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求職】想出國找工作,你的「文化智商」夠嗎?

作者:游媛婷 Phoebe/從嘉到加,何以為家

騎馬上學?

「你今天很早起床喔?」某天早晨我向由我照顧的一位長照機構居民這麼說。「我以前都很早起床喔,因為我家距離學校 5 英里,必須早起騎馬去上學。」「你騎馬上學?那到學校之後,馬要放在哪裡?誰來照顧牠?」我睜大眼睛好奇地問了一堆問題,心裡想著,這位婆婆也不過 80 幾歲,卻感覺她小時候的生活像是古代會出現的場景。「我當然是騎馬上學,我的同學也是這樣!我們學校有馬場,到學校之後我們就把馬停在那裡,我們吃飯的時候,馬跟著我們吃飯,然後放學就騎馬回家。這是我的馬,當然是由我來照顧啊!」聽完婆婆回答的我心想,婆婆一定覺得這個人怎麼問了一堆愚蠢的問題,這些事情對婆婆而言,應該是再正常不過了。

有專業,也有一口流利的英文,怎麼還找不到工作

這次與老婆婆的對話,讓我想起過去一位剛移民來加拿大的資深護理人員,她雖然很快地通過加拿大的護理考試並取得專業執照,卻花了很久時間仍然找不到護理相關工作。她曾經和我分享她的面試經驗,提到有面試主管對她說:「妳的英文很好,專業知識及臨床經驗都很豐富,可惜妳剛搬來,還不了解加拿大的文化,我不認為妳可以為我們的機構居民提供適合他們文化的照顧,所以現在我們無法雇用妳。」其實,這位資深護理人員的經歷並非單一個案,這些年來,我在加拿大的一些社群團體中,陸續聽過類似的故事。那麼問題來了,背後的原因究竟是為什麼呢?

與世界接軌,除了語言能力,你更需要具備的是「文化智商」

讀到這裡,你或許覺得奇怪,加拿大明明是個多元種族融合的國家,「對加拿大文化的了解」,為什麼會成為老闆雇用員工的考量因素之一呢?沒錯,加拿大確實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也因為它是個移民友善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移民到加拿大的人們,除了適應這裡的新生活,往往也保留原生固有的傳統文化。1971 年,加拿大總理宣佈多元文化主義為加拿大聯邦政府的官方政策,更於 1988 年通過「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法」(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目的是希望所有不同背景的個人都得以公平、不被歧視地在加拿大共冋建造一個多元且包容的社會。

剛來到加拿大,生活在有數 10 種文化共存的社會中,每個人不免會有不同程度的「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然而每個人面對不同文化的反應其實各異,有些人對新文化感到驚訝或興奮,有人反而覺得困惑,還有人在遇到某些文化情境時會生氣、難過甚至覺得十分挫折。要想在這般多元文化的社會中生存,個人對跨文化的適應力便顯得格外重要。

Earley P. 在 2003 年提出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這個名詞。簡單來說,「文化智商」就是在認識自己及了解他人文化的基礎下,讓自己能夠在跨文化的互動情境裡,適時表現出符合該文化期待的語言與非語言行為。

其中有些機構便是以 Bennett 提出的跨文化敏感度發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以下簡稱 DMIS)為基礎,幫助加拿大人省思個人本身的「文化敏感度」,進而提升其跨文化的適應能力。DMIS 總共有 6 個發展階段,分為否認(Denial)、防禦(Defense)、差異最小化(Minimization)、接納(Acceptance)、調適(Adaptation)及融合(Integration)。一個人只有在真正消除自己對其它文化的刻板印象,並願意對不同文化有進一步的理解及尊重時,才有可能讓自己本身的文化與不同文化的價值觀結合,進而內化成自己的涵養,表現出適當的行為反應。

全球化時代,文化智商就是你的隱形競爭力

若把範圍縮小到醫療專業領域,有些人或許會認為我只要負責醫治病人就好,何必了解病人的文化呢?這裡我想分享一個小故事。曾經有同事照會我去拜訪一位機構居民,這位早年從香港移民來的婆婆已經住進機構大約一個星期,不僅吃的非常少,也常常發脾氣,但因為婆婆只能使用有限的英文詞彙溝通,令同事們傷透腦筋不知道如何提供適當的照顧。第一次去看婆婆,我用自己說的很差的廣東話告訴她:「我聽不懂、也不會說廣東話,但是我可以用寫的。」於是我們用文字加上比手畫腳溝通後,我才明白婆婆的激動行為,很多時候是因為溝通不良及文化差異造成。例如婆婆過去數十年來早上都吃稀飯及熟食,我們卻提供她麥片、麵包和牛奶;又或者是婆婆吃藥需配溫水,我們卻拿裝著冰塊的水給她,又指責她拒絕吃藥。在了解婆婆的負面態度及行為背後的原因後,我們便為婆婆提供量身訂做的文化照顧,原本的焦慮、躁動及拒絕照顧等行為問題,也在不需任何醫療措施或處置的介入下迎刃而解。

近幾年,經營管理專家開始把「文化智商」視為一種「隱形競爭力」,可見在全球化的時代,一個人具備在不同文化下有效與人互動的能力非常重要。這也說明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與專業經驗,卻在工作上處處碰壁。然而,文化智商絕非一朝一夕可以養成。有句英文諺語「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直譯成中文是「把自己放在別人的鞋子裡」,很好地解釋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的概念。我們必須先認知到每個文化沒有高低與對錯之分,再摒除自己對其它文化的固有標籤,學會傾聽與尊重,才有可能繼續往下一個階段前進。

其實不只在加拿大,住在台灣的我們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文化豐富又多元的社會呢?台灣有各種原住民族群、客家族群及日益增加的東南亞及各國新居民,我們有極佳的機會練習跨文化的溝通力,提升文化敏感度及文化智商。但問題是,我們真的知道「台灣文化」及「台灣價值」是什麼嗎?我們是否也願意發展自己的文化知識,以尊重及包容的心態與不同國情文化的人互動呢?與世界接軌,你準備好了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你與 Offer 的距離,只差具備「文化智商」──我在加拿大職場學習到比語言更重要的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妳要「看起來毫不費力」,才顯得特別「高級」?

搞懂文化差異,才能在國際企業裡活下來?──其實,「跨文化溝通」只要把握一個原則

作者簡介:

游媛婷 Phoebe,目前是加拿大護理師,也是 Luke’s Care 公司創辦人。 主修公共衛生,曾在醫院從事管理,幕僚及教學研究工作,10年後決定放棄上班族生活,和家人來到卡加立追夢。從台灣行政管理跨到加拿大的臨床醫學;接著進入商業領域闖蕩,並經營部落格。 回首來時路,有講台上的許多掌聲,也在無數黑夜裡暗自流淚。期望真實分享這些際遇,讓即使沒有來過加拿大的讀者,也能透過文字,跨越國界,切換個 人視角,看到世界不同角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