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求職】景氣差、工作難找,大學生怎麼辦?

作者: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隨著畢業季到來,第一屆「九年級生」即將投入職場,往人生的下一個旅程前進。這群出生於 2000 年世代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就學期間多在疫情中度過,畢業之際又迎來大環境變遷,求職之路勢將充滿挑戰。同時,許多在社會上打滾多年的工作者,也正看準時代變化,選擇轉行或轉職,重回「新鮮人」狀態。

究竟在此刻的就業環境,不同階段的「新鮮人」們該怎麼做,才能找到既符合志趣、又可以發揮專長的夢幻工作?

本集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節目邀請《換日線》專欄作者、目前任職於日本 Sony 集團子公司的 Mark Chih,分享他在過去 20 年職涯中,如何憑藉著對自己越來越清晰的認識,挺過 dot-com 泡沫、金融海嘯,甚至獲得 Google 的入場券,開創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職涯路徑。

問:請 Mark 先簡單介紹一下你的職涯路徑。

我在臺灣出生,14 歲移民到加拿大,也在加拿大完成大學之前的學歷。大學念的是 Computer Science,畢業時是 2000 年,那時候的軟體工程不像現在這麼夯,尤其剛好遇到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軟體工作非常難找。雖然我那時候在加拿大,要取得美國工作簽證相對簡單,可是我花了很多時間,一直沒有找到很理想工作。

2002 年我回臺灣待了 4 年,主要工作是金融系統的 IT 工程師。那時候發現我好像不適合技術方面的工作,又想要再進修,所以申請了一些學校,最後到南加大讀 MBA。暑假的時候我在日本 Sony 實習,後來留下做正職。2008 年畢業剛好遇上金融海嘯,對美國影響很大,但我那時已經到日本工作,剛好避開。從 2008 年到現在,我一直都待在日本。

2017 年 38 歲的時候,我轉職到了 Google,在那邊待了兩年,現在回到 Sony 集團下面,做海外事業開發,主要產品是 NFC Technology。像是大家來日本會知道所謂的西瓜卡,他們裡面的技術就跟我們相關。

(軟體工程的專業在當時應該比較新鮮,但算冷門嗎?)

應該說,那時候矽谷比較重視電機、半導體,所以跟半導體相關的工作機會比較多。但說實話,求職困難不全是機會問題,也和自己的能力有關。我讀大學時並不是一個很認真的學生,畢業後也認知到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足,所以後來找了比較感興趣的領域進修,取得資料庫(Database)相關證照。但因為缺乏工作經驗,求職仍然不易,最後幸運地在臺灣找到相關工作。

問:您認為應屆畢業生在缺乏工作經驗、專業能力也還有進步空間的情況下,應該採取什麼求職策略?

有時候真的是時機或者趨勢不對,沒辦法馬上找到學用相符的工作,但還是建議大家盡可能沾到一點邊。我剛畢業的時候,花了 10 個月才在加拿大找到一份新創工作,公司透過線上 chat 的方式,遠端幫人家做電腦的 Troubleshooting(疑難排解);雖然跟資料庫沒有直接關係,但進去相關產業,累積到一些資訊之後,你會比較知道自己接下來可以做什麼。結論就是我覺得大家還是要盡量多思考、接觸一些可能性。

(其實不只在加拿大,您在臺灣也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

對,我剛回到臺灣的時候,雖然會講中文,但對臺灣的工作環境完全沒有概念,3 個月就換了 3 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在科技公司,對方看我有資料庫證照,希望培養我做講師,未來可以培訓工程師。但我過去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其實不適合教工程師。

第二份工作是在新創公司做資料庫,相對很符合我的期待,做得也很愉快,但一個多月後,有人介紹我到金融業工作。那時候兩份工作薪水相差不多,可是我自己評估:金融業能碰到的專案比較多、資料庫比較大,能夠取得與分析訊息的機會也比較多,所以就跳槽了。這份工作做了 4 年,確實有很多學習機會。

問:這些外人看起來或許不夠「穩定」的經驗,是否也幫助你在之後的求職路上,能夠更快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對。我覺得一般的職場新鮮人,可能在學校學到一些教科書上的知識,但不知道把這些知識實際運用到工作中,第一到底適不適合你;第二是不是你的興趣。工作的同時,我也一直在和自己對話──我到底適不適合?喜不喜歡?有沒有什麼需要加強的能力?

我在臺灣的第三份工作做了 4 年,到日本的第一份工作也待了 8 年,所以我覺得不是說一開始常常異動,就代表你沒有定力,最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了解多深。你越了解自己,就越能找到可以久待,或對你來講最有幫助的工作。

問:您為何進入 Google,又為何決定離開?

當時我在 Sony 剛結束一個關於支付技術的大型專案,覺得如果之後繼續做一樣的事情,能學的東西和對公司的貢獻都有限,所以開始思考有沒有機會從事其他工作。剛好 Google Pay(現為 Google Wallet)想進日本,我在 Sony 累積了相關技術,所以通過面試進入 Google。

我在 Sony 的工作是幫日本公司做海外事業開發,運用的語言大部分是英文,只有在公司內部和同事溝通比較會用到日文。但是到 Google 之後則是反過來,因為他們是外商公司想進日本市場,所以變成我對外會用日文,對內用英文。我做了一兩年、完成一個大型專案後發現,自己還是想幫日本公司做海外事業開發,所以決定離開,回到 Sony 集團的子公司。

問:您曾提到,在臺灣工作階段,是在累積青年時期對自己的瞭解;後來工作了比較長一段時間,進入和離開 Google 都是奠基在中年時期對自己的瞭解,兩者其實不太一樣?

對。我在 30 歲的時候到日本,對我來講是一個分水嶺。在臺灣的時候因為剛畢業,更多是在累積工程師的專業能力,語言能力相對來說不是關鍵。之後我決定要再進修,選擇商管是為了培養溝通還有跨領域的能力。

能夠進入 Google,是因為當時的 skillset 剛好符合,他們在找的這個人必須要懂得支付技術、能夠跟日本廠商溝通,同時也要有足夠的英文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可以跟 Google 內部溝通。雖然我的日文不見得要跟日本人一樣好,可是我覺得自己的商業日文還是有點不足,如果比較年輕一點,可以選擇花時間精進,讓自己更能夠勝任這份工作。可是我那個時候已經 40 歲了,對公司來講,我在一個需要能夠貢獻更多的位置,我覺得與其花時間去彌補我的短處,我應該要找一個工作,是可以更放大我的長處。

問:您認為畢業後應該先在臺灣就業還是出國闖蕩?

我除了本職工作之外,也有經營一個叫做 Worklife in Japan 日本職活的媒體,分享在日本生活、就業的資訊和建議,我們也常被讀者問到類似的問題。

當然臺灣有很多產業領先世界,但不管怎麼講,臺灣就是只有 2,000 多萬的人口,不太可能廣納所有的企業和產業,所以我會建議大家不要一開始就先決定說我要在臺灣或是海外,而是先就你的興趣或目標收集資料,看看你想做的事情,在當下臺灣的時空是否有最合適的機會。

我還要再提一點,在現在的時代,留在臺灣或是出去海外已經不是那麼兩極的選擇了。因為疫情催化了一些新的工作形式,所以其實我也有聽到有很多人在臺灣工作,但是被日本公司聘雇,拿日本的薪水。當然他們可能會需要定時去日本,但公司允許平時在臺灣做遠端工作。我相信疫情之後,這些可能性會更多,所以一開始真的不用太拘泥於一定要在臺灣或是國外。如果說能盡量找到更多訊息,對大家的抉擇也會更有幫助。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當專業不足、經驗有限,還被景氣波及──新鮮人求職難題怎麼解?》,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人才在中國大陸的優勢是什麼?──便宜、有品味、半個局外人

台北工作環境完勝東京!?日本上班族來台創業後才發現的「四大不思議」

作者簡介: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換日線》關鍵字,關你什麼事? 每週六上午 10 點,將為大家解析關鍵國際時事與趨勢,並發揮《換日線》的特色──連線人在現場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 在全新改版的節目中,每月也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介紹國內外教育現場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