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我在倫敦校園,見證比美國「溫和」的抗議現場

作者:李易庭 Joyce/有意思

2024 年 5 月 14 日下午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一面紅底黑字、寫著「LSE 撤資(LSE DIVEST)」的橫幅,從圖書館四樓高高垂掛下來,廣場上開始聚集許多聲援巴勒斯坦的學生,他們舉著「倫敦剝削學院(London School of Exploitation)」的抗議標語,要求學校斷絕與以色列的金融往來。

隨後,群眾來到會計、金融與管理學系所在的馬歇爾大樓(The Marshall Building)前,繼續示威抗議。最終,他們突破了保全的封鎖,揮舞著巴勒斯坦國旗,攜帶睡袋和帳篷衝進大樓,開始了長期的紮營抗議。

LSE 學生為何對學校不滿?

這個學生運動的起源,來自 LSE 巴勒斯坦社團一份「種族隔離資產報告」(Assets in Apartheid),發現 LSE 至少 8,900 萬英鎊、在 137 家公司與 117 家控股公司的投資,涉入了對巴勒斯坦人的罪行,包括支持以色列非法定居點、支持以色列軍隊、維持種族隔離。

被學生佔領的大樓窗外,貼滿抗議海報。圖/李易庭 提供
被學生佔領的大樓窗外,貼滿抗議海報。圖/李易庭 提供

參與行動的一名 LSE 巴勒斯坦協會成員向 BBC 表示,他們希望透過阻礙大學的正常運行,以達成呼籲學校對以色列和石油公司撤資的訴求。「我們拒絕繼續就讀一所在物質上助長地球破壞以及巴勒斯坦人死亡的大學。

除了主要要求學校撤資以外,LSE 的紮營運動還在社群媒體上發布了其他訴求,包括:禁止以色列戰爭罪相關人士或公司,在校園進行招募或學術發表;聯合學生公開聲明支持停火;為巴勒斯坦學生提供獎助學金,一共有 10 項訴求。

值得注意的是,LSE 學生為巴勒斯坦人佔領校地的運動並非特例。今年 4 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准許警方進入校園逮捕抗爭學生,引發後續全美超過 150 所大學、數千人在校園投入抗爭或紮營運動。

美國學生紮營抗爭的浪潮也擴散至英國,除了倫敦,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紐卡斯爾(Newcastle)、里茲(Leeds)等地,也都出現學生自發組成的紮營運動,藉由在圖書館或在教學樓外搭帳篷,表達對校方的不滿。

校方的回應與承諾

根據 LSE 校方寄給學生的電子郵件,校內管理委員會正在仔細審查學生提出的問題,因此無法立即做出回應。信中除了強調「言論自由」是 LSE 的核心價值觀,致力於讓所有觀點得以表達,也同時指出雖然建設性對話很重要,也需要確保學校的正常運作不會受到過度干擾。

校方指出,抗議者的行動對學校運作造成了困擾,包括無法使用部分講座場地、無法開放地下室健身房和一樓咖啡館、需要加派保全人員等等。此外,佔據一樓出口、用膠帶遮住攝影機,以及過度使用電源插座等行為,則帶來了潛在的火災風險。

在每週兩次與學生的對話過程中,學校目前已經承諾將投入 25 萬英鎊(約新台幣 1,032 萬元)幫助面臨風險的學生,尤其歡迎受到加薩衝突影響的學生申請。除此之外,校方也承諾會支持想尋求外資幫忙重建巴勒斯坦的教師們。而最重要的撤資決定,則會在 7 月初公布,此前的會議將邀請 3 名抗議的學生代表參與。

直到現在,LSE 學生的紮營運動仍在持續進行中,大面的玻璃窗上佈滿聲援巴勒斯坦的海報。學生會也在近日發起公投,尋求支持學生會去與校方高層對話,談論撤資相關與增進投資透明度的政策,公投結果顯示,此次投票率創下歷史新高,有 2,306 張同意票、89% 的同意度,將由學生會代表負責推動該政策的進行。

抗爭運動中的其他聲音

回想從 2023 年 10 月起,校園中時不時即有為巴勒斯坦集會與連署的行動。有人曾告誡國際學生不要參與這類「可能影響到居留簽證的活動」;也有教授表示,自己終其一生都在避免評論以巴衝突,因為「這個可能永遠無解的議題,將會讓人捲入一個深不可測的漩渦」。

與此同時,LSE 校園中也有另一群人,在仔細研究後,書寫了一份長達 160 頁有關撤資的報告,經由程序發起公投、獲得眾人支持,並持續與校方進行對話,獲得了初步的進展。

觀察此次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整體來說,英國校方的處理態度比美國大學更溫和,基本上希望在「保障言論自由」和「學校順利運作」之間取得平衡,學生們的堅持和訴求也在國際學運的浪潮興起下,獲得了更廣泛的重視。

這讓我想起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曾經在《On Violence》這本書中寫道:「權力從來都不是屬於個人的;它屬於一個群體,並且只有當群體保持在一起時才存在。當我們說某人『掌權』時,我們實際上指的是他被一定數量的人授權以他們的名義行事。」

當我們相信最大的政治動能來自眾人的意志,而非是被少數人或個人利益所濫用的暴力,那麼即使是在腐敗而黑暗的時代裡,人們也依然能夠擁有嚮往新生、創造光明的希望。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挺巴學運延燒英國:我在倫敦校園,見證比美國「溫和」的抗議現場》,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在上帝的「應許之地」,執行「不可能的任務」──以色列將軍之子:我為什麼支持巴勒斯坦

身為喜愛學習的高中生,為什麼我學得不快樂?──「學校在講求效率的時代,執行沒效率的教育」

作者簡介:

李易庭 Joyce,臺北出生、17 歲時留學亞美尼亞,目前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就讀國際關係。喜歡用不同的維度觀察社會,書寫日常生活的心情。希望自己做一個簡單的人,用熱氣騰騰的靈魂去體驗這個世界,追隨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