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歐洲爆蟲蟲危機,旅客請這樣防蟲!

作者:陳怡潔/在倫敦醒來

10 月初,巴黎旅館,地鐵,電影院等等公眾場所都發現了床蟲的蹤跡,消息傳開,鄰近的歐洲城市(尤其是只要坐歐洲之星就可以到的倫敦)莫不嚴陣以待,深怕蟲蟲危機蔓延到自家來。歐洲的台灣論壇上,有人擔憂出外上班或旅遊時會帶床蟲回家,我工作的旅遊公司也接到不少旅客詢問,管理階層還得發聲明稿,表示合作的飯店都已經採取防範措施,請大家不用因此改變預定的行程。

新聞報導繪聲繪影地描述情況有多嚴重多可怕,好像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事實上,在人口密集,流動頻繁的大城市裡,床蟲一直都存在,只是多少的問題,還有新聞與網路有沒有對此大作文章而已。這次巴黎的狀況的確是比較嚴重一點,加上明年就要主辦奧林匹克,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的注目,讓一向驕傲的法國人也有點面子掛不住。但是往好處看,床蟲現在流行其實是好事,至少各大飯店和交通公司都會定期除蟲和提前預防,應該能把威脅減到最低。要是等到世界各地的人都擠到巴黎時才爆發,那這些不請自來的「床伴」和陪旅客們回家的「紀念品」,恐怕只會遺害更多人和更多城市。

在台灣,一般人最大的叮咬威脅來自蚊子和跳蚤。來到倫敦後,這兩個天敵幾乎不存在,出門不用擦防蚊液,睡覺不用點蚊香,手腳沒有紅豆冰的安逸日子,我無憂無慮地過了好多年,完全不覺得床蟲和我會有見面的一天。但是該來的總會來,還會挑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殺個措手不及 – 我就這麼「有幸」親炙床蟲,而且不止一次,是兩次。

英法旅館裡,相同的「床伴」與「吻痕」

第一次是去科西嘉爬山健行,因為走的路線挑戰性太高,我勉強撐了 3 天就決定離隊,自己旅行等其他人結束預定行程。剛下山的第一晚,因為不在計劃之中,也沒有住旅館的預算,我只好請遊客中心幫我代訂青年旅館的床位。當天晚上,因為迷路又被惡犬追,我千辛萬苦才在天黑後抵達。我累得連是和 5 個人同房都不在意,只想洗洗睡,結束悲慘的一天。我躺在雙層床上鋪,累得動彈不得,走廊上一個法國女人歇斯底里地向旅館老闆大聲抱怨有床蟲,說她已經被咬了好幾個包。我連怕的力氣都沒有,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隔天傍晚,我的身上開始冒出一個個大腫包,我以為是吃了什麼東西過敏,硬撐了幾天,眼看沒有好轉的跡象,只好去醫院急診。雞同鴨講地看醫生,拿了好幾包藥,吃完吐吐完吃,終於把症狀壓下來。當下我只想快轉過這段不堪回首的悲慘經歷,並沒有深究發生的原因,然而真相總有浮現的一天。

過了兩年,我和先生買了婚後第一個家。我們非常天真地以為買房子就是付自備款和貸款,一手交錢一手交屋那麼簡單,自作聰明地早早退了租處,沒想到因為遇上延遲交屋,頓時無家可歸。經濟並不寬裕的我們,在維多利亞車站附近找了一間便宜的小旅館棲身,前兩晚平安無事,第三天我向旅館爭取,換了個比較明亮的房間,但是睡到半夜,我突然全身奇癢難耐,開燈掀開棉被,我才赫然發現原來和我同床共枕的,除了先生,還有好幾隻不請自來的小生物。我們把這些不速之客抓到浴室水槽就地處決,但是它們已經在我的手臂上,留下了好幾個「吻痕」。

那晚我幾乎沒睡,第二天一早,我全身出現了似曾相識的腫包,我這才恍然大悟,當年在科西嘉,我不是吃了不乾淨的東西,而是睡了不該睡的地方,有了不該在身邊的床伴。這一回,家醫看診後開了抗敏藥和止癢藥膏,前者藥效之強讓我整天都處於昏睡狀態,要很努力才能睜開眼睛上班,後者擦了也沒有什麼用。像星座圖一樣排列在我手臂和腿上的腫包,癢得難以忍受,幾個不幸被抓破皮的地方,反覆結痂留下的疤痕,大概花了一年才慢慢淡去。

旅行教戰守則:建議這樣防蟲!

兩年在兩個國家被床蟲臨幸兩次,「幸運」的程度應該可以買樂透,但是就算保證中獎,我也不想再和床蟲有第三次的親密接觸了。雖然床蟲叮咬就是腫包比蚊子再大再癢一點,並不會帶來什麼傳染病或長期影響,和被蜱蟲叮咬會引起萊姆病的嚴重性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它帶來的心理陰影還是不容小覷。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後來我出門旅行時,都會先在網上看照片和評論做功課,寧願多花一點錢,選有品牌保障的旅館,也不會再挑便宜的住。

因為這樣的經驗,我對 Airbnb 非專業的「民宿」和私下協議的「短租」也持保留態度:主要是擔心這樣的租屋清潔外包,沒有一定的 SOP,萬一房間不乾淨,沒有專業人員當場處理問題,也不能立即換到其他的房間,整體風險相對較高。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和偏好,並不代表這樣的地方絕對不好。

無論住的是旅館還是短租,都可以參考 BBC 的「床蟲指南」,和幾年前因紐約爆發床蟲大流行,而由市政府發佈的「旅行時預防床蟲的簡易方式」,才能知己知彼,在床蟲有機會接近之前就先讓他們見光死,同時避免它們躲在衣物或爬進行李一起回家。要是不幸和床蟲同床共枕,還帶幾隻回家同居,搞到全身癢又有洗不完的衣服,那絕對是崩潰中的崩潰!

不過話說回來,也不需要因為怕床蟲而不去特定國家,不搭大眾交通工具,不去餐廳不住旅館等等。畢竟遇到的機率還是很低,為了幾隻不一定碰得到的蟲放棄旅行計畫或影響日常生活,實在沒有必要。我也是在英國當了媽媽以後,才赫然發現頭蝨和蟯蟲這兩種我以為屬於「遠古時代」和「都市傳說」的寄生蟲,在英國和許多歐洲國家的小學裡還非常活躍(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總不能因為怕而不送小孩上學,日子還是要過下去嘛!

歐洲有令人嚮往的人文歷史和美景,也有很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蟲」,不怕不怕,習慣了就好!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歐洲蟲蟲危機】巴黎床蟲流行中!別怕,其實他們一直都在──旅行如何防範不良「床伴」?》,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家裡沒冷氣、上班只能搭「烤箱」⋯⋯巴黎 42.6 度高溫怎麼過?

關於旅館與性的二三事:抽屜放聖經,原來是為了「開導」住客、防堵色情?

作者簡介:

陳怡潔,台北市出生長大,16 歲看了 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從此愛上歐洲,日夜夢想搭火車環遊歐洲各國。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倫敦大學學院歐洲文化碩士,曾任職旅遊業,兼職教育業,現職一個法國人的太太,兩個跨文化小孩的媽媽,和不定期夜班部落客。移居倫敦十七年,對這個城市仍然充滿熱情與好奇。

◤臭蟲危機怎麼防◢
一次性床單、枕套 旅行多層防護
外出選用硬殼行李箱 防蟲入侵
衣物裝在壓縮袋 不把蟲蟲帶回家
洗脫兩用折疊洗衣機 隨身清潔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