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你不可不知:通行多國的求救手勢

作者:彭孟嫻 Jessica/海外法律人的生活觀點

在這多變的時代,危險無處不在,即使疫情中不少人足不出戶,仍難免暴力犯行的發生──社會上有許多傷害、侵犯事件,有的來自作惡多端的不法份子,有的時候卻是身邊最親近的配偶或熟人所為。每每看到社會上發生悲劇慘案,總讓人扼腕痛心不已。好在,最近一件在美國發生的重大刑案──未成年少女綁架事件,三天前(11 月 8 日)的新聞報導,該名 16 歲女孩已安全獲救。

特別的是,這起綁架案之所以能平安落幕、並快速被破獲,是因為這位機靈的 16 歲少女在被綁匪強押在車上行進的時候,知道如何以「求救手勢」向其他駕駛求助,因而得到援救。

加國婦女基金會的求援手勢,成為被綁票女孩獲救關鍵

根據加國媒體報導〈「失蹤的美國女孩使用 TikTok 手勢後獲救」〉(Missing U.S. girl rescued after using TikTok hand signals),這名 16 歲女孩在美國肯塔基州遭到綁架,她的父母於上週向警方報案女兒失蹤後,近日她在肯塔基州的一條州際公路上獲救,警方並逮捕了綁架嫌犯──關鍵在於,公路上的卡車司機無意間見到一位坐在銀色豐田汽車中的女孩,在車內做出了「求救手勢」,因而立即撥打 911 報案並跟蹤該輛汽車。

而這個手勢被許多媒體稱為「抖音(TikTok)手勢」,其實是不盡正確的:事實上,它來自新冠疫情期間,由「加拿大婦女基金會」(Canadian Women’s Foundation)請另一機構設計,接著自 2020 年初起於 TikTok、IG、YouTube 等各大社群媒體上廣為宣傳的「Signal For Help」。至今,已有許多國家的無數大眾知曉這個手勢,作為互相幫助的「暗語」。而包括本案中被綁架的少女,和見義勇為的卡車司機,剛好都是透過 TikTok 上的教學影片得知這個手勢資訊,因而化解了一場潛在的悲劇。

至於設計這個手勢的動機,根據加拿大婦女基金會的副總裁 Suzanne Duncan 發言指出,主要是因疫情期間有很多婦女與孩子遭到家暴、甚至長期處於被虐的恐懼下,卻因電子郵件及手機等都被家暴者控制,又因居家隔離無法外出,導致他們求助無門。因此基金會希望藉由手勢,讓更多處在家暴危機的婦女與孩子們,能夠藉由手勢信號向外人(如鄰居、路人、巡邏員警等等)求援。

這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社群媒體氾濫之下,社會中出現了種種問題,但如果能善加利用,它也是快速傳遞「好」或「重要」資訊的最佳媒介──正如女孩在 TikTok 上無意間學到的「求救手勢」,就這樣成為她自己的救命關鍵。

所以,這個「求救手勢」究竟如何比?

這個求救手勢的動作其實極為簡單──根據加拿大婦女基金會官網,一共只有兩個步驟。

Two steps:

  1. Palm to camera and tuck thumb

  2. Trap thumb

步驟一:面對攝影機(或欲示意者),把自己的大拇指往下掰至手心內;步驟二:把其餘的四根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等四肢手指同時往下握住大拇指)。

另外,許多歐美新聞報導,都對於這個手勢描述得鉅細彌遺,感覺略為繁複,但是我還是把報導中的原文步驟列出:The signal is to raise your hand, showing your palm with your thumb extended, and then tuck your thumb into your palm and lower your fingers over it, as if to trap the thumb.(抬起你的手、展示你的手掌,然後將拇指塞進掌心中,接著將其他四指包住拇指,好像困住拇指一樣)。

這個步驟就我理解,相較最早加國基金會公布的「初版」,等於多了先將手舉起引人注意的步驟,其實就是「張開手掌」、「大拇指內折」,接著慢動作「握住拳頭」。所以也有台灣媒體更直接地將它形容為「5、4、0」。

救援「手勢」、救援「看板」、還有救援「音效」,成熟社會的重要安全網

我在兩年多前,曾於《換日線》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北美生活不可不知的「安珀警報」──加拿大的悲劇發生後,再沒有人說它「擾民」〉,當中提及有一些剛到北美旅遊或就學的人,第一次看到 Amber Alert 這幾個字突然出現在手機螢幕、電視螢幕、甚至高速公路電子標示牌上的時候,或許會感到相當困惑。其實,AMBER Alert 指的正是警方發佈的「兒童綁架警訊」。在美國與加拿大,只要警方認定「疑似」發生兒童綁架案時,就會透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大眾傳播警訊告示。

最近,很欣慰地看到包括換日線等各媒體對「安珀警報」的介紹,在讀者朋友們廣為宣導之下,也引起政府官員和立法委員等的注意。台灣除了於 2016 年即有警政署與 facebook 等社群媒體合作的「全網全國搜尋救援系統」,如今更加碼推出了與美加相似的機制──在高速公路看板亦會出現「孩童失蹤」標示,手機與電腦等通訊用品亦會大聲作響並發佈「警報訊息」內容,這些都讓民眾更加意識到居安思危的重要。

簡單手勢背後,是社福組織的專業與用心

回到「求救手勢」,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推出並非毫無來由的「創意」,而是加國婦女基金會基於深入的研究,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的實踐:

該基金會觀察到,由於疫情帶來的(被迫)居家時數增加、失業率飆升、社區人際互動大幅減少、經濟停擺等等社會問題,讓 COVID-19 危機「為家庭暴力製造了完美風暴環境」。雖然目前加國政府的官方數據顯示,家暴案件並未因疫情顯著增加,但據專家按其他國家數據推斷(例如法國的家暴案例短期內明顯增長 30% ),隨著疫情惡化,加國的家暴案例增長風險極高。

此外,基於加拿大婦女基金會對家庭暴力的深度研究──在家庭伴侶間所發生的兇殺案中,80%的受害人是婦女。而在這些婦女之中,只有 26% 已與對方正式結束配偶關係(離婚),其中更有許多案例,是在離婚過程中的「分居」階段發生不幸。換言之,事實是,很多婦女繼續留在家暴的家庭關係中,並不是「她們自己的選擇」,而更可能是法規、社會對她們的保障不足所致。

因此,加拿大婦女基金會對於家暴、家庭問題等,除了從事「事後補救」之外,更不斷思索如何未雨綢繆,先行訂定協助計畫──這才有了這次因綁架事件大紅的「求救手勢」。如今藉由網路與各國新聞媒體大量宣導,這個源自加國的「求救手勢」以及背後的暴力防治觀念,正在快速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當中,也讓社會中的連結度增加。

性侵與綁架,熟人也可能是傷害未成年者的罪犯

另外,除了「求救手勢」之外,在這則全球關注的綁架新聞當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61 歲的綁票犯,其實與這位 16 歲女孩是熟識──這也是為何直到案發後多日後,女孩才因發現危險跡象而向外人求援。

根據美國 CBS 新聞的追蹤報導,這名16 歲女孩與綁架者原先就認識,綁架者以帶女孩到俄亥俄州探望他的親戚順便出遊為由邀請,女孩最初也不疑有它。直到女孩發現事態不對後,才因害怕而向外求救。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這名女孩雖然在發現狀況不對後表現非常機警,但一開始卻相對缺少「危險意識」。但這不能怪女孩,因為這樣的情形其實在各國都屢見不鮮,很多侵害、暴力、綁架甚至殺人事件,都是由熟人所犯下,但受害者卻往往直到悲劇發生前一刻才驚覺對方的惡意。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除了父母與學校需加強宣導「個人危險意識」外,對「未成年者」(minor)與他人的單獨相處,更要格外謹慎──不論家長與其親戚友人甚至師長之間的親近程度,只要涉及家中未成年子女,仍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小結:「求救手勢」看似微不足道,其實是「自我安全保護」的觀念傳遞

政府法規與政策能夠保護未成年者有限,最重要的還是要教導孩子「自我安全保護」的能力。無論是此文的「求救手勢」或之前文章所提到的「安珀警報」,這些社會中的「自救系統」,往往能夠減少很多悲劇的發生。

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學習並推廣這個已經在許多國家、有眾多人士知曉並通行的「求救手勢」,對內對自己和家人多層保護,對外則有機會營救別人。

此外,最好的狀況是防患於未然──讓需要「求救」的情況一開始就不發聲。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無論是網路中的陌生人,哪怕是生活當中的熟人,對於單獨相處或出遊,絕不可以輕易答應。成年人對未成年者的可疑邀約,更要讓孩子知道說「不」並盡可能通報家長!

從這則肯塔基州的綁架事件,除了因此更加熱門的手勢之外,我們也須持續注意到,唯有不斷地教導孩子要有「保護自己」,同時積極建立社會互助的救助機制、安全網,我們和孩子們的生活與未來,才能更加安全與自在。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通行多國的「求救手勢」不可不知:美國 16 歲女孩遭歹徒綁票,正是靠它幸運獲救》,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牛隻換少女、免費乘車換性關係──那些神秘大陸上的「婚姻交易」
震驚社會,男醫師殺死女醫師的內幕──身為家事法庭工作者,給所有伴侶們的懇切提醒

作者簡介:

彭孟嫻 Jessica Peng,目前從事法律調停工作(家事法&商業法),同時也是加拿大調停仲裁協會會員。曾任加拿大家事法庭諮詢部、加拿大市議員助理、加拿大皇家銀行、德商醫療研發加拿大總公司進出口部門。 畢業於約克大學法律調停、森尼卡法律顧問、皇后大學經濟系。 專注於家事法離婚議題調停、小額法庭調停、租約法調停。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