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巴塞隆納大賺觀光財,卻不歡迎觀光客?

作者:劉老三/三姐妹看歐洲

我們終於鼓起勇氣來到巴塞隆納的格拉西亞區(Gràcia),在熱浪來襲的 8 月天,一頭栽進人海中,跟隨周遭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與本土居民,手臂貼黏著手臂,勉強跟上舞臺 DJ 的音樂節奏,和加泰隆尼亞人最引以為傲的派對精神時,冷不防轉頭看到旁邊牆上噴漆的偌大字眼:

「TOURISTS, GO HOME」(觀光客,滾回家吧!)。

我下意識地摸摸在錢包裡的居留證,雖然已經在巴塞隆納居住多年,但內心很清楚,每次走進餐廳說完 “ para dos ”(西班牙文,意指兩位)後,立即被服務生送上英文菜單的我們,在一些當地人眼中,仍然是大舉入侵的不速之客。

居民眼中「如蝗蟲般來去匆匆」的遊客潮

這股「遊客恐懼症(Turismofobia)」早反映在 2015 年的市長大選結果。致力於捍衛居住正義的政治素人克勞(Ada Colau),一上任便停發新的觀光執照給短租公寓和新設旅館,企圖抑制觀光產業無止境的擴張。

然而,不論是以環境評估為理由,硬在最後一分鐘擋下了新增機場跑道的預定計畫,還是在都更觀光核心的舊城區(Ciutat Vella)盡量將當地居民的需求列為優先,都不能阻止每天一班又一班的廉價航空和一艘又一艘的郵輪傾吐而出的觀光人潮。

2015 年造訪巴賽隆納的郵輪乘客就已達到 250 萬人次, 到了 2019 年,僅半年間便已超越這個數字,將總到訪旅客人數推到超過 3,000 萬人的新巔峰,幾乎是當地居民的 20 倍之多,對當地生活的影響可想而知。

已經蓋了 140 多年的聖家堂(La Sagrada Família),是來巴塞隆納的必看景點。2019 年,造訪人數高達 500 萬人,疫情後的 2022 年已回彈到快 400 萬人。圖/劉老三 提供
已經蓋了 140 多年的聖家堂(La Sagrada Família),是來巴塞隆納的必看景點。2019 年,造訪人數高達 500 萬人,疫情後的 2022 年已回彈到快 400 萬人。圖/劉老三 提供

疫情下意外的美好時光

正當新任政府疲於圍堵即將潰堤的觀光洪水、當地居民的不滿情緒也逐漸攀升至極點,整個城市突然因為新冠疫情在 2020 年 3 月被按上了暫停鍵。

以往擠得水洩不通的蘭布拉大道( La Rambla)像被用橡皮擦擦得一乾二淨,聖家堂外常見的圍觀自拍人潮也消失無蹤。一場沒人預料到的新冠疫情,「送」了當地居民力爭多年的清靜,特別是在居民普遍施打疫苗、政府放寬防疫限制,但外來旅客尚未湧入之前的蜜月期。

當地人欣喜地發現:不用再奮力穿越層層拿著現打果汁和油炸薯條、魷魚的人牆,就能在巴塞隆納的最大傳統市場波格莉亞 (La Boqueria)完成日常採購;也不用擔心每半小時一班、連接住家與市區的公車,會被一窩蜂追隨社群媒體,來「最酷觀景派對新聖地」打卡的遊客擠爆。

而我們也意識到,這可能是去參觀熱門景點的好機會。當我將蒙特塞拉特修道院(Montserrat Monastery)廣場幾乎空無一人的照片,傳給幾年前也到此一遊的朋友,她簡直不敢置信──那個她必須排上一小時才能摸到的黑聖母雕像 (Mare de Déu de Montserrat),我們居然如買 VIP 票般迅速通關,並有充足時間與聖母聖子感應交流(只可惜疫情關係禁止觸摸)。其他如高第建築的巴特婁之家(Casa Batlló)、米拉之家(Casa Milà)、西班牙第二熱門的博物館「達利戲劇博物館」等,不僅無須排隊,很多時候還能擁有清場般的美好體驗;連帶著口罩的悶熱不便,都不影響參觀的高品質享受。

距離巴塞隆納約 50 公里的蒙特塞拉特修道院,是相當熱門的半天行程選擇。2020 年疫情期間,平日一位難求的 400 個停車位(大部分旅客參加旅行團),僅停了不到 10 輛車。圖/劉老三 提供
距離巴塞隆納約 50 公里的蒙特塞拉特修道院,是相當熱門的半天行程選擇。2020 年疫情期間,平日一位難求的 400 個停車位(大部分旅客參加旅行團),僅停了不到 10 輛車。圖/劉老三 提供

疫後民怨再起:寧可多點新住民,也不要觀光客!

只是巴塞隆納在各式旅遊排行榜上,經常被評選為「歐洲最受歡迎的前 10 名旅遊城市」不是沒有原因。一旦疫情消退及防疫封鎖措施鬆綁,報復性的旅遊人潮立即反彈。2022 年,旅遊人數已恢復至疫情前的 8 成,今年夏季的訂房率又比去年成長了近 30%,而這還是在亞洲國家,尤其中國旅客還未歸返的情況下。所以不難想像嚐過短暫「甜頭」的市民,對於過度觀光引發的房租飆漲、大眾運輸不堪負荷、公共空間擁擠吵鬧、乾旱期內的過度用水等問題更加反感,而這也是尋求第三度連任的市長敗選的主因之一。

2023 年巴塞隆納的觀光人數幾乎已回到疫情前。巴特婁之家(Casa Batlló)門口又重現排隊人潮。圖/劉老三 提供
2023 年巴塞隆納的觀光人數幾乎已回到疫情前。巴特婁之家(Casa Batlló)門口又重現排隊人潮。圖/劉老三 提供

當然你可能會疑惑:佔當地國內生產毛額(GDP)10-15% 觀光收入,提供近 10% 就業人口的觀光業,難道對巴塞隆納居民真的無關緊要?對許多沒有直接從中獲益者,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有些人要求政府應該把重心放在接收更多身無分文的難民,以及尋求工作機會的移民。因為這些新住民不像短暫停留的觀光客,無止盡地消費當地,變相支持愈趨單一化、去在地性的觀光商品;反而能替當地既有的民俗文化,注入更多元、豐富的能量,鞏固巴塞隆納作為加泰隆尼亞實質和精神上的首都,極其重要的身分認同。

這樣矛盾複雜的情結,反映在巴塞隆納最有名的格拉西亞街頭慶典(Festa Major de Gràcia)。Festa Major 是加泰隆尼亞最重要的地方慶典之一,每年從村莊小鎮到大城市,各個區域均有慶祝活動,光是巴塞隆納就有 80 場!不同地區依照各自的「守護聖人日」,舉行為期數日至一周的慶典。然而近幾年來,許多代表加泰隆尼亞獨特身分,原本旨在讓左鄰右舍聯繫感情、交換訊息的慶典,如沙當那(sardana)舞蹈、巨人(gegant)遊行、疊人肉塔(castell) 、跑鬼火(correfoc)、路邊辦桌(cena)等,卻硬是擠進大批慕名而來湊熱鬧的外來遊客。

當地居民開始對地方政府藉此宣傳推廣地方景點、帶動當地消費的策略有所質疑。且他們難以開口承認的是,慶典標榜的「開放」、「消除歧視」、「平等」等價值,只適用當地居民,可不包含這些擾民的觀光客!

小心願望成真?

在歷經多年的研討後,巴塞隆納政府終於要從今(2023)年 10 月開始,對長期為人詬病的郵輪出手──除了禁止其停靠在離市中心最熱鬧的蘭布拉大道 (La Rambla)步行 10 分鐘外的北港口,市議會也頒佈新法令,限制舊城區(Ciutat Vella)的觀光團數量和規模,以及提高旅遊稅率。

不過與此同時,今年 8 月的最新旅遊數據,卻暗示著接下來幾年在高物價、高利率的影響下,旅遊趨勢或許將不復以往。說不定,巴塞隆納還真能在大環境與新政策的推波助瀾下,重回那個去聖家堂不用提前上網買票、到現場不用排隊領導覽器、等電梯上高塔的年代──這是否意味著居民們終於能過上夢寐以求的生活?我想對觀光客有矛盾情感的巴塞隆納人也必須小心許願成真(be careful what they wish for)!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觀光客恐懼症」發作中:為何巴塞隆納賺進大把觀光財,卻不歡迎觀光客?》,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媒體聳動報導「聖家堂醜聞」,導遊闢謠解惑:聖家堂沒被罰款,也不算違建

100 多年還沒完工,高第也曾為它捐錢募款!昔日年收一億歐元的聖家堂,如今卻蓋不下去了?

作者簡介:

劉老三,兼差實習社會觀察員。生性好吃懶做、學無專精、三分鐘熱度又胸無大志,人生卻不可思議的幸運。對於頹敗廢棄、失衡瑕疵、充滿爭議怪誕玄奇的人事物,有無法抗拒的偏好。這輩子註定當不了貴婦甜姐兒,也當不了陽光熱血正義人,只求一生都有有趣的故事可說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