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美國科技業裁員潮,遠比媒體報導得更糟

作者:鱸魚

疫情之前的這個時刻,你知道矽谷各大科技公司的員工都忙著做什麼?

答案是:上網買禮服,準備參加公司的聖誕趴!

人生勝利組

那個年代——也不過就 3 年前那個年代,矽谷各大科技公司此刻都忙著砸錢開趴互別苗頭,包遊船、包市政大廳、包美術館⋯⋯把那種不可能出租的場地包下來,把特技團、馬戲團、交響樂團搬進去,搭建隔天就拆的主題造景,像好萊塢拍電影那樣。

臉書(現已更名 Meta)曾破天荒以一天 30 萬美金的費用,租下舊金山藝術宮兩天,把展示廳佈置成滑雪度假勝地,裡面有巨大的冰雕和童話世界裡的玩具兵,空中還吊著真正的雪場纜車。他們在一個從不下雪的地方,搭景再造了一個下著雪的度假小鎮。當天深夜,社群網站上就到處傳送著那令人羨慕的奢華,讓人覺得在這家公司工作又酷又有面子。

去(2021)年的這個時候,如果你跟科技公司員工聊天,談的不外就是股票、房子、車子。順帶一提,矽谷很多企業計算薪資的方式,一大部分是以股票折算,換句話說薪水也會被股價影響。我工作過的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當時股價是 301 美元,再往前推一年是 210 美元,再往前推一年是 108 美元——把這個成長率畫成曲線,全公司一萬多人,每一個都是「人生勝利組」,難怪大家都笑得沒時間合攏嘴。

去年感恩節假期跟那家公司老同事們喝酒聊天,有一輩子都租房的人,趁著股票大漲,趁著疫情可以遠端工作,悄悄退到單程兩個半小時車程以外的地方,買下人生第一棟房子。那裡地大物博,房子是矽谷的兩倍大,價錢只要三分之一。待在那麼大的房子裡,每天可以在後院游泳池邊享受邊遠端工作,徹底體現了勝利的美國夢。

萬一公司規定要回來上班怎麼辦?那也不是問題,去年這時候職場熱絡得不得了。公司沒人敢要求員工回來,口氣稍重一點,員工馬上跳槽找個可以永遠在家工作的,薪水還順便加個 20%。那時候禮拜五回公司,總會看到幾張熟面孔回來交筆電辭職。小公司搶人搶得兇,打著永遠不必回辦公室的旗幟,也搭個便車省一大筆辦公室開銷,裡外都賺到了。那真是一段大家都快樂的時光。

所以⋯⋯ 捧著一堆漲了幾倍的股票,薪水跟著不明不白順便漲;不僅有人買了人生第一棟房子,也有人買了人生第二棟的渡假屋,要到哪工作都可以。距離矽谷 2-4 小時車程的外圍衛星帶房價跟著飆漲,景氣好大家都是勝利組。

但那都是去年的事了。

人生失業族

今天,馬上要到聖誕節了,矽谷沒人敢談聖誕趴這件事,連聖誕聚餐都沒人提;Google 才把週五歡樂時光都取消了(矽谷科技公司會用酒水、點心犒賞週五下午堅持不提早下班的員工)——別問吃吃喝喝能省多少錢,請體會背後的意思是市值 1.3 兆美元的公司,連這種小錢都開始計較了,下面可能發生的事自己準備好吧。

今天,那家去年此時股價 301 美元的公司跌到 74 美元——那是 4 年半以前的價錢;臉書股價從去年最高點一路跌了 75%,回到 6 年半前的高度。今天,比起去年此時,這些員工薪資也少了一大截——如同前述,科技公司喜歡把部分薪水綁在股票上強迫上賭桌,也就是薪資有一部分是付股票。別忘了,這些錢應該是用來過日子的,但被迫搬上賭桌做投資。國稅局課稅標準是以股票拿到手當時的價值為準,股票跌了你仍舊得為去年那筆根本沒有賺到的錢繳稅;更精彩的是不但稅得補,還會因為預扣額不足而罰錢。今年報稅的時候問問身邊工程師,大家都為沒有賺到手的錢補了一堆稅,額外還吃了一筆罰款。

今天,如果當初把月開銷算得太緊,現在減了薪水付不出房貸想賣房子——抱歉,這種時候沒人買。今天,如果公司要你乖乖回來上班,沒槽可跳。明天,口口聲聲說可以永久在家工作的公司,可能一夕之間改變念頭要你回來,就像推特那樣。如果不習慣每天花 5 小時通勤,歡迎乖乖搬回矽谷,忘掉遠端工作這回事。不僅回來上班,推特還貼心把辦公室改成寢室,怕晚了、累了員工没地方過夜。所以,就把過去兩年發生的一切當作黃梁一夢吧。

今天,科技公司裁員已經進入第三波,小的百人起跳,大的千人、萬人起跳。亞馬遜先前說是一萬,現在加碼到兩萬。媒體愛拿科技公司比數字,這種災難數字每天都在媒體上出現,但沒上市的小公司裁員不必對外公布,各家自行擺平;即使是上市公司,只要裁員數字在一定百分比以下,也可以不必公布。公司可以分批慢慢砍,不必驚動媒體,這種消息大家都聽累、也聽怕了。我身邊同事就不知不覺走了好幾個,也從來沒聽說有正式裁員這件事,所以實際情況比媒體報導得還要糟很多。大的、小的、明的、暗的⋯⋯ 各種方式的裁員都在矽谷悄悄進行中。在這裡混久了都知道,這種事會一直持續下去,也許好幾年。

《財富》11 月 22 日的數字是,全美科技業目前為止已經有 12 萬人遭到裁員。當時亞馬遜加碼的一萬還沒有算進去,所以更新後的數字應該是 13 萬以上。

今天的此時此刻,如果還有工作你可能暗自慶幸。包括我自己在內,沒有人知道下一波會不會輪到自己,也沒有人知道還會有幾波。這跟個人能力和表現沒有太大關係,公司為節省開銷,可能整個產品線全部砍,即使是龍頭老大民族救星,整個團隊瞬間移除根本没差。勝利的、失敗的、好人、壞人、天才、笨蛋、混蛋⋯⋯通通一竿子打翻掉進水裡,要往哪游自己看著辦。

跟 13 萬張履歷搶工作

現在科技職場上流竄著 13 萬張履歷,其中很多來自一線公司的 A 咖。如果你丟了工作,就得跟這些 A 咖競爭。

今天如果被裁而還沒等到綠卡,你可能得準備打包回國了——美國政府只給 60 天期限,找不到新雇主就得離境,為打拚數年的美國夢劃上一個倉皇落難的句點。那不僅是你的美國夢,還包括你孩子的美國夢。等待綠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等多久得看你來自哪裡。如果來自印度很可能超過 10 年,如果來自中國可能 5-6 年(等待時間依各國申請者人數而異)。這一次大裁員已經造成來自印度 6 萬 2 千人的工作簽證受到影響。這些人個個都是拚死要留下來的。他們的孩子可能正在唸書、交了新朋友,新家可能才剛搬進去,今年冬天的滑雪假期可能才安排好,不能退的機票可能才付了錢。如果你丟了工作,現在也得跟這些沒有明天的人搶飯碗。

即使沒有身分問題,如果全家健保就靠這一份工作,你知道自費買健保一家 4 口每月保費要多少嗎?根據我的觀察,大約 1,500-2,000 美元——那還是高自負額,只能保證你不會為一場病傾家蕩產而已。

矽谷僱人很大方, 需要你的時候多少錢都願意付,身分可以幫你辦,股票可以加碼,外加一大筆入職獎金。這種額外獎金不受薪資限定,完全看部門 VP 手上有多少預算。景氣好搶人的時候,只要底子硬、臉皮厚,又善於談判,拿 10 萬美金(約台幣 300 萬元)不是問題。景氣不好砍人的時候,矽谷也絕不打迷糊仗,不需要的人一天都不多留;即使下個月就可以拿到綠卡公司照砍。我們都只不過是會計本上的數字,決定去留的高階主管只需對數字負責,其他的他都不在乎。

矽谷大方犒賞也大膽淘汰。勝利組與失業族往往就是一天之隔。前一天可以拍著肩膀說你表現優異,隔天發現你成為那個可以省的數字,也可以叫到小房間要你把筆電交出來,過去的誇獎與犒賞瞬間一筆勾銷。一般裁員都會給幾個月的遣散費,不過要拿那筆錢就得簽字放棄告公司的權利。面對立即的生活壓力,那張紙我還沒聽過有人不簽的。給點錢讓你閉嘴走人是矽谷解決問題的標準程序,很管用。

如果在 60 天內必須離境,又不幸貸款買了新車,最後的選擇可能就是一走了之⋯⋯這些,歷史都重演過,只是大家都忘了。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舊金山國際機場就留下了一堆付不出貸款、沾了一層灰的名車;2008 年金融海嘯,又是一堆人失業,我所任職的公司兩年連砍 3 千人。矽谷外圍那個專為外溢人口打造美國夢的小鎮 Mountain House 因為太多人一走了之,成為紐約時報全美房價暴跌的「核爆」中心。當時整個小鎮 90% 的房子市值都在水面下,也就是屋主欠銀行的超過房子市值。

當年大家打包走人,這裡曾經淪為鬼鎮,每一戶幾乎都是法拍屋,房子平均跌價 50%。這幾年隨著景氣復甦,人又回來了,搭著遠端工作的便車,房價也開始暴漲。只是今年,隨著科技股崩盤,房子又開始跌。這個距離矽谷兩小時車程的小鎮,似乎率先反映 120 公里之外的興衰——原因很直接,那裡很多矽谷白領工作者,也有高比例的首購族和新移民,它跟矽谷的經濟幾乎緊緊綁在一起。

小巫見大巫的網路泡沫破裂

談到今天的矽谷,就不得不談一下 2000 年的網路泡沫破裂(dotcom bubble burst)。那次的破裂從納斯達克股票崩盤開始算起,一共歷經了 3 年。

頭一年只是科技股狂跌,但真正倒閉、裁員一年後才開始,2002、2003 年都是裁員不斷,持續了好幾年。官方數據是那次矽谷一共裁了 8 萬 6 千個工作,矽谷科技業整體經濟衰退了 17%。那時候新創公司幾乎全數倒閉,包括我工作的公司在內。身邊直接認識的工程師,前前後後大約有三成都陸續丟了工作,很多人從此再也無法回到職場。有人被迫提早退休,有人打包回國,也有人從此改行。那個時代沒有遠端工作這回事,但破裂之後連續幾年通勤彷彿都行駛在無人之境。那段日子常會在路邊看到貼著「廉價急售」、近乎全新卻沾著一層灰的名車。

當時身邊也有正在等綠卡的印度同事,有人付不出欠稅落跑回國了,也有人搬到外州在 motel 做櫃檯順便打掃清潔,多少年都翻不了身,身分也變成黑戶。當時我們都在一家極有希望上市的新創公司,每人都拿了好幾萬股。在那個人生短暫的勝利時刻,我們偶爾也會在週末看豪宅,沾沾自喜地把頂級美國夢拉到眼前,預先準備一下那種感覺。曾經到一家已經成功上市的知名科技公司開會,在停車場看到好幾輛法拉利,那樣的畫面對公司即將上市的我們是多大的鼓舞。

只是當時沒人知道一年後大家會全部失業,公司這條船也會沉,從此大家各自跳海逃生,跟市場上幾萬張履歷搶工作。當我幸運拿到下一張聘書的時候,薪水雖然砍了 20%,心中仍是滿懷感激,對於那樣的大幅減薪連問都不敢問一聲。那個 20% 是在暗示我「有工作還敢挑?」當時一家知名科技公司開放 53 個工程師名額,媒體說有 3 千人面試,把附近馬路都塞爆,還得出動警察指揮交通。

爾後我一直努力工作了 5 年,才又回到當年的薪水。如果純以薪水為指標,那一次的網路泡沫跌掉了我 5 年光陰。

下面是 2000 年泡沫破裂的歷史紀錄 :

網路泡沫化納斯達克曲線圖。圖/維基百科
網路泡沫化納斯達克曲線圖。圖/維基百科

看看上面的暴跌,3 年跌停後一共甩掉了 78% 的市值,一直到 2003 年 3 月才開始慢慢回頭往上爬。當時看到這樣的大浪,覺得絕對是今生今世最大的驚濤駭浪了。接著 2008 又是一次海嘯。短短 8 年之內看著矽谷來來去去不知道砍了多少人,也不知道改變了多少人生勝利組的命運。只是沒人想到 2022 歲末寒冬的今天,回頭再看看這次納斯達克近乎自由落體的曲線和規模⋯⋯才知道這才叫做「大海嘯」,前面兩次只不過是岸邊的浪花而已。

下面圖表第一個紅圈是網路泡沫破裂,第二個是金融海嘯。把上面的圖表放在下面對照,你才知道這一次大家所面對的尺寸。2000 年那一次足足熬了 3 年才止跌,之後又爬了 10 年才回到原點,也就是說那一跤的代價是 13 年半。

今天的科技業裁員也許才剛開始,未來的路可能還很長。

生生不息的矽谷

不過每一次的衰退都是為下一次的跳躍做準備,每一次的毁滅也都是下一個轉型的契機。過去因為雲端科技不存在,一夕之間又冒出太多網站,世界還没準備好。網路泡沫毁掉的是那些十八般武藝全都得自我經營的小網站,也順帶終結了 Web1.0。下一個新章節製造了雲端科技與 Web2.0,把網路帶入以使用者製造內容為基礎的新世代,而在那個世代裡,我們昌榮了 15 年,也造就了臉書與 Google 這般的超級巨人。

如果這次的大蕭條也是另一次大毁滅的話,當一切再復甦的時候,我們又何嘗不會很自然地進入更成熟的 Web3.0,把極端分散式處理和時下最夯的元宇宙,帶到下一個科技已經準備好可以穩定發展的新階段?歷史告訴我們這一次的墜落也許還沒結束,但歷史同樣也告訴我們,跌下去的最終都會再爬起來。我們只能以靜待變,期待下一次的蛻變。這些,都會發生的。

矽谷一路都是在毁滅與重建之間淬鍊出來,也永遠生生不息。這一路我們都見證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美國科技業裁員潮,遠比媒體報導得更糟──從人生勝利組到失業族,至少 13 萬張履歷滿天飛》,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矽谷的「適者生存」叢林法則:還在天真相信金飯碗?裁員才是家常便飯

作者簡介:

鱸魚,那年厭倦了當代名著翻譯工作,看著別人都往矽谷跑,沒跟著上這艘船總覺得不放心。不得已只好出國改唸電腦,到了矽谷做了工程師。糟糕的是竟然做得還很成功,不知不覺就吃了一輩子的科技飯,後來也懶得再改了。現在吃飽、吃膩了,只能回頭拚命補一些當年想做而沒做的事。創作、玩音樂、騎登山車把自己搞得很累、探些愚蠢的險,都列在清單上。工作履歷倒挺誘人的,但生命履歷稍嫌空白了些。 所以只要跟工作無關的都充滿無限的熱忱,想趁著太陽下山之前,把生命搞得更豐富一點。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