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捷克人怎麼看台灣?

作者:劉郁葶/台灣女孩的捷克觀察日記

最近我的捷克學伴來台灣旅遊,他以英文寫下對台灣的觀察,以下是我把原文翻譯成中文的內容:

我是來自捷克的馬瑞克,近期來台灣旅居 2 個月。在此之前,我從沒造訪過亞洲,也從未在國外待這麼久,所以這次的經歷對我來說非常新奇。

我想從一個「第一次造訪亞洲國家」的歐洲人角度分享我對台灣的看法。首先從正面的部分開始,我將分享台灣令我感到驚艷的地方!

令人驚嘆的大自然

乍看之下,台灣似乎很小,面積只有捷克的一半。但來台灣逛了一圈後,不得不說,台灣比地圖上看起來大很多。

這或許是因為台灣幾乎涵蓋大自然的所有風貌:海灘、河流,以及可與阿爾卑斯山媲美的高山、懸崖、雨林、湖泊,以及一望無際的稻田,甚至還有許多未曾見過的地景;總之,台灣的地貌相當多樣化。

台灣面積不大,一天內就能上山下海,享受山海景緻。圖片攝於高雄。圖/劉郁葶 提供
台灣面積不大,一天內就能上山下海,享受山海景緻。圖片攝於高雄。圖/劉郁葶 提供

當我在地圖上看到台灣中部與東部有大範圍的高山綠地時,喜歡登山健行的我自然沒放過這個機會;而在實際拜訪後,我必須說,它們果真沒令我失望!更特別的是,這些 2,000 多公尺的高山,居然只要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就能抵達,我們甚至能在一天之內上山下海,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

台灣的登山路線發達,沿途有餐廳、廁所,且路徑維護良好,沿著山路就能抵達桃園的拉拉山、嘉義的阿里山等美麗的地方,我在這裡看到高聳入雲的神木,有些樹齡甚至超過 1,000 歲!

此外,由於台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氣候區的交界處,台灣的生態比我成長的溫帶地區更具多樣性,高山有森林、平地有花草。在台灣的日子, 我也看到許多特別的鳥類、爬蟲類動物與昆蟲。對於喜歡大自然的人來說,台灣無疑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

東西價格合理,甚至免費

我大部分時間住在布拉格附近的城鎮,如果想在布拉格的餐廳吃飯,一餐通常要花至少 250 元台幣以上,越靠近市中心賣的東西越貴,因此多數捷克人只有在慶生或遇到節慶時會去餐廳吃飯。以我自己為例,為了省錢幾乎都是自己煮,大概每兩週才會在外用餐一次。

台灣的牛排館、火鍋店經常會提供飲料、冰淇淋等,這些都不需額外付費。圖/馬瑞克 提供
台灣的牛排館、火鍋店經常會提供飲料、冰淇淋等,這些都不需額外付費。圖/馬瑞克 提供

而且在布拉格吃飯,點主餐就只會上主餐,凡是飲料與甜點皆須額外付費。這也是為什麼當我來到台灣的牛排館、火鍋店,發現這裡居然提供多種免費的飲料、冰淇淋、湯品,而感到相當驚訝!

自從來台灣後,我幾乎每天都去餐廳吃飯。雖然份量少了點,但同樣花 150 元台幣,在台灣就能享用美味的一餐,這個價錢在捷克恐怕只能吃一份開胃菜。當然,我並不是說台灣所有東西都很便宜,台灣的物價跟捷克相比雖然沒有低很多,但整體來說價格是更合理的。(不過有些東西例如牛奶、雞蛋與啤酒,台灣就比捷克貴了好幾倍。)

在捷克上廁所通常都要付錢。圖片攝於布拉格的地鐵站。圖/劉郁葶 提供
在捷克上廁所通常都要付錢。圖片攝於布拉格的地鐵站。圖/劉郁葶 提供

在台灣,不只有像前面提到餐廳裡的冰淇淋是免費的,就連遊客中心的地圖與旅行指南,甚至最重要的「廁所」都不用付錢。

台灣人來歐洲旅遊,對於「上廁所要付錢」這件事恐怕難以適應。在捷克上一次廁所約要花 15 到 30 台幣左右,用於維護廁所的整潔,但這往往導致人們為了省錢、省麻煩,而在附近的公園隨地撒尿,讓市容變得髒亂。

生活的一切都很方便且容易取得

台灣的便利商店分佈密度高,提供的服務相當多元。圖/劉郁葶 提供
台灣的便利商店分佈密度高,提供的服務相當多元。圖/劉郁葶 提供

來台灣前,我曾經聽過許多有關台灣便利商店的傳聞。人們不僅在 7-11 買食物與生活必需品,還會在這裡提款轉帳、領包裹、上廁所,或者把這當作「辦公室」,幫手機充電甚至睡覺。最神奇的是,便利商店竟然24 小時營業!

捷克的商店,或者說整個歐洲的商店,相比之下沒那麼多功能,且大多在晚上 7 點到 9 點間就結束營業。此外,目前捷克有許多地方,便利商店仍不普及;在台灣,光是我住的那條街,就有 3 家不同的便利商店,步行不用 5 分鐘即可到達。我擔心自己在台灣住久了,會變得懶惰。

當我第一次在便利商店,想請店員幫忙加熱微波食品時,我問台灣朋友加熱服務是否需要額外付錢?她笑著回答我說當然不用!我想,在台灣生活基本上所有的日常所需都很容易取得,或許也是為了讓人們能盡快回到工作崗位。當我回歐洲後,恐怕會有點難適應沒有便利商店的生活。

台灣人對外國人很熱情

當我還在捷克時,遇到兩位來自台灣的交換學生,他們都跟我說因為我是外國人(更準確地說,是西方人),台灣人會對我很好。一開始,我覺得他們或許有點誇張,但目前為止,我在台灣還沒遇過任何對我不好的人。

當我遇到台灣人時,大家通常會有 3 種不同的反應。第一種也是我期望的反應──把我當作普通人一般看待。不過大多數情況是,有些當地人一看到我便展露笑顏,迫不及待地問我對台灣的看法,這種情況在比較偏僻或鮮少有外國遊客的地方特別明顯。去餐廳時,有時阿姨會拍拍我的背,問我會不會說中文,稱讚我是「帥哥」,盯著我彷彿在看某種奇特生物,我準備離開時還會揮手和我告別。

有次,當我來到一個小鎮的教堂,當地牧師看到我,便興高采烈地向我展示通常不開放給一般人看的教堂秘密通道,牧師甚至送我一個袋子當作禮物,彷彿把我當成重要的外國代表,並在門口為我拍照。和我一同參觀教堂的台灣友人開玩笑地說,她有些嫉妒,因為當她到其它國家時,不會像我一樣受到格外友善的對待。

除此之外,當天氣變冷時,台灣人也會關心我穿的夠不夠暖;如果我不小心犯了一些錯誤,大家也會寬容我。

第三種台灣人見到外國人的反應,尤其在從事服務業的台灣人身上比較明顯,這些人看到外國人時會有點恐慌,我想或許是因為他們害怕說英文。

但總體來說,我在台灣從未有過不被友善對待的經驗,也從未有人把我當作討厭的觀光客。台灣人的友善讓我賓至如歸,大家希望我對台灣抱有正面看法,我也深深贊同台灣有許多優點!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中英雙語】捷克人的台灣觀察(上):「自然景觀令人驚嘆,人民的友善讓我賓至如歸。」》,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天差地別的台灣與家鄉,令他掉下眼淚──Fernando 的台灣故事

「便利商店文化」:引以為傲的「方便」背後,可曾想過你我失去了什麼?

作者簡介:

劉郁葶,政大新聞系畢,獲捷克教育部MEYS獎學金,目前在捷克查理士大學當訪問學生,主修公共政策。近期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撰寫捷克移民、媒體、轉型正義、文化遺產等主題的文章。經營《台灣女孩的捷克觀察日記》,分享在捷克的學習、生活與社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