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英國為何對疫情特別無感?

作者:芷君

從 2020 年疫情爆發以來,「疫情失控」是英國在各國媒體上的印象。

然而目前的 2022 年 6 月,擁擠的倫敦地鐵上,已鮮少看到有乘客帶口罩,更別說是路上、餐廳或是其他場合。

不過,回想過往一年,身在英國的我目睹了前所未有的封城、全面線上化、保持社交距離等等,導致職場上多了許多新鮮事。

第一天上班時,看到同事們興奮地自我介紹,以及對於彼此的長相與身高產生的落差感到驚訝。我好奇地問,你們不是共事了將近兩年嗎?原來,有些人在疫情期間加入,因為辦公室關閉了長達兩年,所以今天是第一次見面。瞬間覺感慨,疫情真的把人的距離拉得好遠。

然而,兩年來的遠距工作也為英國的職場帶來些好處。

英國職場的「混合模式」日常

雖然說英國生活已經幾乎正常化,但大多的公司還是採混合制。

以我的公司來說,員工必須與自己的組員進辦公室三天,另外兩天則是線上工作。時不時會聽到有同事確診、身體狀況不佳、臨時要接小孩或是交通阻塞等等,都可以與主管溝通而選擇當天在家工作。

在後疫情時代,請假及工作的彈性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都可能生病;long-covid 也讓有些人時常感到疲倦、頭痛等等,在制度上就必須更彈性讓人能隨著自己的狀況調整。關於這點,觀察許多英國企業都做得不錯。

因為過去兩年的完全遠距,員工和管理階層都非常熟悉線上的工作模式(反而開始懷疑過去是如何天天進辦公室的)。

公司內部的硬體及軟體設備也都算齊全,讓線上線下的員工能隨時連線。例如每間辦公室的會議廳設有大型螢幕及喇叭,能與在家工作的同事視訊及報告;公司也有撥款,讓員工能買螢幕、滑鼠等線上工作的器材。

另外,許多紙本檔案及文件也隨著線上工作而電子化及簡化。

同事說,在疫情以前,不管是內部或是與客戶的會議都要將簡報和會議記綠印出來。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無形的浪費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及時間,現在只須寄電子檔,有必要才印出來。

Covid-19 為職場上帶來改變,那與疫情共存的英國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似乎「了無痕跡」的病毒

上週與台灣朋友視訊時,她突然說:「真的完全看不到英國人戴口罩了耶!」Covid-19 看似成為了過去式,或者從來不曾存在過。

幾週前,我到德國拜訪朋友,以為其他歐洲國家也與英國一樣,已經回到疫情前的生活,但卻被德國朋友提醒進入密閉的公共場合還是要戴口罩,甚至必須帶 ffp2(Filtering Face Piece)口罩,類似於台灣的 N95 口罩。

現在的英國,除了偶爾同事因為確診而缺席,已經聽不到任何人在討論疫情、防疫措施以及配戴口罩。

這時,我才意識到雖然歐美國家比起台灣更崇尚個人自由與隱私,但從疫情爆發以來,比起其他歐洲國家,英國的政府及人民對於疫情是抱持著更不在意及放任的態度。

不只是台灣人對於英國人的行徑感到震驚,連歐洲人都覺得英國人對疫情特別不在意,但也有人覺得來到英國讓他們感到自由。

關於這個現象,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相比於其他歐洲國家,英國社會其實更強調個人主義及重視自由、選擇及隱私。

在疫情爆發以後,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個人主義與疫情嚴重性的關聯,他們發現個人主義意識越高的國家,人民越不願意遵守政府的指令,維持社交距離及戴口罩的意願也會越低,而這會使得政府無法有效的執行政策。

文化因素值得關注與討論。然而,這卻無法完全解釋為何英國的疫情會特別嚴重,畢竟歐洲亦不乏重視個人自由的國家。我觀察,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是:一個政府對疫情的消極應對,會對人民的態度產生影響。

政府態度,影響人民思維

屬於保守派的英國政府,強調的是自由市場、降低政府的控制以及個人自由,這是強森一直以來面對疫情的態度。例如,因為經濟因素的考量,不願意管制邊境;或是在耶誕節期間,短暫的解除隔離,讓民眾過聖誕節。

「自由日將至」也是英國政府先前給予人民的承諾。當時政府也表示,高死亡率及高感染率很快會因為疫苗的到來而解決。人民因此對於日漸攀升的死亡人數漸漸無感(當然,還是有部分極力反對的科學家與民眾,但也沒能左右政府的態度)。

另外,效益主義也是現任英國政府的思維模式。

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國所提出的「群體免疫」──讓大部分的人感染病毒而得到抗體。而為了達到這個集體利益,犧牲掉少數人的生命也是在所難免的。

有文章指出,雖說各國在疫情當下,效益主義確實時常被當作資源分配的準則,但這樣的作法忽視了弱勢族群的利益。

不過,英國政府卻帶頭不在乎,而政府這樣的態度也直接影響了大眾的生活方式及心態。

還記得在過去的兩年,政策總是讓人跌破眼鏡,導致確診率及死亡率總是比鄰近的國家高。(例如,去年 4 月,英國也是全歐洲第一個解封的國家,去年 7 月也開放了夜店。今年 2 月則已解除了陽性必須隔離的相關規定,4 月則不再提供任何的免費快篩試劑及 PCR 篩檢。)久了,大多數人民竟然也見怪不怪了。

強森表示,人民要自己學著如何與疫情共處,在不限制個人自由的條件下,與疫情共存。

作為一名外國工作者,觀察後疫情的英國生活,有值得學習,也有令人不解的地方。英國因為過去疫情嚴重,使得企業必須在短時間內改變及適應不同的工作模式,但這也反而為員工帶來更佳的職場體驗;但無法忽視的是,因為政府忽略弱勢、主打「自由」實則放任的政策,也給社會帶來不少衝擊。

外地人或許羨慕在路上已經不用戴著口罩、可以到處 Party、一切如常的那種生活,但那很可能是每個家庭失去了長輩親人換取的。開放與管制之間的界線該如何拿捏,我認為並沒有哪個國家的狀況能全盤參照,還是得看一國的經濟狀況與文化來調整。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與病毒共存】「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的英國,為何對疫情特別無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因為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我在加拿大戴口罩被歧視了

究竟是他國「佛系防疫」還是我們不懂差異?談「台灣成功」為何難以複製

作者簡介:

芷君,畢業於清大人社及倫敦政經學院的媒體傳播所,大學時期曾至土耳其交換一年。目前在倫敦的廣告行銷公司工作,但持續在摸索人生方向,想找一份能帶給自己意義感的職業。 愛喝酒及 Party,同時也熱愛探討社會、文化及性別議題;喜歡歷史、逛博物館,也愛時尚及美妝。 希望能將在倫敦觀察到的生活日常分享給大家。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