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留學】台灣人想讀牛津大學,先培養這 3 力

作者:王敏而/業餘知識分子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筆者的專欄已經累積了牛津大學 10 個不同系所的大學部面試的模擬考題分析。

奠基在這些關於考題的分析上,本文將進一步將這些試題分為文科、理科這兩個臺灣讀者較為熟悉的類別,最後加上一個領導人的分類,討論到底牛津大學對於不同科系的大學準新鮮人有哪些期待。

沒有標準答案的文科面試──論創新、人文思維的重要性

在偏人文、社會學科的面試題目中,包含音樂、歷史、法律和商管類科系,面試官們所給出的答題指引中幾乎都會包括一句話:「這道題目沒有標準答案。」

而判斷答案好壞的標準,在於學生能否在答題的過程中,維持一貫的邏輯,是否在教授們的引導之下適切的修正自己的想法。同時在發表自己創新思維的同時,也展現出良好的溝通態度,最後回歸學生本身,是否具備人文思維的精神。

首先是商管類與法律等社會科學類的學科。在這些學科的考題中,教授們希望看到的是學生能否把相關的知識應用在具體的生活案例中,並從其中拓展出人文思維的深度。例如經濟系的考題是如何規劃一場旅行,而管理與法律系後續,則是更為強調社會正義等更嚴肅的議題。

在音樂、歷史等博雅教育的學科中,面試官們則鼓勵學生拓展人文的創新思維,不要被既定的知識框架所限制。音樂系的考題會請學生想像如何設計出一種新的樂器;歷史系則會刺激學生思考所謂歷史研究的極限在哪裡?

全面思維能力的理科面試──系統性的思考並解決問題

相較文科時常會遇到許多天馬行空解放想像力的題目,理科的面試題目有些同樣也是需要想像力,都大多也會有一個客觀事實作為討論的基礎。但這不意味著教授們希望看到學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對一個問題提出標準答案。相反的,能夠受到青睞的學生大都是能夠在解釋與討論的過程中展現出自己思考面向的廣度、判讀資訊的能力以及對科學原理的理解。

例如化學系與生物化學系的考題中,題目固然都有一個客觀正確的答案。但在化學系的考題中,老師希望看到的是學生可以如何系統性的思考一個問題,然後有邏輯的列出 6 個碳原子與 12 個氫原子總共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組合;生物化學系則是強調如何正確的判讀圖表,然後解釋一個客觀現象背後的化學原理。

地球科學系與材料系的考題則強調如何用科學原理回答一些學生平常可能沒有想過的科學問題。例如如何測量大氣層的質量?如何辨別一塊石頭屬於哪一種岩石跟其背後地球歷史的故事,或者是要如何用熱氣球讓一頭大象飛上天空?這些題目顯示著牛津大學對理科的學生,也同樣期待他們可以有著與眾不同的思想創造力。

綜觀全局、反求諸己的領導人才

最後是牛津大學獨特的領導人訓練課程 PPE 選才標準。從系所的名稱「哲學、政治與經濟」就可以看出跨學科的思維一個領導人的必備能力。一個具有領導潛力的人既要能夠有對國際政治理解的大局觀,也要能夠在高談闊論之餘,將這些理想從個人的行為上進行實踐。

在 PPE 面試題目解析的上篇中,老師們希望可以看見學生對當前國際政治格局的了解、對民主制度這套遊戲規則的反思還有言談間用字遣詞的能力;下篇則進一步將討論延伸到道德與哲學的深度,測試學生在種種極端的情境下能夠展現出多少人文思維的厚度。

例如希望學生能在面對一些攸關人類存亡的議題時,能思索個人行為與群體結果之間的關聯性;思考何謂「幸福快樂」的人生;還有對「死亡」的終極叩問。相信這些議題不只是有志成為領導人的青年需要思考,也是每一個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能獲得片刻安寧,靜下心時值得深思的問題。

什麼樣的學生會得到青睞?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到底牛津大學的教授們最想要錄取具備那些特質的學生呢?雖然各個科系所側重的特質有所不同,但筆者認為大概可以有 3 個關鍵字:創造力、縝密思維力與邏輯論述能力。

在許多科系的答題指引中,老師們都會強調重點不在所謂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學生能否在答題的過程中跳脫過去思考的框架,並對自己的觀點有全面的思考,最終流利的訴諸語言與教授們應答。

對許多臺灣讀者而言,或許會對最後一點「流利的訴諸語言(英文)」感到有些緊張。不過,就筆者當時博士班面試,以及過去幾年的求學經驗來說,英文的表達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沒有清晰的觀點與邏輯。

如果能夠在申請資料的書寫與面試的過程中,讓教授們感覺到這個學生縱然不是英文母語人士,卻展現出許多牛津大學想要的特質,那麼教授們大多會願意在面試中放慢節奏,讓學生有時間思考該如何用英文傳達出想要傳達的內容。因此,語言固然需要精進,但更重要的還是思考能力。

若讀者還想看到牛津大學其他科系的面試題目解析,可以參考學校公布的面試模擬考題,也可以留言給換日線的編輯們。筆者將繼續邀請其他同在牛津求學的臺灣青年學者們,為讀者解讀各科系的考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無論就讀哪個科系,英國牛津大學選才離不開這 3 力》,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沒留過學、英文不溜,台灣人還是可以進牛津大學──英國學術機構求職通關密語

牛津大學招生:比起懂很多,更要會思考──從大學部面試考古題,反思台灣的標準答案教育

作者簡介:

王敏而,作者為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赴英留學之前畢業於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研究興趣為東亞國家如何回應西方音樂傳入後所造成的衝擊。專欄以「業餘知識分子」為名,期許自己成為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筆下「思想上的業餘者」,不為權力所動,只為自己的興趣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