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市容不合格的臺灣,如何向布拉格學習?

作者:劉郁葶/台灣女孩的捷克觀察日記

記得剛來布拉格時,發覺這裡和臺灣最大的差別之一,是市容。

我記憶中生活 20 多年的臺灣,從高樓放眼望去,多數房屋的屋頂常被生鏽的鐵皮覆蓋,不規則的紅一塊、青一塊、黑一塊映入眼簾。城市中高樓大廈林立,建築或高或低,許多老房裝鐵窗、凸出的招牌琳瑯滿目、路上電線恣意糾纏、汽機車佔據街道。或許已經習慣這樣的城市風景,這些年倒也不覺得醜陋。

來捷克後才意識到,原來臺灣的市容有很大的美化空間。

布拉格作為捷克的首都,並沒有因經濟發展,變成一個高樓大廈林立的摩登城市。相反的,在觀光客絡繹不絕的市中心,特別是舊城廣場、市政廳、查理大橋一帶,反而更具濃厚的歷史感。據統計,光是 2018 年就有近 800 萬遊客來布拉格觀光。

若從高處遠眺布拉格市景,你會被整片橘紅色屋頂的畫面給震撼。圖/劉郁葶 提供
若從高處遠眺布拉格市景,你會被整片橘紅色屋頂的畫面給震撼。圖/劉郁葶 提供

布拉格的建築風格具統一性,在市中心幾乎看不到現代建築,若從高處遠眺市景,你會被整片橘紅色屋頂的畫面給震撼。此外,布拉格建築高度相當,沒有突然冒出的高聳大樓,破壞天際線。部分街道仍維持鵝卵石鋪成,走在路上,有種彷彿穿越時空到 18 世紀的古典感。

布拉格到處皆有且風格各異的建築,如巴洛克式、哥德式、洛可可式等。 圖/劉郁葶 提供
布拉格到處皆有且風格各異的建築,如巴洛克式、哥德式、洛可可式等。 圖/劉郁葶 提供

為何路不鋪柏油而是用鵝卵石?

記得家人前陣子來布拉格找我,當他們走在通往舊城廣場的路上,看到保存完好且風格各異的建築,有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哥德式、洛可可式等。每棟古蹟動輒幾百年歷史,讓家人不禁驚呼:「這裡根本是童話小鎮!」

有趣的是,當他們來到車來人往的大街上,踩在不平的鵝卵石路時,好奇詢問:「為什麼這些路不改成用柏油?這樣會好走許多。」我向家人解釋,這些路早在數百年前就是用鵝卵石鋪成。因為布拉格很重視歷史中心的古蹟保存,不只是建築本身,周圍環境包含地面材質也需要維護,因此,至今仍保留鵝卵石的古典設計。

臺灣人喜歡來歐洲旅遊,不正是因為這些美麗的文化景觀嗎?如果將這些景觀改成現代化的設計或建築,恐怕再也沒那麼多人想來。不過,我同時也感到好奇,究竟捷克如何進行文化保存?而經歷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歷程時,當地人又怎麼維持市容的美感及避免破壞與拆除古蹟?

布拉格在 1992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座「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圖/劉郁葶 提供
布拉格在 1992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座「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圖/劉郁葶 提供

成為首座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談到布拉格的歷史古蹟,要先從二戰說起。許多城市如波蘭華沙、德國柏林毀損嚴重,相較之下布拉格毀損輕微。1938 年,捷克的蘇台德地區因《慕尼黑協定》,被迫割給納粹政權,隔年希特勒進一步「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因此捷克境內沒有激烈的烽火衝突。

加上,據說希特勒鍾情於布拉格的美,以布拉格城堡作為辦公地點,因此刻意保護布拉格。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作為同盟國的盟軍,因此同盟國盡量避開轟炸布拉格,使得布拉格能保持較完整的古蹟。

到了 1992 年,布拉格歷史中心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座「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這座歷史中心面積達 900 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保護區之一。當中包含:布拉格城堡和城堡區、小城區、查理大橋、老城區、猶太社區、新城區以及高堡區,如今都是十分熱門的觀光景點。

布拉格在評估市中心的新建築計畫時很嚴格,無論是拆除舊建築或建造新建築時,都須經過複雜的審核程序。圖/劉郁葶 提供
布拉格在評估市中心的新建築計畫時很嚴格,無論是拆除舊建築或建造新建築時,都須經過複雜的審核程序。圖/劉郁葶 提供

建築法規嚴,避免破壞天際線

數十年來,政府與民間單位都相當重視布拉格的古蹟保存,而這從制定法律、文化教育、專業人才培育等面向就能看出。

如布拉格市政制定相當多且繁複的法條以維護古蹟,同時另設有專門機構來維護文化遺產。例如,布拉格市政廳的文化遺產部門(Prague City Hall Heritage Department,簡稱為 PCH-HD),負責管理布拉格的國家古蹟,無論是建築的改造更新、申請建築許可、決定哪些建築可拆除,都在其權責範圍中。

布拉格在評估市中心的新建築計畫時很嚴格,當有人想在市中心拆除舊建築或建造新建築時,都將經過複雜的審核程序,而提案最終也可能遭否決。雖然部分民眾來說可能稍有不便,卻也讓布拉格保留了歷史氛圍,沒有被現代建築破壞。

此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定,布拉格諸多建築與景觀歷史悠久,被歸類為國定古蹟或世界文化遺產,也受《第 20/1987 Coll 號法案》保護,任何可能影響這些古蹟的行為,都必須得到地方當局的授權。

在布拉格歷史中心的建築物皆受到高度限制。圖/劉郁葶 提供
在布拉格歷史中心的建築物皆受到高度限制。圖/劉郁葶 提供

此外,在布拉格歷史中心的建築物皆受到高度限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規定:「新建建築的高度和體積,必須經過主管部門的審查。」針對這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定期檢核是否達到標準,而他們曾建議,在潘克拉克平原(Pankrac plain)建立的建築,高度最高不應超過 60 至 70 公尺,否則將破壞天際線。另指出,布拉格市中心還因為一棟名為 Drn 的大樓比限定高度多了 2 層,讓歷史悠久的屋頂景觀變得不一致,而發出警告。

除了官方單位,布拉格也有其他民間組織,例如成立於 1900 年的老布拉格俱樂部(klub Za starou Prahu)等機構,致力於保護布拉格的古蹟。

從小重視古蹟教育的捷克人

另一方面,捷克也相當重視古蹟教育與專業人才培訓。例如,捷克文化部(Ministry of culture)在2017年資助「捷克文化遺產教育計劃」,成功吸引31,000位參與者,透過一系列課程活動增強捷克人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除此之外,捷克國家紀念碑研究中心(NPU)教育不同年齡層的人們,了解文化遺產的價值及其保護的重要性,包含歷史建築的主人、工匠、管理人員與教師;也進一步培養專業人士,培養他們學習調查古蹟、修復技術與監測文化遺產的狀況等能力。

捷克的古蹟教育,也培養了捷克人對古蹟維護的重視,及民族的認同感與向心力。相信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和捷克人談到歷史建築時,他們臉上都會流露出倍感驕傲的神情。

先前曾有捷克朋友分享,當地人其實也經常為了維護歷史建築,發起連署與上街抗議的行動。比方說,過去曾有建商想在位於布拉格歷史中心的米洛什.福爾曼廣場(náměstí Miloše Formana)蓋一棟新建築,引起大量民眾的不滿,發起連署計畫,抗議這項計畫除了破壞當地街區的美學外,還可能會影響該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地位。該項計畫最後獲得 2,030 人連署,而原先要興建建築的規劃目前也已作罷。

捷克人眼中的臺灣:市容差異大

從上描述可見捷克人對古蹟維護的重視,而這也讓我回想數月前和一名捷克朋友的對話。這名朋友當時剛從臺灣旅遊 3 週回來,我便興奮地問他:「覺得臺灣怎麼樣?」

他說,臺灣很便利、食物很好吃,但也不好意思提到一點:「以臺北說,有些地方非常美,但有些地方就很醜陋、髒亂,落差相當大。布拉格整體來說沒那麼大的落差,就算是偏遠地方,在景觀上也維持一定水準。」

這點我深深認同。在臺北生活多年的我也熟知這座城市內許多美麗的景點,例如大稻埕古色古香的街區、西門紅樓、以四合院著稱的林安泰古厝等,這些地方都具有濃厚的古典風格,也是外國朋友來臺灣時,我時常帶他們參觀的景點。不過,除了較為知名的景點外,其他地區街上的建築風格卻顯得凌亂,甚至有時走進騎樓暗巷,還會看到堆滿的垃圾雜物、小吃攤廚餘橫流。

面對這個巨大的市容落差,我只能說,文化資產保護以及城市美化從來不容易,也不單只是政府的事,而是須仰賴全民一起努力。希望前面提到布拉格的案例與捷克的文化教育,能夠作為臺灣城市借鏡和取經的對象,期待未來臺北及其他城市的市容變得更加美麗乾淨。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捷克,這真是太神奇了(三)街道市容不合格的臺灣,如何向布拉格學習?》,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你不知道的捷克:「從親中到友台」,發生了什麼事?

澳洲最著名地標:雪梨歌劇院,竟然是專案管理課本上的失敗案例?!

作者簡介:

劉郁葶,政大新聞系畢,獲捷克教育部MEYS獎學金,目前在捷克查理士大學當訪問學生,主修公共政策。近期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撰寫捷克移民、媒體、轉型正義、文化遺產等主題的文章。經營《台灣女孩的捷克觀察日記》,分享在捷克的學習、生活與社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