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辭掉工作去美國留學,值得嗎?

作者:唐光楠/加州進行式

這幾年看到愈來愈多來美國發展的人,有一天身邊朋友跟我說,天啊,你竟然住在美國一個世代了!猛然驚覺,我已經不再是異鄉過客,也不再是所謂的「菜鳥新移民」了。然而,在美漫漫十年路,回首發現淺淺總結起來,居然比一本小說還精彩。幾個最深的感觸,分享給正在看換日線的你、想要來美國的你,或在美國想著臺灣的你。

美國之路從留學開始

我在 2012年 夏天來到美國。當年,我沒想過自己會走上移民之路,從小完全沒有想過有一天會留在美國生活發展的我,踏上這片土地,其實也只是願一圓兒時留學夢想。

猶記小時候的偶像是前新聞主播沈春華,也是因為她,我才知道了南加大(USC)傳媒管理研究所。後來,我不僅到了美國唸書,還成功成為沈春華隔了好多屆的學妹,而這,就是非常鄉愿的美國之路起點。

這裡要提到一個陳年往事,我出國前在臺灣工作的最後一個單位,是民視新聞台。當年,公司從主任、副理、經理,都對我要留學給予許多鼓勵和幫忙。在離開公司前 2 天,我意外接到總經理室電話,秘書說總經理要跟我說個幾句話,其實也就是一個臨行前的祝福。

雖然當年我只是一個小小的記者,但總經理說,他希望能當面鼓勵我、送上祝福。我仍記得他說:「人生的路很長,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一定會讓你更加成長,也更強壯。」至今,我仍然深深感謝當年民視新聞的長官們,過了 10 年之後,回頭看前老闆們說的話,一點也沒錯。

雖然很多年後發現,想來美國其實根本可以不用唸書,應該說想來美國賺錢根本不用來唸書,來開雞排珍奶店賺大錢的人多的是,複製臺灣品牌和臺灣美食在美國華人區想成功幾乎百發百中;或是,很多人是嫁到美國、親屬移民,有身份的美國路當然輕鬆很多,但如果你跟我一樣,沒有這樣的條件,只是你還年輕、願意更深入瞭解美國人和美國文化,或著你需要提升某些專業技能,來美國唸書,是一個好的選擇。

首先,如果你就讀的科系屬文組,來美國唸書是則多了一層保證。雖文科生在美國就業仍是大不易,但從名校畢業的你,至少英文不會太差。此外,若接受過美國高等教育的震撼和洗禮,無論這個學歷和經驗到底管不管用,你都還是擁有這個可以一生帶著走的光環。

在美唸過書的另類好處

近兩年我發現,更重要的,是我在教育孩子時,美國念過書的經驗幫助很大。隨著孩子愈來愈大,眼前面對的是一個從小受美國教育,說著中文和英文長大的美國 ABT(American-Born Taiwanese)。

當他開始糾正我的英語發音,挑戰我的英文能力,以及其他各項能力時,對孩子說:「不要唬你老媽,我也唸過,教授(老師)怎麼說我知道。」當我派上這套說詞,還真的能稍微鎮住從小就在嘴的「小美人」,可以預見,未來我需要搬出類似說法的機會還很多。畢竟美國人就是會扯,我也學會了。

在美國留學也會創造許多一生難忘的美好回憶。首先,你會交到一群非常知心的朋友,大家都知道交朋友在校園比較容易,不論到了幾歲,在校園內,還是比職場更容易交到朋友。而且朋友間,你會看到值得學習的人。在南加大這樣相對富裕的學校,我還是認識一些人,從我認識起就在打工,期末考也不間斷,更在畢業前就找到全職工作。南加大的博士生,全部是從小優秀到大、學校發全額獎學金培養的人才,在能看見頂尖的環境裡,就算自己不是,也知道要努力。

接著,你也會體會到窮留學生的心酸。要知道美金跟新臺幣,是兩個完全不能類比的幣別。因為美金太貴,也太容易花光了。還記得留學生時期,我就曾經為了省錢,剪了一週的折價券吃買一送一的便當,所以我一整週都吃了一樣的食物;也曾在學校打工賺 1 小時 9 美金的薪水,工作項目之一包括扛垃圾去回收。還有,美國的房租非常貴,5 萬臺幣只能租到最老破的宿舍,而且跟房東沒得談。因為你嫌貴,會有人覺得不貴,房東轉手就能租掉。

我還更曾為了省錢,買過一台新臺幣 50 元的二手腳踏車。多年後,在我簽了一台全新德國休旅車上路的第一天,一想到我懷孕時還曾騎著那台破腳踏車,在校門口被人撞的往事,竟然還在新車上邊開邊哭。

雖然當留學生會遇到不少辛酸事,但我也因此變得更堅強,也有了無數從課堂上吸收的寶貴收穫。美國路走一遭,我不僅不後悔,反倒覺得非常值得。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十年美國路】(一)辭去電視台記者一職,從窮學生開始的美國之路,值得!》,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人在史丹佛「半工半讀」的日子:為了 65 萬留學預算,一定要當上 CA 的決心

【非菁英的留學路】私立大學低 GPA,不找代辦沒補習──3 個月錄取美國研究所心得

作者簡介:

唐光楠,曾經人生裡只有台北經驗。27 歲那年,決定暫時放下熱愛的政治與外交採訪工作,歸零,前進美國完成兒時留學夢想,從此成為異鄉人。 十多年來累積台美兩地職場經驗,經歷記者、主持人和媒體主管角色轉換,足跡遍佈美加。政大廣電歷史系雙學士,美國南加大傳媒管理碩士。曾任美國國務院訪問學人,熱衷文化觀察、教育、經濟投資和政治議題。旅居美國加州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