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留學】出國留學前,若早知道這 6 件事該有多好?

作者:Roaming Kelly

沒有找留學代辦,身邊也沒有留學過的親友可以詢問,幾年前,靠著自己查資料、做功課,我來到了加拿大,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活。如今回顧一路以來的歷程,歸納出 6 件我希望自己在讀大學前就知道的事,與讀者們分享。

一、城市和天氣比你想得更重要

在選擇留學的國家與學校時,城市環境和氣候往往是很多人時常忽略的因素,或至少不是決定性的指標。但其實幾年下來,我發現天氣和城市真的對一個人的成長、身心有非常大的影響。

你想要在這幾年成為什麼樣的人、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其實和你留學時身處的城市及其文化有很大關聯。以加拿大為例,西岸的溫哥華生活步調較緩慢,亞洲人較多;東岸的多倫多則步調較快,也有較多不同人種與文化。

另外,從小在臺灣長大,我以前並不覺得天氣有多能影響一個人的心情。來到加拿大後,才認知到「冬季憂鬱」是真實存在的。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與陽光有很大的關聯,加拿大西岸的溫哥華,從 11 月開始下雪,12 月底開始漫長的雨季,一直到隔年 3、4 月。每天下雨時整個視野都是灰濛濛的,鐵灰色的天空看起來特別沉重,好似整個城市都被奪去了色彩與活力,因此夏天的藍天是格外珍貴的存在。

二、大一是建立朋友圈的黃金時間

大一是最容易結交朋友的階段,這並不是說之後就一定沒機會了,而是第一年,同學彼此都想認識新的人,學校會有許多為大一生舉辦的社交活動,課堂中也相對容易認識新朋友。我大多數的朋友都是大一時認識的,因為大三、大四的課堂,同學通常都是下了課就馬上離開,比較少會留下來互相交流。

因此大一是個建立朋友圈的黃金時間,朋友圈就像一個支持網,在接下來備受考驗的留學生活中,他們會是很重要的夥伴,能相互陪伴,度過那些難熬的時刻。但也要記得,朋友也可能是階段性的,不用強求永遠,在當下能一起陪伴、一起扶持也就很好。

三、做好碰到種族歧視的心理準備

雖然加拿大有許多移民,本地人普遍也都相當友善,但仍舊會遇到少數帶有種族歧視的人,不論是直接口語、肢體相向,或是將成見藏在話語背後。

我第一次直接面對到的種族歧視事件,是第一年在咖啡廳打工時。那時是下午的尖峰時段,有許多客人正在排隊點餐,有個看似宿醉的白人男性走到櫃台前,他隨手指向了冰櫃說要草莓蛋糕。由於他所指的方向有兩種草莓蛋糕,我向他確認了是左邊那款之後,便走到冰櫃拿起商品、放進盒子內。

到了櫃檯和他再次確認時,這位客人卻改口說是右邊那款,我向他說了聲不好意思,並立即去更換商品。此時,一位來自波蘭的同事幫他結帳,沒想到他開始對著同事大叫:「聽你的口音,你是哪裡人?」接著對我們說:「聽不懂英文就不要來這裡!」並在離開前,對我們比了中指大吼"Fuck!"

雖然知道他看起來不怎麼清醒,後面的客人也安慰我們不用理他,但當時身處在這陌生的國度,仍會感到有點委屈。尤其在 COVID-19 爆發期間,人們對亞洲人的敵意突然增加,有人在公園運動時,被迎面而來的路人吐口水;我也有朋友走在街上時,突然被對街的路人大罵髒話。因此,無論是在看似多麼友善、多麼開放的國家,仍舊會有少數帶有種族歧視的人,這是出國念書前要做好的心理準備。

四、不侷限於主修,探索更多職涯可能

在還沒有選定主修科系前,多嘗試不同課程、和業界人士聊天、參加不同活動,不要直接斷定自己唯一的目標,以免失去了其他可能性。就算是已經預設好自己的主修才去申請大學,建議還是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多瞭解不同產業和專業,且多與教授、學長姐聊天,有時會發現一些自己原先不知道的資訊。

除了多吸收新知、參加相關活動外,也可以利用 LinkedIn 去接觸自己有興趣的產業、追蹤相關的業界人士,或透過「咖啡會談」(Coffee Chat)拓展自己的人脈,認識各種不同職業與產業。

五、國際學生需要多付出的努力

除了語言與文化上的隔閡,如果你希望畢業後能留在該國工作,很多時候必須比當地人更加努力,或是考量更多現實層面。

雖然在國外讀文科或理科都能有相應的產業可以發展,但我個人觀察,確實普遍讀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或工程(Engineering)的國際學生,有相對更大的就業優勢。因為比起你找工作,更多的是工作找你,公司可能也會更願意贊助工作簽證。

但當然,讀理科不代表一定更容易找到工作,所以平時在學校就要盡力地運用相關資源,參加不同的會議、活動、比賽、社團等等,擴展自己的人脈,讓自己的履歷更加豐富。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閒暇時間進行個人專案(Side Project),累積更多元的經驗,在未來申請工作時提高自己的能見度與獨特性。

六、留學最挑戰的是心理層面

我認為留學生活中,最挑戰、最難熬的是心理層面。俗話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個概念會很大程度地體現在留學過程中。

陌生的國家、文化、語言,會為我們帶來許多壓力與挫折,甚至開始質疑「留學」這個選擇是否正確,也可能會對自我的身份認同擺盪。再加上留學往往伴隨著責任,我們自己與家人在教育上所做的投資,是否有夠好的「投資報酬率」,也可能成為壓力來源,使我們不斷質疑自我的價值。

在距離臺灣 9,610 公里遠的國家,沒有父母、沒有親戚,「回家」變成一件困難且帶有條件的事,什麼事需要自己來,從生活上瑣碎的事、到人生中的大事,都需要學會自己處理──無論是簽證的疑難雜症、租房遇到不合理的房東、生病了如何就醫買藥、當地緊急聯絡人不知道能填誰等等,各種問題都有可能發生。

有時,甚至會在最出其不意的時候,因為一件「小事」突然情緒波動,感覺到獨自在國外的自己有多麼渺小。但相對的,也正是因為經歷過這些事情,我們對自身會有更清楚的認識,也更學會如何應對人生接下來各種大大小小的挑戰。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過來人真心話:出國留學前,若「早知道」這 6 件事該有多好?》,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一位成績優異的印尼女孩,為何不願到台灣留學?

在科技圈工作九年,台灣人為何離職到加拿大打工?

作者簡介:

Roaming Kelly/沒有終點的獨旅漫遊,臺灣出生長大,剛畢業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13 歲第一次自己搭飛機橫跨太平洋,17 歲獨自來到了完全陌生的加拿大讀書,18 歲第一次在歐洲獨旅一個月,至今以窮旅方式獨旅了 3 次,超過 10 個國家。人生就是一場一個人的旅行,希望能在這裡把文字轉換成力量。喜歡旅行、音樂、心理學、探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