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反送中後,這裡已成「新香港人」的天地

作者: 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前一段時間適逢年底連假,筆者安排了一個 4 天 3 夜的訪友與參觀行程,住進銅鑼灣地區。

上一次前來香港,已是 2019 年 7 月。近年網路上有些網友嘲諷香港已變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筆者不知有幾分真幾分假,但多年之後再次造訪此地,感受確實大不相同:

例如我在行程中安排了一整個下午,從銅鑼灣的軒尼詩道(Hennessy Road)步行至香港大學,途中一路逛逛吃吃——軒尼詩道正是因其沿路眾多的商店、餐廳、購物中心和其他商業機構,而遠近聞名。

結果,香港這幾年的變化有多大呢?走在路上的店家「隨時」可以聽到普通話,早已是這裡的常態,甚至快成為當地強勢語言。據說 1949 年上海被「解放」之前,上海話才是當地的強勢語言;經過一甲子之後現在再到上海,會發現普通話已經比上海話強勢。而香港也是如此,如今粵語反而比較像是「老香港人」之間辨識彼此的語言,至於大街上、商店內外,反而均以說普通話者居多。

以下再分享幾個旅途中的觀察:

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首先,遠近馳名的九記牛腩店在週一下午依然大排長龍,而且排隊的幾乎都是內地赴港的旅客。想回味咖哩牛腩意麵,起碼需要等上一小時;而九記牛腩的伙計也幾乎全都可以用普通話回應顧客,這與筆者多幾年前還需要找香港親戚幫忙點餐大不相同。

再者,去一趟香港自然要找老朋友相聚,但土生土長的香港朋友幾乎都早已移民或在年底出國旅遊,能約上聚餐的,均是自中國各省(香港稱內地)來港打拼多年的「新香港人」。

近十多年香港從傘運到反送中運動等,動輒出現的政治、社會騷動,均與這群「新香港人」無關,發展事業、買房置產、取得身份、為子女教育做安排,才是他們煞費苦心的事情。

第三,當筆者終於抵達香港大學,發現港大多出更多內地、東南亞學生的面孔。猶記得反送中活動期間,港大學生會向來以激進著稱,校園內當時更貼滿各種「香港獨立」的文宣;當筆者如今返回港大校園,卻不再見到「連儂牆」和任何對建制不滿的標語,反倒看到佈告欄上貼著顯眼的「愛國愛港」海報。

曾被看不起的「阿燦」 ,已是今日香港的「中流砥柱」

在上世紀 70-90 年代左右、那個港劇文化影響力極為輝煌的年代,有一部名為《網中人》,由港星周潤發領銜主演的知名 TVB 電視劇,在香港當地引起廣大迴響。但此劇最受熱議的卻非男主角周潤發,而是由廖偉雄飾演的「阿燦」——作為來自內地的新移民,「阿燦」遷居香港後卻爆發各種文化不適應,包含處處表現出愚昧、淺薄、落伍等形象。

當然,「阿燦」在劇中也呈現出不少正面的特質,好比善良、正義、踏實等等,作為平衡。然而在多數香港人彼此間的習慣用語中,「阿燦」這個名詞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專門用來取笑和歧視內地來的中國移民。

誰知「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香港經濟在歷經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 2001 年中國正式加入 WTO 後開啟經濟崛起的黃金年代,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慢慢拉近與香港的 GDP 距離。這群過去備受歧視的「新香港人」多了自信,更加受不了香港人的「趾高氣昂不接地氣」,於是也反送給香港一個負面詞彙「港燦」(類似上海人也常嘲笑台灣人是「呆胞」)。

即便在一國兩制的政治框架下,中港兩地因「阿燦」與「港燦」的社會摩擦始終難以消彌,並慢慢昇華至政治領域的衝突——尤其 2000 年代初期,由於北京當局的政策改變,每年開始大幅開放內地人士前仆後繼地前往香港留學、工作、買樓,甚至擠身政治決策核心等,這對許多老香港人來說,更是深感說好的「一國兩制」原來核心是在一國,而非兩制。

凡此種種,加上政治上、言論上日趨嚴厲的管控,也開啟 2014 年香港雨傘運動以來、前仆後繼直至反送中運動的公民抗爭。而抗爭之後的政治清算,更是如此的嚴峻,終讓許多香港人心灰意冷。

今日,香港青年甚至對報考警校也不再熱絡。去年警校招考標語「心繫社會」更是耐人尋味——紀律部隊對自家人施暴的歷史紀錄,是許多香港人難以言喻的傷痛。

香港人的疑惑:香港還有獨特的競爭力嗎?

近年,北京當局對香港問題的處理態度顯然已經亮出底牌:「要香港,不要香港人」(俗稱「留島不留人」)。(老)香港人要前往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甚至是台灣等都無妨;因為香港特區政府正透過一系列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等政策,大量輸入「新香港人」。

近 5 年下來,隨著原本的香港居民一批接一批離開,尤其年輕人出走成為一大趨勢,內地前仆後繼的新香港人不僅補上空缺,甚至已經接手成為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如今,香港總人口 700 多萬中,已有將近 400 萬是來自中國為主的「新香港人」,迅速填補了港人出走潮帶來的空缺。然而也有留在香港的當地朋友表示,由於香港移民到西方的數十萬人大多數為中產階級,包含經驗豐富的商人、醫生、護士、工程師及金融業人員等,如今眾多內地新移民的遷入,「人才素質還是有落差與鴻溝」。他認為如果港府只是一味地讓香港「內地化」,而非推出真正有效吸引各國專業人才的方案,香港的競爭力只會每下愈況。

當然,每個人對香港未來的看法,也都有所不同。例如這次赴港旅行期間,也遇到屬於「愛國建制派」的朋友,他前一陣子剛當選香港區議會基層議員。朋友說:「愛國當然愛港!」筆者反問一句:「愛港非得愛國嗎?」朋友環顧四周冷笑一下,不願回答這個問題。後來我又約了一位台灣朋友,他在 2010 年赴香港唸書後留下來工作、結婚,待了 8 年拿到永久居民身分,但最近卻決定舉家搬離香港前往美國。筆者問他為什麼?他直說「這裡已經不是 10 多年來,我曾經熟悉的地方了。」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陸續推出內地人才的「高才通」政策:亦即只要是內地重點大學畢業生,或者有香港各類大學文憑者,就可以拿香港身份。表面上是吸引高學歷人才赴港,但實際上多數港人都認為,這只是方便引入內地新一代血輪。而最近這個「高才通」計畫甚至將歐美三個學府踢走,只因湖南省的中南大學闖入世界大學排名,引起香港輿論一陣譁然。

歸程途中,筆者不禁想:當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中國內地人靠各式政策、透過大型仲介拿到香港身份、來香港置產買樓;當香港的議會代表們不再具有任何批評和抗衡中央政策的權力與能力,甚至連一般民眾的集會和言論自由也被限制,能夠大量曝光的只有「香港普通話協會」這類社團⋯⋯如此下去再過 5 年、甚至不到 5 年,香港還會是昔日的東方明珠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香港現場】反送中運動 5 年後,這裡已成「新香港人」的天地》,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你要珍惜民主的權利」──為何香港人對未來越來越絕望?

反送中讓「香港人移民台灣潮」再創高峰——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作者簡介:

Mark Lin,台北出生、高雄長大、北京委身。學術領域為產業國際競爭、國際政治經濟學、私募股權基金研究,曾任職政府產經智庫及外商顧問諮詢,目前是台大國際企業所博士候選人。畢業於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所碩士、台大公衛學院健管所碩士等,並兼讀過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博士班。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宜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尤甚,體悟到凡事不能囿於兩岸關係的利益,青年務必要培養全球化之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