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為什麼英國人這麼愛「後車箱大拍賣」?

作者:李易庭 Joyce/有意思

星期天早晨 8 點,鄉間寬廣的原野已經停滿了車輛,它們排放整齊,後車廂朝著同一個方向敞開,鋪排著各式各樣的家居物品,等待人們選購。

久居英國的家人告訴我,眼前這種舊貨市集叫作「後車廂大拍賣(Car boot sale)」,是一種體驗英國文化的有趣方式。

Car boot sale 的入口。圖/李易庭 提供
Car boot sale 的入口。圖/李易庭 提供

英國的「後車廂大拍賣」

英國的後車廂大拍賣通常在氣候宜人的春夏季進行,附近居民會載著自家的二手貨品來到草坪,只要支付大約 5 英鎊(約新臺幣 200 元)就能成為賣家。部分由市政廳補助的 Car boots 是讓買家免費入場的,也有些會向買家酌收 1 英鎊(約新臺幣 40 元)的費用。

靠近不同的後車廂攤位後可以發現,有些人將衣服吊掛在車門上供人選購,有些則架設了小桌子擺放珠寶首飾,也有些人只是簡單地將物品散落在野餐墊上,並將車廂作為攤主坐著休息的空間。

這裡的貨品多元、充滿挖寶的驚喜──1 英鎊的珍珠項鍊、1 英鎊的鐵製花瓶、5 英鎊的餐桌⋯⋯可以用非常划算的價錢,買到充滿故事和特色的物品。英國朋友告訴我,他們當年佈置新家時,有許多傢俱就是從 Car boots 挖寶而來的。

Car boot sale 的陳列方式自由,不只後車廂,也可以自備野餐墊和桌子增加陳設空間。圖/李易庭 提供
Car boot sale 的陳列方式自由,不只後車廂,也可以自備野餐墊和桌子增加陳設空間。圖/李易庭 提供

為什麼英國人這麼喜愛 Car boot sale?

英國的後車廂大拍賣有多受歡迎呢?根據研究統計,英國每年有 5-6 萬公噸的物品是經由 Car boot sales 交易的,其中以嬰幼童用品為主要類別;而對喜愛舊貨出售的人們來說,廢物減量、回收再利用其實並非首要重點,他們參與的主要動機是「節儉」和「創業活動」。

2024 年《富比世顧問》(Forbes Advisor)指出,近一半(46%)英國成年人的儲蓄在 1,000 英鎊(約新臺幣 42,466 元)或以下,其中 25% 的人儲蓄甚至少於 200 英鎊;在物價飛漲的通膨時代,Car boot sales 為人們提供了節省支出、尋求額外收入來源的低成本銷售平台。

除了實質的經濟效益,後車廂大拍賣的存在反映了人們對「節儉」(thriftiness)的價值認同,沒有因為消費主義的興起而消失。比如英國隨處可見的慈善商店(charity shops),近幾年興起的剩食平台 Too Good To Go,或者線上二手衣物拍賣平台 Vinted 等,都蘊含了倡導「愛物惜物」、「幫助有需要之人」的善意。

最重要的是,後車廂大拍賣還為當地社群提供了社交價值。這裡的物品沒有明碼標價,也無法使用冰冷的刷卡機付帳,人們可以在講價過程中互相交流、建立連結,而有些看起來陳舊的東西,則可能隱藏著動人的故事,讓每一筆交易都是驚喜與情感的交織。

環繞 Car boot sale 的現場,除了各戶人家五花八門的二手攤位,也有一些陳列花卉、編織品、珠寶,以及其他文創小物的商販;入口處不僅有賣小吃的餐車,還有可以讓小孩放風的氣墊彈跳床,當日一旁還恰好有古董車展,將這個二手市集打造成了一個適合帶上全家大小一起同樂的休閒場所。

當日造訪時正好遇上一個特別的古董車展。圖/李易庭 提供
當日造訪時正好遇上一個特別的古董車展。圖/李易庭 提供

英、美舊貨拍賣有何不同?

後車廂大拍賣起源於 1970 年代,一位名叫 Harry Clarke 的神父在加拿大見到了類似的「卡車市集」受到啟發,便將這個活動引進英國,在各地發展成了一種英國獨有的文化活動。

當然,二手市集並非英國人的專利,比如美國人也有在自家門口或倉庫舉行二手拍賣(Garage sales、Yard sales)的文化,和英國的 Car boot sales 形成了有趣的對照;比起美國邀請買家來到住所選購,英國人更重視隱私,因此將物品載到場地再進行後車廂拍賣,也體現了他們習慣保持距離感的偏好。

第一手體驗心得:真正的「戰利品」不在物質

參加一次 Car boot sales,不僅能感受懷舊的英式風情,還提供了我們重新思考當代消費習慣的機會。

現代人的生活往往被各種廣告充斥,編織出一個個「只要錢花得越多,人生就能更美好」的想像。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希求外在物質,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生活品質,或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認可,卻未曾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幸福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愛與信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便曾經指出,年收入達到 75,000 美元後,儘管收入持續增加,幸福感卻不會再顯著提升。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裡,Car boot sales 固然不是主流的消費市場,但是它不僅是節省荷包的好方法,還蘊含著珍貴的社群與文化價值。在這個場域中,物品不再是展示身份或地位的符號,而是連結人心、分享生活的一部分。

那日逛過一個又一個 Car boot sales 的攤位,我其實並無斬獲戰利品,但過程中與居民們簡單又真摯的交流,卻已然讓我感到由衷地喜悅與充實。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在物欲橫流的時代,為何「後車箱大拍賣」是最道地的英國生活體驗?》,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時代的眼淚:柬埔寨金邊「日貨二手回收店」的興衰

告別用不到的奢侈品──日本中古市場盛行,如今「二手風」也吹到台灣

作者簡介:

李易庭 Joyce,臺北出生、17 歲時留學亞美尼亞,目前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就讀國際關係。喜歡用不同的維度觀察社會,書寫日常生活的心情。希望自己做一個簡單的人,用熱氣騰騰的靈魂去體驗這個世界,追隨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