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3 大關鍵因素,引發中國失業潮

作者:Lukas Niu/「媽,我明天要出國」

在中國大陸工作多年,我已經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兩套訊息系統,一類是臺灣熟悉的臉書、Instagram、Youtube,另一類則是符合大陸市場的小紅書、抖音、微博、知乎等平台。最近大陸社交平台上,最多人分享的信息大概就是 2023 年將迎來史上最難畢業季,甚至還可延伸至大陸年輕人「擠爆」寺廟祈求找工作攻略、求職攻略,以及科技大廠海嘯般的失業潮來襲,該如何應對才好等。

從看到各種新聞到身邊的朋友開始被裁員、獵頭公司的朋友開始大量出現的朋友圈分享景氣(類似臉書的發文)、到我自己所在的外商公司,宣佈今年不會再開正職職缺,即便有人離職也不補,我才意識到不僅僅是中國大陸青年,甚至是 30 歲以上的我們,也正面對嚴峻的失業環境跟挑戰。

受到這樣的情況影響下,網路上更出現了許多擺攤以及身穿玩偶裝賣玩具的年輕人。雖然從去(2022)年疫情解封時,就開始聽到了許多風聲,但最近這一個月真的明顯感受到與過往欣欣向榮不同的氛圍。

中國青年失業率突破 20%

中國大陸最近公佈的(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今(2023)年 4 月份 16 至 24 歲城鎮調查失業率達 20.4%,除創下 2018 年 1 月以來新高紀綠,也打破可查詢公開資料的統計結果。相當於每 5 個年輕人,就有 1 人處於失業狀態。甚至這個調查數據只限於關於城鎮的失業率,農村的部分並未包含在內,農村的就業情況則大部分以建設行業為主,在現在整體基礎建設、房地產的不景氣,如果加上年輕農民工的失業率,可能會遠遠高於大學生的數據。

回到城市的年輕人本身,事實上從去年 12 月開始,最重災區的基本都是中國大陸職缺上的明星產業,如互聯網及各種社交平台,包含阿里巴巴、騰訊、網易有道、58 同城,萬達、字節跳動、B 站、好大夫在線、新養、京東等平台,分別都以結構調整、部門整併、降職降薪、只出不進等大幅度的人事異動。

在網路及社群平台上,也一直有許多在業內的同事分享,自己收到裁員通知的短影音,以及分享怎麼談跟人資最好的條件、怎麼錄音保障自己的方法。每家公司獲得的賠償均不同,基本上都是來的年資(N)獲得不等的 N+1/N+2/N+3,通常以當天收到離職要求的當天,簽下離職日期條件最好,因為愈往後賠償待遇只會愈差。

引發失業潮的 3 大關鍵因素

無風不起浪,造成失業潮來襲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造就現在大陸青年失業率的因素應該頗為複雜,我僅就自己在大陸看到以及跟獵頭朋友聊的訊息來跟大家分享:

一、疫情拖累

回頭來看,中國大陸經歷 3 年「清零」防疫政策,讓許多私人企業難以求存,不管是服務業、餐飲、中小企業以及外企,基本都因難以承受長時間的封城管制或封控,繼而無奈裁員甚至倒閉。雖然企業會來來去去,大如蘋果、特斯拉等公司依舊十分關注中國大陸市場,但有些外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以及新創企業,則會變得更加謹慎。

其實這很好想像,因為當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商戶在面對一個不可預測的商業環境時,自然會變得更為謹慎,這也根本地凸顯了在政府說了算的情況下,或許中國大陸市場的誘惑力,確實打了不少折扣。大量的公司與外企都在疫情打擊下,進行了組織改造來減少人力,或以不開新職位的方式因應。

此外,前幾個月發生的拘留外企員工的事件,也讓人感到十分擔憂。如 3 月份中國大陸以涉嫌非法經營為由,拘留美國盡職調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北京辦事處 5 名中國籍僱員,3 月 27 日,又以涉嫌從事間諜活動為由,拘留了日本安斯泰來製藥(Astellas Pharma Inc.)一名 50 多歲的員工。同時,中國大陸財政部還對德勤(Deloitte)北京辦公室處以暫停業務 3 個月,以及開出約 3,100 萬美元(9.4 億新臺幣)的罰款。

二、畢業人數來到歷史高峰

今年中國大陸的畢業生人數也來到了歷年來的最高,2023 年約 1,158 萬(2000 年約 95 萬、2010 年約 575 萬、2020 年約 874 萬)也大大地增加了需求,形成僧多粥少的狀況。中國大陸一胎化政策下的年輕一代在教育普及下,已經有將近超過 6 成的人是大學畢業生,也有了不同於過往的價值觀。

年輕世代除了挑選行業,像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互聯網、社交軟件平台等公司,也喜歡工時較為彈性的職缺。相較於傳統辦公室職缺,反倒更喜歡外送、抖音小紅書網紅博主、或者自由數字化工作者等自由度較高工作。

三、互聯網、教育、服務的政策限制

中國大陸針對不同行業在政策上,多半有相關的限制與打壓。其中主要包含互聯網、教育、房地產服務產業。然而,這些遭到限制的產業很可能造成互聯網信息技術、教育和房地產行業的勞動力需求減弱,但這些行業卻又往往雇傭更多的年輕人,同時也是年輕人在畢業後嚮往的行業之一。如 2018 到 2021 年期間,畢業生人數增加幅度最大的專業之一,就是資訊技術領域。

以教育行業來說,大陸在2021年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強調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等。

限制範圍包山包海,包含課程內容上嚴禁超前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嚴禁聘請在境外的外籍人員開展培訓,以及不得提供「拍照搜題」等不良學習方法。同時,也對像阿里巴巴這樣的網路科技公司,與房地產開放商也進行了嚴厲監管,官方以不同的方式進入各大企業中。

其中,中國網絡監管機構「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就以購買阿里巴巴旗下的股份以入住董事會;另外包含抖音、微博也派駐專門人員,更是頻繁地監督這些公司的內容。而其他行業如房地產產業,在 2021 年恆大債務醜聞與爛尾樓事件後,引發房地產低迷,也面臨大量的裁員。

從需求面減少下,供給增加的卻又以設備製造業的需求增長最高,而這些需求大多以二、三、四線的工人為主,但這個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人數,卻沒有什麼增長。在市場上無法提供足夠的高學歷空缺,給初踏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的同時,同時年輕人也難以想像花費如此多的時間讀書,卻在畢業後往製造業前進。

由於年輕人選擇在其他領域謀職,同時中國大陸的工廠面臨工人短缺,所以這種畢業生的「專業供給」與就業需求在「錯誤配置」的情況下,再加上中國經濟整體增長繼續低迷,以及過去疫情封控政策累積下的舊傷久久未癒等因素影響,便造就了今天的局面。

工作愈來愈難找的惡性循環

從中國大陸的狀況來說,我感覺這樣科技大廠帶頭裁員,容易形成行業的連鎖效應,工作也只會變得愈來愈難找。各家公司紛紛收窄,可能會逼許多年輕人「下沈」,分流到不同的行業甚至分流到二、三線城市。而所謂裁員,本質上的含義就是降低成本,而這或許也代表了中國大陸的互聯網,現階段可能已經進入了「微利時代」。

可見過去中國大陸那種典型的互聯網大公司的夢想時代、一個過去建築在前一個時代下行業壟斷與時代紅利,也到了一個尾聲。從大企業開始帶起的效應,也會嚴重影響大學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與嘗試機會,導致首份工作作為「敲門磚」的變得愈來愈小。

從大到小來看,過去疫情的種種措施耗盡了經濟的動力,即便在疫情結束後都未能緩過來,而經濟已經因房地產市場逼近崩潰而恢復緩慢。政府又因為政策管制,限制了科技和民間教育等快速發展的行業,也削弱了私人企業的工作機會,加劇了考公公家機關的競爭,或年輕人都轉向自媒體,自己成為博主等方式來存活。

如此限縮的前景,大概也讓這一代在相對富裕的環境中長大的年輕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因此,許多大陸年輕人更戲稱自己是 45 度的人生,「想卷卷不動想躺又躺不平」,這點我認為跟臺灣年輕人面臨的困境相似度非常高。

主因上一代崛起的經濟,為我們的父母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與不斷增加的收入,甚至是對於「夢想」、「成家立業」、「努力就會成功」有過滿好的想像與實踐,使他們因此受益,然後傳到下一代或者下下代,學生們或者年輕人接受的價值觀是,只要努力學習、好好讀書,他們也可以成功並得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然而這卻不是現實的社會。

看著中國大陸年輕人的困境,雖然造成的原因可能與臺灣年輕人不同,但我感覺如此的無力感是極為相似的。除了中國大陸大學畢業生的困境,資料沒有顯示出 28 歲到 35 歲的這群人,我也同樣認為他們,也面臨著頗嚴重的失業問題。

這群人可能是正在組建家庭與面臨各種貸款壓力的人群,如此被迫的低物欲也將對內需造成嚴重的影響,失業問題帶來的連鎖反應將不容小覷,中國大陸政府目前提出的配套,也只能要求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在公家機關中,接納更多的年輕人。然而,這依舊無法解決供需失衡的問題,或說供需期待間出現嚴重落差的情形。

我自己與多數身處在外商的朋友們,這幾年確實也只能「安分守己」的保住飯碗,與過去大家樂於在不同公司間轉換,並追求更高的薪水與職位的光景大相徑庭。在公司內,我們每年收到上百封厲害的大學畢業生謀求實習生的簡歷,但最終也都在公司沒有正式職位的情況下,須讓這些學生們重新回到市場上努力。

只能說,現實確實令人煩躁。而身為這一代的年輕人,只能在世代不合時宜的期待中,努力生存。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中國青年失業率突破 20%:除了市場供需失衡外,引發失業潮的 3 大關鍵因素》,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人才在中國大陸的優勢是什麼?──便宜、有品味、半個局外人

中國「 31 項惠台政策」之我見:居上位者請正視問題,別讓台灣「天然亡」在我們這一代

作者簡介:

Lukas Niu, 16 歲開始最常跟我媽說的話就是「媽,我明天要出國」,從此在不同國家展開旅程。我喜歡外交,念了法律,卻碰了政治—我在新加坡當交換學生;接著到印度當國際志工 ;長大後穿上西裝到美國華府工作;後來到聯合國的曼谷辦公室上班,目前在中國大陸展開新生活。用我的觀點看世界,也讓這個世界改變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