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越有錢心情越正向?全球調查結果出爐!

作者:任恩儀/N1 的田野筆記

親愛的朋友,你昨天過得好嗎?情緒如何?簡單來說:你快樂嗎?

後疫情時代,大家學著與病毒共存,擔心的情緒似乎稍有趨緩。然而不同的全球化議題,像是美中關係、揮之不去的通膨,以及不同國家特有的社會議題,好像又讓人覺得喘不過氣來。於是在每天之中,幾度的深呼吸成為了必要的功課。

但同時,世界各地的人們恢復了旅行,疫情讓我們更珍惜自由移動、時間、生命與彼此。單單可以看到孩子們拿下口罩,跑跑跳跳,就覺得還是有讓人快樂的時刻。

美國著名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近日發布「2023 全球情緒調查」(Gallup 2023 Global Emotions Report),這份報告涵蓋 142 個國家、約 147,000 名 15 歲以上的年輕人或成人之資料,其中針對正向和負向經驗,各問了 5 道題目,最終比較、分析不同國家在 2022 年的正向與負向情緒表現。

哪些國家的人民情緒「最正向」?

在蓋洛普全球情緒報告中,擁有正向經驗最高指數的前 11 個國家,全數分布在拉丁美洲和南亞,前 5 名由高到低依序是印尼、墨西哥、巴拉圭、菲律賓、越南。在過去這一年,有整體正向趨勢的多數國家人民表示,他們獲得了「更好的休息」。

有趣的是,大家或許也會發現,這份名單和過往出現在由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或譯:全球快樂報告)中前幾名的國家(註:2023 年全球最快樂國家的前三名分別是芬蘭、丹麥和冰島,皆分佈於北歐),差異甚大。

在蓋洛普全球情緒報告中,正向經驗高,並不代表負向經驗就低。整體說來,2022 年的正向情緒是反彈回升的;而雖然全球負向情緒的上升趨勢陷入停滯,但負向情緒仍維持在前年創下的歷史新高。

蓋洛普詢問接受調查的人,前一天是否有過 5 種不同的負面經歷,有超過 4 成的人表示,他們經歷了很多擔憂(41%)或壓力(40%),近 3 成的人則經歷了很多身體疼痛(32%)。約 2 成 5 的人表示在回答問題的前一日,經歷了很多的悲傷(27%)和憤怒(23%)。

其中,負向經驗指數最高的前三個國家,分別是阿富汗、獅子山共和國和查德共和國。而讓人悲傷的是,長年以來飽受戰爭摧殘的阿富汗人民,不僅整體負向經驗最高,整體正向經驗也最低。而或許受近年國內貨幣里拉強貶,經濟危機持續嚴峻,土耳其則是正向經驗指數的倒數第二名國家。

難得的是,臺灣雖然沒有進入擁有正向經驗的前 11 名,但卻具有相對低的負向經驗。該報告甚至於文中特別指出,臺灣在 2021 年也是人民感受負向經驗很低的國家。

全球情緒調查 vs. 世界幸福報告

這份調查和「世界幸福報告」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蓋洛普是直接問當事者個人的經驗,並進而推估到情緒;不像其他調查多是用「國家發展指標」來做評量。

過往的報告,例如已經連續發布多年的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則是根據 6 個指標來評分,並據此推估人民的快樂程度。這些指標包含:國內生產總額(GDP)、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健康平均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自由度(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社會慷慨度(Generosity)、政府腐敗度(Perceptions of corruption)等等。選用上述指標是因為,研究人員相信這些都是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條件因素,從國家在這些維度上的表現,可以反映人民內心的快樂程度。

然而,人均消費力高,或者更直白地說「賺大錢」,真的就會帶來更多快樂、讓人有更多正向的情緒嗎?雖然大眾不一定有意識,但就如同蓋洛普「全球情緒調查」開頭的第一句話:正向的感受和情緒,是人們無形的重要資產。

若把兩份報告並陳,去思考其中的意義,或許就是「快樂」是一個可以從多面向衡量的感受

有經濟能力消費、享受生活,確實帶來快樂,但很多可以帶進豐沛收入的工作,也往往伴隨著高壓力和高工時,反而不一定可以讓人有很好的休息品質和時常帶來正向的感受。

物質與「快樂」能畫上等號嗎?

耶魯大學教授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曾開設了一門名為「心理學與美好生活」的課程,從科學角度解析「快樂的理由」。這門課據說是耶魯大學 320 年歷史中,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桑托斯教授指出,在追求快樂的路上有兩大挑戰:打破直覺、建立習慣。她鼓勵大家身體力行培養快樂的生活方式。

桑托斯後來以這門課為基礎,發展了 Podcast 節目「The Happiness Lab」,在節目中她曾經分享過,快樂不只是看自己擁有多少,而是要計算自己受到多少幫助。

她提醒進行年末感恩的時候,千萬不要「變質」成每年社群上的「假分享真炫耀」。年末感恩的意義在於數算自己這一年得到多少幫助,而知道自己備受幫助的心態,會讓我們更願意為別人付出。同時,這個「別人」也包含未來的自己──很多時刻,善意的循環會讓人更願意善待彼此。

對許多人來說,「別人有的物質我也要有」是一種直覺,人們會認為賺更多錢、買更多名牌、更快達到財富自由就是快樂,然而有錢、有房,真的不擔保就能使人快樂。有時單單和可以讓自己大笑的人好好相處生活,看似簡單平凡,卻也能帶來無比的正向情緒。

即使一時受挫,現在不感到快樂,但好好睡一覺,也許明天精神恢復、體力充沛,我們仍然有機會有個快樂的一天。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全球情緒調查」出爐,哪些國家人民心情「最正向」?──結果可能令你意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一群到台灣追求夢想的小小留學生,為何紛紛失去自信、變成沉默的貝殼?

情緒宛如債務,期限到了都要還!耶魯教授:克服低潮,你要學會「標記」情緒

作者簡介:

任恩儀,自己最重要的身分認同現在是寫作者。在學術寫作與公眾寫作外,也寫隨筆,散文和小說,偶爾發表,偶爾自己欣賞,繼續醞釀。因為做的是和人以及場域高度相關的教育研究,所以,凡事都會先想到在事件裡的人是什麼感受,為什麼這個場域會形成這個文化。自己客居異鄉的身分更像一個業餘的人類學家,在做出結論前,通常會慢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