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為何希臘年輕人寧可「放棄高薪工作」也要回家?

作者:希臘二姐/三姐妹看歐洲

在 2010-2021 年間,我和先生(及後來出生的小孩)每年到達雅典國際機場時,迎面而來與新加坡濕黏的空氣截然不同的乾熱微風、人們大聲說話用力擁抱的真切熱情,當然還有無處不在的「馬拉卡」(希臘人的髒話兼口頭禪),讓經過 20 小時旅程早已疲憊不堪的我們立即放鬆下來。

只是每每在短暫的假期結束後,送我們到機場的婆婆總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她雖然不知道下次何時才能見到她的孩子跟孫子,但卻也不得不痛苦地承認孩子還是離開希臘比較有前途。

在雅典機場上演艱難告別的不只是我們。希臘沉重而痛苦的主權債務危機持續了近 10 年,隨著該國經濟萎縮四分之一、失業率飆升至 28%,2010-2021 年期間,約有 60 萬名擁有高學歷和高技能的年輕人離開希臘,到國外尋找工作

據 2019 年 ICAP 顧問公司調查,26% 的移民擁有學位、69% 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他們都在其他歐洲國家從事商業、金融、IT 和工程領域的工作;而據 SEV(希臘企業聯合會)的計算,其中 51.4% 屬於 25-44 歲年齡段,希臘的人才流失(Brain Drain)成為許多研究希臘經濟危機的主題。

「為什麼要回去呢?」12 年之後有了不同的答案

自 2010 年首見!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及惠譽在 2023 年相繼看好希臘經濟前景,上調信用評級至投資等級。圖/截自 希臘每日報
自 2010 年首見!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及惠譽在 2023 年相繼看好希臘經濟前景,上調信用評級至投資等級。圖/截自 希臘每日報

先生 2008 年在荷蘭鹿特丹商學院完成 MBA 課程後,便選擇留在阿姆斯特丹的銀行工作,而後搬來我那時所在的新加坡,對亞洲金融中心的效率及各行各業的創新發展大開眼界。

「為什麼要回去呢?」當大家問他是否想回家時,他總這樣回答。在荷蘭或新加坡,同樣職位的工資高出希臘 4-5 倍,未來的發展似乎比仍在看不到隧道盡頭的希臘好多了。

然而我們在 2019 年感覺到一些微妙的改變,希臘隨著新政府上台,相比前任左派政府一味地抗拒希臘債務以及威脅退出歐盟,新總理所公布一連串有邏輯的施政方針,讓市場及企業看到一線曙光。

再加上 2020 年歷經新冠疫情帶來全球關閉邊境的震撼,讓我們重新評估未來的選擇。我們理性地比較了各地的生活成本、小孩成長的環境、親朋好友的互助網以及工作機會,果斷地搬離舒適的新加坡,選擇回到正要從谷底翻身的希臘。

千載難逢的「U 型反轉」

讓我們驚訝的是,跟先生想法一樣的海外希臘人不在少數。當我們在 2021 年決定搬回希臘時,許多跟先生相似時間出國工作的朋友,包括在德國國際煙草公司的高管、在美國知名藥廠實驗室的博士、在英國教導電子工程學的教授、在瑞士銀行業的高級顧問,還有許多搬到杜拜或新加坡從事船舶交易的中介,大家有志一同──都要回家了!

在不同場合遇到這些搬回家的希臘人,我總想知道是什麼呼喚著他們回家?大家的答案出乎意料地一致。他們想念希臘的生活環境及親密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是他們在自己的國家看到了以往看不到的機會。

原在德國煙草公司的格拉斯莫斯在希臘拿到了以往不存在的高階主管位置,他說:「我薪水降了一些,但這裡的生活消費遠低於德國,而且父母朋友都在身邊,我的太太還因為懂希臘語及德語,拿到了比在德國還高薪的工作。搬回來希臘,我們的生活品質不降反升了!」

原在美國知名藥廠實驗室領導新藥研發的迪米特里斯帶著太太及孩子回希臘,他說:「希臘這幾年增加很多各項的國際投資,最知名的就是輝瑞在塞薩洛尼基(希臘第二大城)創立的全球數位創新中心,其他在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大量國際投資,讓擁有專業背景的我在這裡可以發揮所長。」

從英國辭去教職、回到希臘創業的帕納約蒂斯則提到,這兩年國際資本對希臘新創公司的積極態度是他回國的關鍵。「這裡有太多便宜優秀的人才等著國際市場給予他們機會,辦公室租金便宜到不行,為什麼不回來呢?」

即使新政府規律的財政政策獲得外國投資者的青睞,加強了希臘從谷底反彈的力道,要讓悲觀已久的希臘人相信「明天已經變得更好」並不容易,許多當地人不能理解為何我們要從「進步」的新加坡搬到「落後」的希臘;但在許多旅居海外的希臘人眼裡,卻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畢竟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次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國家「U 型反轉」?

從人才流失(Brain Drain)到人才重獲(Brain ReGain)

為了重新吸引海外的希臘人回國,總理米佐塔基斯不只一次地在公開場合呼籲海外希臘人回家。

「微軟、亞馬遜、思科、輝瑞、Boehringer、Digital Realty 等全球巨頭今日紛紛在希臘投資並非巧合。他們這樣做的原因之一不僅是我們的地理位置、地緣政治,更是希臘人工的素質。」他提到。

為了吸引海外的希臘人回國,希臘政府針對稅收居住地的轉移制定了稅收優惠政策,更開放這些回國希臘人返鄉後的 7 年期間,在希臘的收入可免徵 50% 的所得稅;此外政府還預計為企業家制定新計劃,透過稅收優惠以及獲得歐盟和希臘開發銀行的資金支持創新和業務發展。

希臘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則創建了一個名為「人才重獲計畫」(Rebrain Greece)的數位平台,鼓勵所有居住在希臘境內外的科學家、專業人士在平台上註冊個人專業領域,且邀請在希臘的公司將所需要的專業職位發布在平台上。希臘政府把人才帶回家的項目視為重塑希臘經濟的重中之重,希望透過平台的媒合,可以讓自 2010 年經濟危機爆發以來離開希臘的高素質和資歷深的中壯年人,重返希臘的就業市場。因此希臘政府動員各大使館以及在地希臘社群組織的力量,在希臘人所在的多個城市例如倫敦、紐約等舉辦座談會,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跟出走的希臘人面對面溝通,了解他們的心聲。

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還有像 BrainReGain-Hellenism in Action 這樣的非營利組織──由 48 個重要的希臘領導企業、希臘科學家、企業高管和散居海外的希臘人所建立的強大聯盟──專門為政府和企業的「人才重獲計畫」提供意見。

其他各行業主導的計劃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流失醫護人員嚴重的希臘醫藥界便透過「泛希臘製藥工業聯盟 」(PEF) 整合產學界,主動為目前在外國工作及即將投身就業市場的希臘醫生、藥業專才,在當地產業創造工作機會。

PEF 總經理 Faye Kosmopolou 說道:「希臘製藥公司推出的新投資計畫意味著我們的產業將能夠在未來 5 年內額外創造 2,000 個新就業崗位,為我們的年輕科學家在希臘提供機會。我感到自豪的是,作為一個行業,我們正在為扭轉人才流失做出貢獻。」

經過各方多年的努力,成效如何呢?根據財政部長科斯蒂斯・哈齊達基斯 (Kostis Hatzidakis) 在今年度 BrainReGain 活動上提供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10-2021 年移居海外的 60 萬希臘人中,約有 35 萬人已返回希臘,扭轉了希臘在經濟危機期間經歷的部分人才流失

好不容易回來了,人才會再次出走嗎?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回來的人都得到他想要的結果,根據 Brain Regain 團隊對已經返回並在該國工作的希臘人所作的初步調查結果顯示:48% 的受訪者屬於 35​​-44 歲、75% 的人在國外生活超過 6 年、十分之八的人擁有研究生學位,此外,大多數人從事諮詢服務(19.5%)、科技(11.5%)和健康(8.2%)領域的工作。他們回國的主要原因是對希臘和父母的懷念(19.1%)以及良好的氣候(18.1%);而低薪(31%)、缺乏相應的工作(23%)和工作條件(18.4%)則是最大的障礙。

diaNEOsis 的一項調查更顯示,仍有 57.9% 的希臘人(以及 17-24 歲年輕人中的 77.1% 和 25-39 歲年輕人中的 71.9%)表示:如果他們能找到工資更高、條件更好的工作,就會移民到國外。

「這是我沒有回來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找到我想要的工作,我不知道是否還會回家。」先生的表姐、已在歐洲各個國家從事船務工作共 20 年的艾莉尼說。

DEMO 醫藥公司執行長 Dimitris Demos 則說了公道話: 「希臘的許多企業家抱怨說,由於危機時期的人才流失,他們找不到高素質和有專業知識的人才,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如果一家公司能夠提供良好的薪資和良好的工作條件,人們就會想返回希臘。我們氣候宜人,每年有 6 個月的夏季,而且條件正在改善,不僅可以吸引希臘海歸,還可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

開創自我回家的捷徑

在搬回希臘之前,我們最憂慮的事情便是屆臨小學年紀但希臘語尚不流利的老大,是否能適應劇烈的環境改變。雖然擔心,但我和先生都是在自己國家成長、受教育,受到親戚摯友的愛護與支持,我們深刻了解到國家文化歸屬感對人的一生會產生多大的正面影響,因此還是毅然選擇回到希臘。果真熱情的親友互動、多彩多姿的戶外活動及豐富的文化教學,讓小孩像從來沒有離開過希臘一般自在。

我們呢?隨著希臘人收入及信心增加,以及對新住房的要求熱絡,我們所選擇的建築業活動激增。合夥人的既有人脈及我們對供應管理及國際行銷的專才,讓我們得以在短時間內順利開展到 11 期的建案,要是我們還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這絕對是連想都想不到的事。

另一位從瑞士銀行顧問業回來的朋友,他接手了他之前覺得過時的自家生意──農業機械經銷商,沒想到他自國外帶回來的金融融資經驗,以及社交媒體加電子平台銷售模式,成功翻轉了希臘農業買家購買昂貴大型機具的習慣,一躍成為希臘當地數一數二的重要經銷商。

我衷心認為,想回家的人除了等待政府更多的優惠政策或者公司更好的工作條件,如何利用自己在海外所學優勢及人脈,專注家鄉需求與當地人才合作,開創自己的道路,也可能是另一條回家的捷徑!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經濟危機後的希臘,如何讓海外年輕人放棄高薪工作,毅然回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到不了歐洲」的希臘,與「被強暴」的剛果

西方文明搖籃的「中年危機」──在希臘,危機是一種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希臘二姐,土生土長的臺南人,雖上了從小的第一志願政大新聞系,但陰錯陽差踏入商界,一天記者也沒當過。在荷蘭讀完 MBA,定居新加坡,從事大宗商品交易。不間斷地出差旅行十幾年後,2021 年決定帶小孩隨希臘夫婿搬到雅典,轉換人生跑道,改行成為希臘比港地產開發商,並幫助外國人投資希臘房產。 從臺語也通的繁華獅城到連買菜都常常雞同鴨講的歷史古城,從整天把「效率」掛嘴邊到最常聽到的詞是「放輕鬆」的生活轉變,寫作愛好,自圓記者的小時夢想,更希望可以自娛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