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該怎麼辦?

作者:楊永苓 Sandy Yang/一路上 On the Road

我小時候經常是同學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倒不是說我永遠都考第一名,或是有什麼優秀的才藝經常得獎,而是我有一股天生的正義感,或是「愛管閒事」的精神,因此經常被選為班上的幹部,代表同學和老師、學校溝通,抑或在班上同學發生爭執時,做個「管家婆」幫忙調停、安撫大家的情緒。

因此,很多同學的父母親看到我這點,都很喜歡叫他們的小孩「多向我學學」。從小到大,我也就習慣了幫同學解決問題,做一個不掛名的「小老師」,和大家聊聊天、幫他們梳理一下心情,提供一些鼓勵或建議。

而這樣的情況也一直持續到出社會。當然作為社會新鮮人,我不太可能一開始就幫前輩解決什麼大問題,但仍有很多平輩或是後輩,會習慣跟我吐槽、傾訴一些疑難雜症,大部分時間我也都能給予還不錯的建議或是鼓勵,作為他們的啦啦隊,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更好。

「這感覺很糟,但我真的對什麼都提不起勁。」

因緣際會之下,我在 2006 年轉到北京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當時西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也因此莫名其妙變成「西進諮詢站」。許多親戚朋友的孩子要來北京,或甚至後來有些比我晚抵京的「前輩」,都會被介紹來「認識我」(拜碼頭?),而他們在生活當中如果有什麼問題,我也都很樂意幫忙。

當時的北京不如現在便利發達,很多生活資訊都是大家彼此交流之下才建立的,我最初抵達的時候也曾經受過許多人幫忙,因此對我而言,也只是「pay it forward」,延續大家對我的照顧罷了。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我自認為自己算是一個很能開導、照顧人的「前輩」。大部分的時候,我都能給出中肯的建議,或是由衷的鼓勵,看到每個人的特色和他們的潛力,並且用我的正能量影響他們更為樂觀地面對、解決自己的問題。但這樣的情況,也不是沒有踢到鐵板過。

我有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大約到國中的時候,她就隨著家人到國外求學,於是漸漸疏於聯絡。在彼此的人生都進入 30 歲之後,大部分的人都過著相對穩定的職業生活,或是交友、戀愛、成家,但這位朋友的發展在那段時間卻相當「停滯」──她隻身在美國生活,做著兼職的工作,感情生活也一團糟。有一次她回到臺灣,便和我約了見面,她的媽媽知道我們相約,還特別發訊息給我,要我多「開導她」,讓她能夠振作一點。

當時的我也希望能帶給她一些正面的影響,鼓勵、激勵她能更積極對待自己的生活。但整場談話下來,我覺得她整體的態度非常消極,而我也完全沒有著力點。並不是說她有憂鬱症,或可能會做什麼傻事,但她對於生活真的沒有任何的「熱情」。

我問她:「那妳喜歡什麼呢?總是有一些事情是妳喜歡的,有沒有想過往妳的興趣發展呢?」通常這個問題會讓對方思考一陣,然後給出一些雖然天馬行空、但真的很喜歡或有熱情的回應。這位姊姊卻説:「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沒有什麼興趣。這種沒有一件喜歡的事的感覺也很糟,但我真的對什麼都提不起勁。」

於是這次的「小老師任務」可以說是以失敗告終。但不久之後,她成為了公司的正式員工,最近也晉升成主管。雖然可能在「普世價值」中她不算是一個「成功案例」,但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肯定,這也讓她對於自己以及生活建立了一些信心。

「喜歡一件事」其實沒那麼理所當然

幾年前失敗的小老師任務,卻時不時回到我的記憶當中。我開始理解,無法回答「你喜歡什麼?」這樣看似基礎問題的人,肯定不只有她一個。現代社會的心靈雞湯,都太過於強調「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卻從來沒有去思考「喜歡一件事」這種能力,其實也不盡然這麼順理成章。

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熱情何在。也不是每一個人,真的都有辦法放下生活中已經鋪陳的軌道,去從事自己「喜歡」、「有熱情」的工作。

這段時間我也一直在觀察,發現──很早就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熱情,並且一有機會就投入在這個領域,最後也做得非常出色的人,占比非常少。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眾人口耳相傳的「成功人士」,因為真的很困難,所以值得作為案例學習。

那對於我們這種資質普通、生活狀況也普通的人,如果沒辦法像這些「成功人士」一樣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退而求其次,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或是是否有其他技能,能讓我們原本苦悶的生活多一些成就感和滿足感?

在我的觀察當中,有一部分對於自己的工作、夢想感到滿足的人,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從事自己「最有熱情」的工作。那麼,到底是什麼能力,或是什麼樣的態度,讓這些人對於自己的生活和付出感到滿足?

我發現,若目標是增加自己生活中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相對比較容易培養的能力是「找樂子」的能力。也就是說,如果在任何的環境當中,你都能找到一些有趣的事情,那麼人生的經歷在自己主觀的感受當中,便可以「覺得順遂」很多,也能夠激發你更好的表現。

為何要培養「找樂子」的能力?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找樂子的想法有些自欺欺人,明明現實生活就是這麼殘酷,薪資又低、工時又長,也沒辦法「靠爸」,就靠自己想想、意淫一下,生活就會比較好過了嗎?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靠一己之力改善整體的環境,但不要小看「自己的感受」能夠對自己生活的處境造成的改變。我們真正能夠改變的,也就是自己,而改變自己的態度,就是翻轉人生、迎來改變的最重要關鍵。

「找樂子」真的是一種能力。固然人都有尋求快樂、快感的本能,會主動去做一些讓自己開心、心情好的事,例如:吃好吃的東西、累了能夠休息、看自己偶像的電影等等,但是能夠在看似沒什麼特別有趣的環境當中「找到樂趣」,就是一種個人能力。既然是能力,除了有些人先天有樂觀的優勢之外,也可以透過後天的培養和學習加以進步。

以下,我會用自己的經驗、多年的觀察,以及最近在學習個人領導力和「Life Coaching」(生命教練)課程的一些精華,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些找樂子的方式。

這不是火箭科學,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能力,但就取決於你是否真的能夠開始在生活當中嘗試,並且成為能夠為自己甚至他人提供樂子的泉源。

第一、開啟自己的感受與觀察

要能體會樂趣,首先最重要的是要開始「感受」。

很多人對於每天的例行公事,例如通勤、公務、辦公環境、家庭環境等非常麻木,因為一切都很習慣了,身體處於一種「自動駕駛」模式,對於公車來來去去、路上的景色沒什麼感覺,或甚至埋頭滑手機,根本也沒注意到底發生什麼事。不管是喜歡、或是不喜歡的,你必須要開始認知、並且記錄當下的感受,觀察怎樣的環境變化,會帶給你哪一種感覺。

例如,假設你在辦公室最喜歡大家訂下午茶的時間,但最討厭某個同事或主管說話。試圖去客觀、不帶情感地記錄下午茶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喜歡的感覺是什麼?是開心、興奮、滿足,還是放鬆?或是都有?而這位同事或主管,今天說了什麼話?在哪裡說?對誰說?讓你有什麼感覺?是一種怕無法完成的緊張壓力?還是他的語氣讓你害怕?或是因為他每次都說不清楚,所以你覺得疑惑而不知道該怎麼做?抑或是這讓你想到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

你必須要改掉「自動駕駛」的習慣,因為「如果你一直做一樣的事,你只會一直得到你過去得到的結果」,為了要體驗到生活的樂趣,你必須要打開你的感官,感受周圍的人與環境,好與不好都需要接收,而不是只讓事件隨波逐流地發生,「埋藏」自己的感覺。

第二、問自己:「為什麼?」

當你開始對自己的感受有基本的認識之後,就可以依據這個感受問你自己:「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感覺?」

以前文的例子,你喜歡辦公室訂下午茶的時間,因為你覺得很滿足、很放鬆,那麼「為什麼你覺得很滿足、放鬆?」是吃某一種點心的時候會特別放鬆嗎?還是因為可以暫時不用面對工作的壓力?抑或是因為在這段時間可以跟其他同事有較多、較輕鬆的互動?然後你漸漸發現,自己喜歡在這短短的十幾分鐘裡和同事閒話家常,所以社交時間是你在辦公室裡最喜歡、最舒適的時刻。

又或是,那個每次講話都讓你受不了的同事,你發現他每次說話都語意不清,也不知道他想要表達什麼,讓你很難回應,搞得場面很尷尬,所以他每次說話你都有種「天啊,我要怎麼回答?」的感覺,而無所適從的感覺讓你很無助,覺得自己很沒用,不會應付這樣的互動。

「為什麼?」這個問題其實非常有效,很多時候我們都順理成章地接受了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但卻從來沒有去想過背後的原因。其實一旦正確地問出「為什麼?」,找到了背後的原因,經常已經解決了問題的一半。

第三、試想:「如果⋯⋯」(What if...)

在可以理解自己情緒、感受背後的原因之後,能開始更大膽一點地發想:「如果⋯⋯,我會不會更開心?情況會不會更好?」

以找樂子的前提來說,當你發現自己喜歡辦公室的午茶時間,是因為你可以跟同事有更多真誠的互動,那麼也許增加和同事們互動的機會,會讓你對目前的工作更開心、滿意一些?例如,約幾個要好的同事一起下班吃飯,或是每週固定和同事一起運動等等。這可能比起工作的內容本身,更能成為一個激勵你的原因,而只要你在專業的表現能維持一定的水準、不觸犯公司的規定,這樣的心態也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而那個讓你覺得反感、覺得自己沒用的同事,也許在抽絲剝繭的發現原因之後,你自己也覺得太小題大作了。亦或是,如果你覺得還是無法放下這件事不管,至少你已經知道了原因,也更容易解決這個問題,找出一些見招拆招的方法,例如直接反問他,請他更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意思,或是請他跟另一個更善於人際交流的同事溝通等等。把你對這件事情的不適感降低,固然不是「找樂子」,但也能讓你更接近維持滿足感的狀態。

個人真實案例分享:刷牙心結

我舉個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我從小就非常討厭刷牙!小時候經常被大人逼迫著幫我刷牙,有時候刷得很用力、自己也覺得不舒服,所以成為惡性循環,種下我討厭刷牙的因子。

我其實已經被這個討厭刷牙的陰影給制約了,一直到今年,每到刷牙的時候我仍百般拖延,在心裡有千百個不願意,甚至想一些很奇怪的藉口開脫,覺得也許我可以不用刷牙(但最後都還是會刷)。

有一天,就在我不情願地擠牙膏,按下電動牙刷開關的那一刻,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開竅了。我仔細地想:「我到底為什麼這麼討厭刷牙?」除了小時候的心理陰影之外,我找不出任何其他的原因。

現在使用電動牙刷的我,也不過就是按了開關鍵,刷牙啓動兩分鐘之後就停止,這短短兩分鐘的時間,到底為什麼會讓我拖延上十幾、二十分鐘,還讓自己心情這麼沮喪?這樣想完之後,我對於刷牙漸漸地失去了反感,甚至覺得刷完牙之後,有種突破自我内心設限,達到目標的滿足與小確幸。

所以刷牙這件事本身,其實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但因為自己態度的改變,我對於生活失去了一個反感的因子、多了一份成就。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也困擾了我幾十年,能夠解決自己的心魔,其實本身就是一間充滿滿足感的事。

往成為「Life Coach」的目標邁進!

在最後,也希望可以跟大家聊聊我「小老師任務」的最新進展。

在前文提到的「小老師任務」失敗經驗之後,我除了想辦法繼續幫助他人找回對人生的滿足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開始思索:是否有一些有系統、有邏輯的方式或是職業,能夠幫助對生活失去熱情、對自己失去認同感的人,重新找回理想生活方式?

結果還真的有!

這幾年在美國非常流行的一個職業是「Life Coach」(生命教練)。它不是心理治療或諮商,對於心理疾病不具有療效,但適用於找不到生活目標、熱情,以及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無法做出抉擇的人。

簡單來說,「Life Coach」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大家釐清生活當中的優先順序,重拾對於生活的熱情,設立對自己有意義的目標,並且幫助每個人依據目標,設定實際能夠達成目標的計畫。

這聽起來很簡單,好像每個人自己都可以完成,但正是因為在人生卡關時,總是會有一些思考的盲點,或是被某些無關緊要的事物屏蔽,讓你看不清楚接下來的路,所以更需要尋求外在的幫助,讓自己能擺脫現階段的困境。

你可以想像「Life Coach」是一個你什麼都可以傾訴的好朋友,他也能夠給予你很有價值、很受用的建議,並且在你對於自己的生活感到混亂無助時,幫助自己找出生活重心,鼓勵你勇於邁出改變的步伐。

有些人也許身邊已經有很好的朋友或家人,可以幫助他們突破困境、獲得鼓勵與讚賞。但有些人可能礙於面子,或是不願意將內心私密的想法透露給認識的人,亦或是身邊沒有類似經驗的人能夠提出有建設性的反饋,這時候,找到一位合適的「Life Coach」,便是一個很好的出口。

經過訓練的教練可以使用一些課程的內容,或是學員可以接受的方式,以一個「facilitator」(協助者)的角色,幫助他釐清生活中的優先順序與目標。

而在一路上不斷解決大家問題、提供諮詢/建議/鼓勵的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熱情的所在以及問題的解答,往「Life Coach」的道路上前進。其中有很多有趣的觀點和心得,希望能在未來多多和大家分享。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樂子。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該怎麼辦?──「Life Coach」準教練:培養在生活中「找樂子」的能力吧!》,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工作做不完、壓力好大怎麼辦?──越是忙碌,越該「休息」
工作了幾年都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現在就打開履歷,挖掘自己最深層的本質吧!

作者簡介:

楊永苓(Sandy Yang)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只因為覺得去北京工作可以看奧運很酷,在 2006 年投入中國職場,從出版跨足公關、行銷、諮詢和旅遊行業,又誤打誤撞地經歷了三屆夏季、一屆冬季奧運會的籌辦,並親身參與了 Formula 1、FIFA 世界盃等各類體育賽事,目前任職某國際飯店集團的亞太區市場行銷總監。2020 因爲新冠疫情,曾經滿世界亂飛的日子不復存在,生活重心大洗牌,但還是樂觀地相信未來會更好!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