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求職】台灣人出國找工作,這個「現實」很殘酷

作者:Alan McIvor

台灣專業人士如何在海外取得成功?他們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增加出國工作的可能性?他們應該如何在台灣的大型外商跨國企業爭取機會?作為替台灣人才找工作的外籍獵頭,以下,我將列出我認為有助於實現這些目標的 12 個要素。前 6 點可以參考上篇〈英籍獵頭:如何增進台灣人才的國際競爭力(上)展現你的個性並適度「居功」!〉以下則將更深入談談職場的現實,以及建議的因應之道:

七、根據公司名聲選工作

招募和找工作的過程是你人生中會遇到最差別待遇的挑戰之一。找一份好工作經常被我比作約會,當中有許多相似之處。就像是在找伴侶一樣,你將踏入充滿拒絕和品頭論足的世界。其中一個候選人最常被拿來評鑑的就是他們過去任職公司有多令人印象深刻。你可能會誤以為在一間公司掛「銷售經理」的頭銜,就表示你有資格申請另一間公司同等職銜的工作,但我可以告訴你現實世界並非如此運作。企業偏好根據你前僱主的品牌名字決定是否雇用你,如果你上 LinkedIn 看那些 Google、Apple、Amazon 和 Uber 僱員的 CV,你會發現他們通常來自其他頂尖企業。

這表示台灣僱員根據全球企業名聲選工作是聰明之舉,在你的履歷上建立知名企業的經歷讓你更容易被海外市場或台灣的大型跨國企業相中。在海外市場找工作可能會很困難,特別是在中文國家之外的地方,所以你必須思考在一個從沒到過台灣的人資眼中,如何增添履歷的表面價值。知名跨國企業的經歷在任何市場的任何人眼中都會更印象深刻,所以我的建議就是:盡量讓自己被這種企業錄取。

八、勇敢點,搬到海外吧!

在一間公司待 2-3 年很好,但待 8 年則不。在職涯路上,你必須在忠誠和自私之間找到平衡。如果你現在的雇主不斷升你、改變你的工作範圍、給你新的挑戰和責任,那很棒。但你會被困在舒適圈裡,最後待在同一間公司、同一個職位太久,這通常會被其他國家的招募經理視為扣分項。我不是說錢應該是每個人的主要目標,只是舉例來說,在同一間公司的平均年薪漲幅是 1-2%,但換工作則是 15-20%。

對於那些想要到海外工作的台灣人,我總會給的建議就是勇敢去做吧。如果你把履歷寄給外國市場的人資,為何他們要賭注視訊面試一個台灣候選人、給出 offer,等待他們打包行李、買機票然後開始申請工作簽證?在我看來,人在台灣獲得海外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建議不妨冒險一試,去你的目標國家,開始以攸關生死的態度連結人脈並申請工作。也許你可以計畫一個月的假期去做這件事。

哦,還有,選定目標國家,不要只是對任何國家抱持開放。如果你告訴我,「我想出國工作,也許新加坡、上海、德國或加州。」可能會讓你看起來有很多選項,也因而有很多可能性;不過,我個人認為選定單一目標,然後專注在此地的人脈與機會更佳。

九、持續學習,最好能拿到國際認可的證書

這點說來奇怪,但求職路上,教育背景似乎永遠有關係。你會假設工作了幾年之後,人們開始不那麼在意你的學術背景,但那並非事實。我曾聽過不只一個客戶聲稱「學歷是評價資深職缺申請人時最重要指標」⋯⋯針對此類客戶,我們送出的候選人往往已經快 50 歲了,也就是說距離他讀大學已經是 30 年前的事了!聽起來很瘋狂不是嗎?

這個例子想表達的是,在你的履歷中,有個可靠的學歷是個不錯的想法──越強大越閃亮越好!尤其是全球認可的大學和碩士學歷(特別是 MBA)。我也鼓勵你在可應付範圍,取得任何一種正式的學習證書。最近,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佛大學都會針對 1-2 個月的課程像是「談判策略」頒發證書,何不在你的履歷上添加這些認證?任何一個地球上的人資都會認可來自常春藤聯盟的背書,也許這還會讓你在申請其他國家的職缺時脫穎而出,畢竟並非所有國家都會因台大或政大學歷而給予你在台灣同等的尊重。

台灣頂尖大學的學位在其他多數國家都不代表什麼,不幸的是,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我在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學位對亞洲人來說遠不如在英國那麼令人驚艷,即使我的學校在英國某些排名中經常超越牛津和劍橋也一樣。我甚至鼓勵台灣專業人士告訴外國人資他們讀的是台灣最好的大學之一,以免失去這項他們拚命取得的優勢。

十、更直接地溝通,開啟艱難的對話

我想多數在台灣工作過的人都會同意,就文化來說,這裡的溝通存在問題。我認為在商業和家庭裡,許多問題肇因於台灣人無法直截了當地溝通與談論感受。如果你想成功(並且改善你和家人的關係),或許練習更直接一點會有幫助。

去年,我和我的兩位朋友 Christine Orchard 和讀者太太一起參加《換日線》講座,我觀察到很重要的一點是人們不夠敢要求他們想要的東西。在工作坊橋段,很多聽眾提到,他們對工作的沮喪來自薪資太低、缺乏職涯進展、缺乏升遷機會、缺乏來自上司的讚美與認可,以及搬到其他地方或轉換職能方面的機動性不足。然而當問到他們是否會對內溝通這些失落感時,多數人都沒有勇敢或直接到付諸行動。

在英文裡有個說法,「不要求就得不到(Don’t ask, don’t get.)。」如果你無法在目前任職的公司表達情緒或想法,那麼你不過是椅子上的幽魂。請求和你的主管一對一面談,告訴他們你希望在一年內升遷加薪真有如此困難嗎?我發現很多人沒有這麼做,而是回家向先生、太太或伴侶發洩──這對狀況一點幫助都沒有。我甚至感覺很多台灣人寧可離職,也不願意開啟這類艱難的對話。

這有點離題,不過我也看到很多台灣家庭問題源於溝通不良。有時問題已經潛伏了數年之久,每個家庭成員都傾向閉口不談,而非開啟一段可能會很困難的對話。是的,談論艱難話題本身是很艱難,但乾脆不談也不是更好的解方,且只會拖延問題並使之惡化,直到它終於爆發為止。

十一、專注於提升韌性和情緒穩定性

和前面 10 點不同,這點並非特別針對台灣人,事實上我所遇過的資深台灣專業人士都具備韌性和情緒穩定性。我想說的是工作很難,沮喪在所難免,如何面對挑戰和失望很重要。情緒穩定性會隨著你的成熟度增加,你得找出自己發洩情緒和釋放壓力的方法,這點每個人都不同。多數人在職涯中都會經歷拒絕和失落,特別是在找工作的時候。但你得學會冷靜看待人生,盡快從低潮中走出來。如果你做了個搬到倫敦或雪梨工作的勇敢決定,卻發現很難在當地企業找到工作,保持堅強並繼續全力以赴地嘗試,將會是長遠看來你能否成功的關鍵。

十二、優化你的外表

哦,這是個麻煩的話題!當談到外表吸引力和聘雇之間的關係時,很多人都會變得相當敏感。老實說,這讓我更想談談這個議題。我當然可以理解為何人們會對這點感到不公平,在一個完美的世界,外表不應該影響一個人受雇的機會。雖然我覺得高喊要公平的同一群人往往也會智商歧視──這有比較好嗎?只憑一個人的智力決定是否雇用對方,而不將其他因素納入考量?或者,(正如同真實世界的情況)根據一個人各方面的表現決定是否雇用,可行嗎?這是個複雜的議題,恐怕得另外撰文討論。

讓我們先言歸正傳,回到外表的討論。我得說,你的外表當然會影響別人聘雇你的意願,這並不是說外表就是一切,但這也表示提升你的外表對你的職涯將更有利。請注意,我並非把外表當成固定不變項,相反地,一個人可以做很多事情來改善外表。首先是衣著,不妨為工作面試或重要場合買件完美的套裝。學會化適合自己的妝或適度打扮(刮鬍、保養、修剪指甲、使用香氛)都有幫助。髮型對造型也頗有影響,如果你正為此糾結,別害怕向外求助。正如同 Netflix 節目《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傳達的,有時候你需要的只是能幫你發掘潛能的人而已。此外,規律運動也能大大改善你的形象。我最近一週上健身房 4 天,為我的「老爸身材」奮鬥(啤酒可能沒什麼幫助),在此對自己說聲加油!

瞧,我為了強調這點,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從一個專業獵頭的角度,你的外表越佳,被雇用的機率也越高!聽起來很殘酷,但這是身而為人得面對的不幸現實。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英籍獵頭:如何增進台灣人才的國際競爭力(下)海外職場不可不知的「殘酷」現實》,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台北工作環境完勝東京!?日本上班族來台創業後才發現的「四大不思議」

作者簡介:

Alan McIvor 是蘇格蘭獵頭顧問,自 2009 年開始常駐台灣。他的學術背景為國際政治及歷史,專業領域則較聚焦於與台灣市場有關的商業主題。現任保萊德集團的業務執行主管,專長台灣市場的工作文化與招聘業務,經常在全台各大學擔任講師和主題演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