個對他們比較友善的國家,其中英國當然是對香港人提供比較多援助的國家,他們讓港人可以在英國以 BNO 海外公民的身份,進一步取得國籍。在台灣則比較特殊一點,因為台灣對於中國還有港澳人士有另外的法律規定,港澳條例規範港人來台取得身份的管道。實務上港人來台要申請居留或定居,通常會以投資、工作、讀書或是依親這幾個主要渠道。

我相信大家可能有印象,在《港版國安法》通過的時候,蔡英文政府宣布成立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當時有非常多香港抗爭者已經受到香港政府的打壓,這個專案希望台灣作為一個鄰近國家,可以給港人一些幫助。這些年輕的抗爭者很多都未滿 20 歲,他們不可能有錢選擇投資移民,工作移民和來台灣念書這些渠道對他們來說也比較不可能,而且緩不濟急,所以當時這個專案就是希望提供他們以一個政治庇護的管道,來台灣取得身份。

但這個人道救援專案畢竟只是一個專案,它不像別國可能有難民法的規定,台灣沒有難民法、也沒有政治庇護的規定,所以雖然用意非常好,但實際能夠處理的人數還是相對比較少。之前政府公布,在實施這個專案一年多以後,大概有一兩百人申請這個專案;至於現在到底有多少人申請,或者是有多少人通過、還有多少人在等這個身份,我們並不知道。雖然台灣確實在第一時間就釋出善意,不過後面的執行速度卻跟不上申請速度──不只是人道關懷專案,也包括港人申請投資、就業、接受教育和依親這些管道的辦理。

2020 年來台申請居留跟定居的港人大幅增加,不過我們核准的數量還是跟不上申請的數字,所以近來也有一些媒體和專家學者指出,在台港人似乎有「二次移民」的趨勢。所謂「二次移民」就是他本來來台灣,想要在台灣取得身份,但是後來覺得等太久了,或者是沒有取到身份,不得已必須要再去第三國,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在港人來台的議題上面,台灣善意十足但制度不足。台灣社會其實是一個非常善良的社會,所以在面對香港 2019、2020 年發生的這些抗議跟鎮壓時非常想要幫忙,但是制度不足造成一個窘境,就是 我們沒有相關立法,也沒有既定的庇護程序。

另外一方面,跟英美國家比較起來,我們的心態還是稍微保守了一點。我們有些政府機關提出擔憂,包括如果大量開放港人來台,會不會對台灣的社會造成衝擊,比如經濟、房市、治安。還有政府機關提到國安疑慮,擔心沒辦法把關一些港人的身分。我覺得正因為你有這些疑慮,才更需要建立制度,把移民管道和申請庇護的管道法制化,在這個法制化的過程裡面解決這些擔憂。

舉個例子,如果你擔心這些人有國安的疑慮,你正應該要在制度裡面做好國安審查,現在外界可以看到,訴願書裡面會寫到國安聯審,但是實質上的審查到底是怎麼樣,我們不曉得。我覺得政策上的考量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就是在這個制度化過程中去控制它,讓它正常化。

再舉一個例子,大家會擔心移民浪潮下,我們台灣這麼小的一個社會能不能承受。這時候你可以想的就是如何做好移民控管,每年可以接受多少政治庇護的申,這些我想政府絕對是有能力事先規劃的,但是我們現在沒有在人道救援專案上看到相關規劃,也沒有告訴民間社會這些訊息。

對於處在不確定的法律程序當中的這些人,他們不曉得究竟要等多久才可以取得身份。一旦讓申請救助的人感覺到不安全了,我想很多申請者,包括在台灣的這些香港社群都會知道,也就會造成他們覺得台灣可能在包容上面,沒有他們想像中那麼好,這是我確實有聽到的一些聲音,我覺得我們台灣可以做更多。

問:從一個法律學者的角度,您會建議台灣政府借鏡哪些相關立法較完善的國家?

我覺得每個國家在設計難民制度,或是設計自己的法律的時候,別國的經驗當然是可以參考,但是最主要的還是這個國家自己的政治意願跟當地的情況。我覺得在台灣好像缺的不是參考的素材,而比較是政治的意願。

我一直覺得台灣從比較廣的角度,不要只 focus 在難民法上面,因為港人來台灣的渠道多元,也有很多香港人不願意被貼上難民的標籤,那個標籤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可以看得更全面,為港人創造空間。

所謂「創造空間」指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實體空間,我們真的可以讓台灣成為一個讓他們感到安全的避風港,在台灣有第二個家,可以維持他們過去在香港相對自由的生活環境。台灣是全亞洲數一數二民主自由的國家,我們的社會真的有力量可以支撐起這些想要來這邊定居、創造生活的人。

再來就是台灣也可以為香港創造一個文化的空間。我們民間社會已經有在做一些,包括之前的保護傘餐廳、林榮基來台灣開的銅鑼灣書店、現在的飛地書店,這些都是我們創造香港文化空間的一些例子。我覺得台灣絕對有足夠的社會韌性跟文化包容性去保留更多不同的文化,我們能夠讓自己的社會朝更自由、更多元的方向發展,其中一個可以做的就是保留香港社會本來很蓬勃發展的文化,因為在香港已經不可能有這樣子的文化了。

問:社會上也存在另一種聲音,認為台灣沒有義務對香港伸出援手,或者質疑台灣能從中獲得什麼好處,您通常會如何回應這類意見?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不見得是直接說我為什麼要幫香港,可能是用更多前面提到的理由,思考也許不應該開放。我覺得台灣社會一直在進步,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通常是把時間拉長去想。我覺得我們真的是從一個威權國家轉型到民主化國家,我們現在生活得非常幸福,可以呼吸到自由新鮮的空氣。我們在過程中其實得到了非常多的國際幫忙,威權時代反對陣營裡面的人,他們也都有尋求國際幫助,而國際也確實有很多的民間團體,不斷地在為台灣民主抗爭做出貢獻。在前人的努力下,我們受惠於來自國際的自由養分,現在處於一個可以對別人帶來正面影響的位置。

我相信很多人雖然有顧慮,但也覺得這是一件正確的事情,所以要去做。我也相信台灣在未來的 10 年、20 年,會有越來越多人感受到台灣在這個區域扮演的重要性,和可以帶來的正面影響,而不只是專注在台灣本身。台灣雖然看起來是小小的一塊地,可是我們其實是在整個區域跟國際舞台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我們在台灣也有「換日線」──我們不只是台灣人,也是國際社會的一員。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港版國安法》實施後倍增的來台香港人,為何正「二次移民」離開台灣?》,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我不想看這裡成為第二個深圳」──香港年輕人為何出走?

【香港現場】從「和理非非」到「視死如歸」──「香港人已經退無可退」

作者簡介: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換日線》關鍵字,關你什麼事? 每週六上午 10 點,將為大家解析關鍵國際時事與趨勢,並發揮《換日線》的特色──連線人在現場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收聽節目請點選連結! 在全新改版的節目中,每月也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介紹國內外教育現場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