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中國大陸的遊客們,都去哪裡了?

作者:Lukas Niu/「媽,我明天要出國」

「上海封城」對如今生活在上海的人來說,彷彿已經是個不會再被提起的的歷史事件。時光飛逝,來到了今(2023)年的五一假期,走在上海繁華的法租界看著人山人海的遊客,真難想像去年的此時的我,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去年的 3 月中旬,我剛從臺灣回到上海後,就再一次地進入檢疫酒店,進行為期兩週的隔離。在隔離期間,我總有股說不出的擔憂,看著中國大陸每日公布的本土案例確診人數不斷上升,真不知道自己在檢疫酒店這件事,到底是好還是壞。

等到隔離結束後,便很快地開始看到新聞出現了所謂封城、不封城的詞彙跟說法。緊接著是 3 月 26 日,上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在上海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上海之所以不封城,是因為上海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當中實屬重要,如果堅持封城,將會嚴重影響國家甚至全球的經濟。

2022 年五一假期上海大封城

然而,隔天晚上上海當局的政策突然大轉彎,改從 28 日起,全市分兩批封閉篩檢,浦東、浦南及毗鄰區域率先封,再封閉浦西。這種以黃浦江為界的分批封鎖方式,日後也被大家稱為「鴛鴦鍋」。

在抗疫總方針堅持「動態清零」不猶豫、不動搖的精神下,開始了上海封城行動。雖然現在回想,那些荒誕的種種確實都已成過去,但我依然記得去年的五一假期,當時在上海的人都相信封城不會超過一個月,最晚也將在五一假期恢復正常生活。

殊不知在 4 月 27 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趙丹丹表示,對達到社會面基本清零的區實施「有限人員、有限區域、有限活動」;對未達到社會面基本清零的區,繼續堅持採取「全域靜態管理、全員檢測篩查、全面流調排查、全民清潔消殺,全程查漏補缺」等防控措施,等同於繼續封城。

在聽到這樣的消息後,當下就可以感受得到大家的絕望與無助。後續 4 月底開始,有多個小區居民透過敲打鍋碗瓢盆抗議封鎖政策,但依然無法撼動政府的決策。不過去年五一,我相信所有在上海的人,都是在極度絕望下度過的。

2023 五一假期不出國,改玩國內行

2023 年過年前後中國大陸快速全面解除防疫相關規定,也終於迎來了與病毒共存的日常。儘管今年五一假期短於春節及十一假期,但因正值春轉夏,也還是中國大陸最繁忙的旅行時節之一。因此,五一假期也理所當然地被官方視為疫後經濟社會復甦的象徵。

相較於去年,今年從日常生活、同事、社交媒體中,都可以感受得到大家興奮期待出遊的氣氛。那中國大陸的遊客們都去哪裡了呢?從我自己對周邊朋友及同事觀察,在封關 3 年後,出國簽證服務的恢復和正常化進度與疫情前相比慢了許多,這也導致日本、韓國或歐洲的簽證都動輒要 1 至 2 週以上的辦理時間。再加上中國大陸多數國際航線尚未完全恢復,想要趁五一出境不僅不便、班次少且十分昂貴,也讓多數人決定轉戰國內及港澳地區旅遊。

根據中國大陸旅遊研究院預測,今年五一假期中國大陸旅遊的規模,人數上預計可能有超過 2.4 億人出遊,與疫情前的 2019 年相比,達到同期的 104%。從旅遊收入的角度,預計將會創造 1,200 億人民幣(5,347 億新臺幣)的消費金額,旅遊報告中看指出今年的出遊,不只人更多;相較於疫情這幾年強調不要出遠門,就地度過假期,預計今年遊客也將出遊的更遠停留的時間也更長。

到底,今年中國國內旅遊消費的力度有多強?在今年長假開始前夕,4 月 28 日,上海的交通樞紐虹橋火車站從清晨就已經開始大排長龍,不巧要早上八點要出門上班的我也因為會經過虹橋火車站,硬生生晚了一小時才到辦公室。

而那些經典的旅遊城市,如北京,西安、武漢、杭州、成都等多個城市的景區,這幾天也都傳出大量遊客湧入,導致當地人潮擠得水洩不通的現象。各地熱門景點,例如北京的頤和園、八達嶺長城、上海迪士尼等熱門景區門票在勞動節假期的前幾天就已經售罄。

旅遊商品網站攜程表示,其網上平台的訂單量已經超過了 2019 年的水準。在社交媒體上不管是微博、抖音,也都環繞在五一假期大家分享出遊的近況,如「今年的五一瘋了嗎」、「國內旅遊訂單創5年來最高」、「五一假期首日多地熱門景區寸步難行」、「燒烤店老闆為勸退遊客自刷 17 個差評」等就佔據了微博熱搜的前幾名。

從疫情中重生

今年,這個假期對旅遊業甚至中國大陸經濟整體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中國大陸正努力從過去幾年的疫情影響中恢復。然而,身為一個平時在上海的人,看著平常明明沒人去的餐廳,在五一假期莫名其妙大排長龍,或無聊的景區變得人潮洶湧,我也真的是替這些遊客感到為難。

不過,在中國大陸確實就是如此,再加上疫情後大解放,就像「飢餓行銷」一樣,故意讓你餓了很久再給一堆吃的,結果就是吃撐,而且吃得絲毫無法享受。在這種情況下旅遊,和冤大頭根本沒兩樣,花了大錢還得找罪受,人擠人的奇葩景象及隨之而來的漲價,不僅遊客難受,也嚴重影響本地人的日常生活。

或許這次五一假期人山人海的現象,就和突然爆紅的「淄博燒烤」一樣,可能只是個一時喧鬧的噱頭。從大學生網路博主分享山東淄博當地的燒烤獨特的吃法後,便迅速在大陸社群網站及抖音上爆紅,而這股風潮也在「五一長假」前完全釋放,大陸各地遊客趁著假期湧向淄博體驗燒烤和青島啤酒。

淄博突然的爆紅,也讓我在抖音上看到當地的網友笑稱:「終於不用介紹我來自山東淄博了,直接說淄博就好。」、「上次淄博這麼熱鬧,還是在春秋時代吧(淄博為齊國國都)。」

在中國大陸,消費行為真的是個極度跟風的行為表現,尤其會在大型節假日期間引爆,且時不時就會有某個地方、某個人、某一種行為爆紅「出圈」。緊接著在中國大陸環境特色裡,幾乎所有人都看相同的社交媒體平台、旅遊下單諮詢平台,「人從眾」幾乎是一股腦地把所有人帶往同一個方向前進。不只形塑消費行為,更框死消費者的喜好與選擇,也同時造就了出門幾乎是找罪受的旅遊日常。

我很難想像這樣的熱度是永久的,這類的行銷往往是不可持續的,頂多只是帶來一陣短暫的叫囂與圍觀。或許就跟淄博一樣,即便再好再有人氣,大家也不願意在那裡定居,更很難轉化為招商引資的優勢。只能說假日經濟,僅屬於短暫的假日消費,是否有能力長期拉動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仍有待觀察。

今年的五一假期,我依舊是個避免遊客,單純走在家附近梧桐樹下閒晃的海外工作者而已。只是看到中國大陸現在一股腦的報復性旅遊消費,與嚴厲風控的過往形成強烈對比,還是不免讓人內心感到五味雜陳。願過去那年發生的種種,永遠都不要再回來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五一連假報復性旅遊:封控結束後的中國假期是享受,還是自找罪受?》,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上海「佛系青年」的沉痛告白:「不想競爭不行嗎?怎麼了我!」

「我做清潔工作十幾年,妳是第一個向我道謝的」──在上海,說「謝謝」的台灣人與說「沒事」的中國人

作者簡介:

Lukas Niu, 16 歲開始最常跟我媽說的話就是「媽,我明天要出國」,從此在不同國家展開旅程。我喜歡外交,念了法律,卻碰了政治—我在新加坡當交換學生;接著到印度當國際志工 ;長大後穿上西裝到美國華府工作;後來到聯合國的曼谷辦公室上班,目前在中國大陸展開新生活。用我的觀點看世界,也讓這個世界改變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