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找不到地方尿尿!英國公廁消失中?

作者:王善/阿善 Café 的世界分館

曾經踏上歐洲地區旅行的讀者朋友,對於「找廁所」的難題肯定不陌生──有些城市有付費式的公共廁所,有些城市可以找到免費的圖書館、美術館廁所,有些城市則是必須去餐廳、咖啡廳消費後取得廁所密碼⋯⋯

然而,那些還堪用、方便的公共廁所,卻在英國街頭逐漸消失,形成了一場創造不平等與健康問題的「公廁危機」。

一切要從我在倫敦到訪的一間咖啡廳開始說起。

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廁所咖啡廳」

走在英國倫敦街頭鬧區 Fitzrovia 的人行道上,我看見了一個往地下通行的階梯,外觀是常見的廁所鐵框,看似公廁入口,實際踏入後卻別有洞天。

位於市中心的咖啡廳 Attendant Coffee Roasters,前身是一間維多利亞時期的廁所,店內留有當時廁所的小便斗、水箱、磁磚等等,看起來實在新奇,我像怪人一樣用鼻子嗅了一大口,卻絲毫沒有聞到「廁所味」。

轉頭一看,店主將小便斗改裝為高腳桌,並保留了上方斑駁的水管。坐下後,我點了近兩年來在英國逐漸普及的「酸種麵包」,配上柏靈頓熊熊最喜歡的「柑橘醬」,還有店內最招牌的咖啡。風趣的資深男店員上前服務,愛開玩笑的他,在上菜前還鬧了我一下,假裝要把食物灑出來。

在這群店員的談笑聲中,店內的氛圍與其說是「打卡名店」,反而更像是社區中心──來往的熟客點著外帶咖啡,我也啜飲了手中的冰釀美式,口感層次分明,淺焙的豆子還有順口的酸度與果香,價格卻親民平實,如同店內氣氛一樣親切、溫暖。

Attendant Coffee Roasters 的經營者重視永續的理念,咖啡豆都來自單一產區,以公平交易的模式直接向小農購買;他們以這間「廁所咖啡廳」作為起點,後來逐漸在倫敦開了不少間分店,每間店都有自己的主題與特色。

跟那位店員聊天後才知道,這間廁所原先建成於 1890 年,後來因為市政府維護廁所的成本逐漸升高,便在 1960 年代關閉了這間公廁。廢棄的公廁先是被政府拍賣,流落成周邊商店的儲藏室;一直到 2008 年才被新一代老闆打造成咖啡廳,在兩年之後整修完成並開張。

他分享道,一直到現在,倫敦仍有非常多的公廁在逐漸消失中。我打開筆電、仔細一查,才發現「消失的公廁」已經是英國的大危機。

公共廁所逐漸消失中?

根據英格蘭歷史遺產保護局(Historic England)的資料,1851 年為了舉辦倫敦萬國博覽會,水管設計師 George Jennings 提出了設立公共廁所的構想,他的設計除了能解決街道被排泄物污染的問題,這些在博覽會後留下的設施,也讓英國開始有了逐漸普及的公廁。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倫敦路邊、館舍,各處都能看到方便的廁所。

不過,近年來由於廁所維護所費不貲,倫敦有大量的廁所消失了;倫敦議會的報告更指出,有 91.3% 的受訪者認為當地公共廁所不足,還有許多民眾告訴議會,他們會因為擔心找不到廁所,而限制自己喝水的量,造成健康危機。

的確,若檢視目前的倫敦地鐵服務,許多站點都未提供無障礙廁所,或僅在平日開放,甚至有些並非公共廁所,必須向站務人員詢問才能使用。若撇開地鐵服務不談,近乎不可能在路上看到公廁,更遑論商家會願意無條件出借廁所,多半還是必須要靠消費取得密碼、鑰匙。

雖說過去 COVID-19 的封城措施,造成廁所的減少加劇,但「消失的公廁」其實不是新議題,更不僅限於倫敦一地。早在 2016 年《BBC》就曾報導,在 2006-2016 的 10 年之間,英國有 1,782 間廁所消失,且公共廁所多半集中於觀光景點;維護這些公共廁所的預算,平均來說也減少了三分之一,全國更有 43 個市政府將預算削減超過 70%。

追根究柢,2008 年時的英國國會報告就已經說明,公廁危機最大的起因,就在於 1936 年的《公共衛生法案》(Public Health Act)只賦予市政府蓋廁所的權利,並沒有「義務」,導致政府不停減少廁所、削減預算。

而地方政府財政持續吃緊之下,長年以來公共廁所即成了首個被「削減」的對象,不是私有化收費經營,就是變成營業場所,舉例來說,從 2010 年開始,地方政府收到的中央補助款,每 1 英鎊就減少了 60 便士(即為 0.6 英鎊);對此,《衛報》記者就曾自嘲,在資本主義發源地的英國,看到「廁所只給有付費的顧客使用」再合理不過了。

以「資本主義」為關鍵字透視,會發現英國民眾心理有多麼矛盾:他們明白地方政府營運廁所的成本高昂,尤其是符合現代趨勢的無障礙設計,會使用到更多經費,因此默默承受著公廁的消失;同時,雖然覺得「付錢才能上廁所」很不方便,卻又認為廁所相關議題「太過私密」,不適合為了它公開募款、倡議;更有人認為,餐廳的廁所不應開放給大眾使用,因為自己若是高級餐廳裡的消費顧客,會感到不那麼公平。在這些矛盾的心態下,廁所危機持續無解。

Urinary Leash:尋廁不方便,乾脆減少出門?

說了這些,以下的數據可能會讓讀者朋友更感到驚奇:受到「消失的廁所」影響,英國每五個人,就有一人因為住家附近沒有公共廁所,選擇降低外出的頻率──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Royal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稱這種現象為「尿道約束帶」(暫譯,原文為 Urinary Leash),把人們纏在家裡不出門。

公廁數量的減少,首要衝擊的肯定是露宿街頭的無家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還有不易移動的身障人士⋯⋯他們原本就已經是弱勢族群,在沒有公廁之後更難如廁。此時,若再加上經濟弱勢的身分,無法負擔一直到餐廳消費、順便借廁所的模式,就更加深了健康權利的不平等。

更甚者,受限於生理構造,女性使用者可能較不能憋尿、傳統上比起男性更需要隱密性的如廁隔間,又是「公廁危機」的受害者之一。

或許就是因為如此,我曾經聽聞長期居住在倫敦的女性朋友分享,如果在大街上真的需要找廁所,得用一招非常有趣的「私房祕技」:在路上看到人比較多的小酒吧,可以默默混進去,姿態保持冷靜、不要擺出異樣表情,走到裡面上完廁所再出來。當然,這不是最好的做法,卻已經凸顯了倫敦公共廁所的稀少與缺乏。

面對公廁的消失,部分公廁被當地社區接手經營,或是改為私人營運的收費模式,但都必須靠有心、有力的人士,戮力撐著公廁營運──即便如此,仍無法挽救英國各地公廁的快速消失。

若不幸無法繼續經營的廁所,除了被廢棄以外,也有不少被改裝成酒吧、咖啡廳,像是倫敦的 WC Bars 就是以過去的廁所改建而成,再巧妙地將「Wine & Cocktail」的縮寫呼應廁所「WC」,很是趣味地吸引顧客光臨。

不過,畫面回到我坐著的「廁所咖啡廳」,最諷刺的是,這間咖啡廳真的沒有廁所。我也只能笑笑地,心滿意足地喝完咖啡後,啟程尋找公廁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英國的「公廁消失危機」比你想得更嚴重:找不到廁所的 Urinary Leash 現象是什麼?》,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從芬蘭到雲南,這些廁所差很大!

出國後才驚覺:原來不是全世界都愛洗手──關於洗手的二三事

作者簡介:

王善,阿善,就讀於台大外文系,熱愛語言、電影、閱讀、藝術和旅行,立志成為跨越文化的媒體人;現為 YouTube 創作者、「Rti 央廣」英語廣播主持人。閒暇時除埋頭電影世界,也關注英國流行文化。入選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團,亦曾擔任慕尼黑兒少影展青少年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