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阿爾察赫封鎖現場:為一塊麵包排隊 6 小時

作者:李易庭 Joyce/留學心事前哨站

想像一下,這是一個氣溫 0 度以下的冬夜,外頭大雪紛飛,而你處在一個沒有電力、瓦斯、網路、食物供給的城市。

這個聽來像是世界末日的情境,卻是在阿爾察赫共和國(Republic of Artsakh),又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真實上演的事件。

話說從頭:阿爾察赫封鎖事件的起源

在解釋此次封鎖事件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阿爾察赫共和國的歷史。位於高加索地區,雖然阿爾察赫在 1991 年就通過公投獨立,卻始終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長年衝突的地帶,分別在 1988 和 2020 年爆發了嚴重的全面性戰爭。

兩國爭端的起源可以回溯至蘇聯時期,當時阿爾察赫地區被蘇聯劃入亞塞拜然的一部分,儘管該地有 95% 的人口是亞美尼亞人。隨著蘇聯瓦解,阿爾察赫人開始渴望回歸亞美尼亞,卻也因此成為了雙亞武裝衝突的導火線。1988 年長達 6 年的戰爭,造成 2-3 萬人死亡,超過 100 萬人流離失所。

戰爭的傷痕加諸舊有的宗教、文化分歧,1994 年簽訂的停火協議並沒有為阿爾察赫帶來和平,不僅邊境衝突不斷,還在 2020 年再度爆發了第二次戰爭。那是我來到亞美尼亞讀書的第三個月,我看見亞美尼亞的老師加入志願軍,還有許多朋友輾轉難眠、食不下嚥,擔心父親與兄弟會被送往前線作戰。

綿延 5 週的戰火,最終以亞美尼亞割讓阿爾察赫土地的結果落幕。而連接亞美尼亞和阿爾察赫地區最重要的管道──拉欽走廊(Lachin Corridor),也從此歸亞塞拜然所有,同時由俄羅斯的維和部隊加以控制。

拉欽走廊(紅圈處)是連結亞美尼亞與阿爾察赫的一個狹長山路,寬約 5 公里,長約 20 公里。圖/Armenia Assembly of America 官方網站
拉欽走廊(紅圈處)是連結亞美尼亞與阿爾察赫的一個狹長山路,寬約 5 公里,長約 20 公里。圖/Armenia Assembly of America 官方網站

去(2022)年 12 月起,亞塞拜然以環境保護運動為名目,開始封鎖拉欽走廊。200 多天過後的今日,阿爾察赫的一切物資、人流,依然全都緊縮受限,12 萬的阿爾察赫居民則被迫生活在水火之中。

現場故事:無援的恐懼與人道危機

缺乏國際支援之下,目前只有一個紅十字會有能力幫助重症的阿爾察赫民眾前往亞美尼亞就醫,而且每一次的救援名單都需要事先通報亞塞拜然的相關單位。7 月底,就曾經發生一名 68 歲的老爺爺在途中被亞塞拜然軍隊攔截拘留,聲稱其在 1991 年的戰爭曾殺害多名亞塞拜然人。

他的家人表示:「請把我的兄弟歸還給我們,我們不希求醫療照顧,但至少讓他可以死在自己的家鄉。」這個落葉歸根的願望,讓我想起也曾有一名來自阿爾察赫的單親母親告訴我,家園的意義對她而言是「墳墓」,因為那片土地之下葬有她最愛的家人。

透過社群媒體,我也聯繫到正在阿爾察赫首都斯捷潘納克特(Stepanakert)現場,經歷封鎖的 Mary。如同無數個被迫分離的家庭,Mary 獨自居住在阿爾察赫,已經 9 個月無法與在亞美尼亞的家人會面。封鎖下的物資短缺正在急速惡化,比如公共運輸因電力不足而中斷,Mary 必須在凌晨 4 時步行數公里,前往城裡少數仍在營業的烘焙店領取麵包。

領取號碼牌後,她等候一塊麵包的時間可能長達 6 小時。每次都同時有 500 至 600 人和她一樣在等待,因為麵包已經是人們現下唯一能找到的食物。Mary 說:「今天等麵包時,有個懷孕的母親坐在我身邊,膝上還有一個想睡覺的孩子,她擔心著臨盆時間將近,她該怎麼走到醫院?她的丈夫沒日沒夜地工作,而她必須一天排兩次的麵包隊伍,一塊麵包給年邁的雙親,另一塊給她的孩子。」

除此之外,教育工作也遭到嚴重衝擊。我的朋友 Nana 在 12 月時,便因為封鎖而被困於阿爾察赫,無法回到亞美尼亞的學校上課。Nana 的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在那個寒冬裡,他們必須透過 Zoom 遠端上課,6 歲的孩子顯然難以在螢幕前專注,遑論時不時的電力瓦斯中斷,都讓一切變得難上加難。

Nana 表示:「我知道教育是我最強大的力量。」2020 年戰爭警報四起時,Nana 的母親需要從避難的地下室,回家拿取保暖衣物,當時她大叫:「拿我那本紫色的書!」她永遠記得看見那本紫書的欣喜,因為那是她學習英文的書籍。深知知識就是力量,Nana 會在每晚電力切斷時燃起燭火,教親戚小孩們數學、繪畫,或者唸故事書給他們聽。

阿爾察赫人的韌性:「我們是最快樂的民族」

在亞美尼亞語中,有一個獨特的單字叫 Goyamart,意思是「為生存而戰」,如同阿爾察赫封鎖下的日常。然而,如此艱難的處境,卻也顯得阿爾察赫人的韌性與凝聚力,如此珍貴。

去年冬日的封鎖之下,Nana 記得祖母告訴她:「我們是最快樂的民族。」厭倦封鎖的 Nana 聽到這句話時很是困惑,直到祖母解釋,「在幾乎空無一物的貨架上,看看我們有多幸運可以找到一些紅蘿蔔和 1 公斤的馬鈴薯,還有等待數小時後電力終於來臨,燈光亮起的時候。」

知足堅毅的性格,使得阿爾察赫人在黑暗中也能夠發現希望的光,支撐著彼此繼續守護家園,努力生活下去。

比如,花上 5 個小時排到一塊麵包的 Mary,卻將她僅有的這塊麵包,送給她的朋友。這是因為她知道朋友的弟弟近期被徵召到軍隊中,中斷的運輸工具使得朋友的家人需要步行 20 公里,Mary 明白朋友的家人會多麼需要帶著這塊麵包前去探望弟弟。

「起初她拒絕接受我的麵包,在我的堅持下才收下來,那個瞬間她哭得像個孩子一樣。」Mary 這麼告訴我。

當整個城市陷入一片昏天暗地,每天這樣溫馨的故事卻未曾間斷地在阿爾察赫發生。Mary 說,人們維持著秩序和冷靜,不僅會互相分享糧食、冷天時聚集在大街上燃燒柴火取暖,路過有果樹的人家,他們還會送給你自己所剩無多的果子,附上一句鼓勵:「你還年輕,應該吃好一點。你是我們的未來。」

人與人真摯的情感,是阿爾察赫人對家土的共同記憶,所以即便是長年飽受離亂所苦,他們依然願意去相信愛與和平的可能。我想起一位美國籍亞美尼亞裔的同學,在亞美尼亞大屠殺 106 週年紀念日之際,曾經提到:亞美尼亞人必須生來有和平的夢想,不然可預期的未來只會是深沉而不幸的。

因此,當 Nana 和父親問起,如今停戰後的和平能夠持續多久?Nana 父親的回覆是「永遠」;即便是像 Nana 父親一般,從軍 20 年、曾經深入前線的人,也仍選擇相信和平能夠恆久。

世界,你還記得我們嗎?

縱有各國勢力居中斡旋,迄今阿爾察赫仍無法開通拉欽走廊,得到自由出入的權利與必要的民生物資。此外,阿爾察赫遭到封鎖的消息,也尚未在全球獲得廣泛性的關注。

「世界,你還記得我們嗎?」類似的話語,我常常在亞美尼亞同學的動態貼文中看到,不難感受到他們其中無助的心情。

雖然任誰都無法輕易左右國際局勢,但至少,我們必須記得封鎖仍在繼續、無數脆弱的生命仍在掙扎中受苦。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有更多人透過轉發相關資料,或者和身邊的人討論這個議題,甚至從事聲援活動,從而幫忙提升此次危機的能見度,讓我們和身處阿爾察赫的人們站在一起,為他們這份生生不息的勇氣加油。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阿爾察赫封鎖現場】為一塊麵包排隊 6 小時,亞美尼亞人:世界,你還記得我們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瑞士也有「貧民區」嗎?從一張「梗圖」引發的流血衝突說起

獨立之後,無聲無息的戰爭仍在繼續—— 2013 年親訪喬治亞,我不禁想到了臺灣

作者簡介:

李易庭 Joyce,臺北出生、17 歲時留學亞美尼亞,目前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就讀國際關係一年級。希望透過在這裡寫下生活日常的點點滴滴,讓我們一起看見留學的浪漫與現實,一起反思現況、展望未來,踏上發展國際生涯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