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留學】孩子出國留學,家長該扮演什麼角色?

作者:王顥燁/小城旅人雜記

最近有一位學生,因為爸媽要出錢資助他出國,因此決定來學英文。身為老師的我和他建議,可以先蒐集想要就讀的學校資料、確認學校要求的語言檢定標準,才有更明確的學習動力和目標。

沒想到這位學生告訴我:「沒關係,到時候讓爸媽決定就好。」聽到這個答案時我有些擔心,也讓我想起,過去看到不少家長會在臉書的留學社團裡,幫孩子詢問海外留學的相關資訊。我雖然很羨慕這些孩子有非常全能的家長,但海外留學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便是學會獨立自主地生活。

因此,我建議這位學生自主蒐集資料,或是在確定爸媽的期望之後,可以自行先試著尋找相關資訊,父母在旁引導、協助即可。畢竟抵達異國後,學生要面對龐大的外語資料、沒有家人朋友的新生活,如果不是自己能接受或嚮往的學科,恐怕會讀得很痛苦,中途就想要回家。

透過這篇文章,我想和家長與學生們分享,有意(讓孩子)出國留學的你,可以注意哪些事情?

出國或不出國,沒有絕對答案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首先要定義什麼是心中的「好」發展。

舉例來說,對於想從事半導體產業的學生,可能沒有比台灣更好的深造環境了。如果就讀碩士時,能參與到教授的實驗計畫、銜接業界的需求,或甚至博士研究的需求,那麼單純以就業機會來說,其實不需要出國念書。

如果學生未來還是想在台灣就業或長期居住,那在台灣求學、透過學校資源和教授人脈去獲得工作機會,累積一定的資歷和人脈之後,再去針對自己的不足或專長進修,也是另一種選擇。

我身邊的劇場工作者,有不少人在海外求學之後返台工作,因為經常合作的工作夥伴都在台灣,所以反而是從台灣申請國家補助,再出國進行駐村、短期研習,在台灣獲得的資源並不比在國外少。

選擇留學目的地,應考量學校科系、城市特色

如果確定要出國,那麼在考量留學目的地時,可以鼓勵孩子從學校科系、所在城市來做選擇。

學校科系為例,假設學生對設計有興趣,但設計領域其實包含很多類別,從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視覺設計、多媒體設計,這些學科或許都奠基於圖像創作上,但每個國家和學校的師資特長也會有所不同。著名學校如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和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在課程設計、職涯發展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以我個人較為熟悉的幾個城市來考慮的話,像是英國首都倫敦、美國重要都市紐約,兩個國家與城市的生活機能、交通,甚至是未來的工作機會就都很不一樣。

在倫敦,可以用一年完成碩士學位,現在也有工作簽證可以暫留下來體驗職場生活;但紐約大多需要兩年時間,畢業於特定學科後雖有機會留下來 3 年,但職場競爭激烈,連哈佛畢業生也需要花費比以往更久的時間才能收到工作邀請。當然,倫敦和紐約這兩個大都市,也都是生活開銷相當高的城市,但各項娛樂也相對精彩很多。

相反地,作為德國首都的柏林,雖然薪資較前兩者低,但生活開銷相較之下也較低,且新創公司的工作機會多,亦不失為一個考慮方向。不過柏林生活步調較慢,除了夜店生活之外,娛樂選擇較少,對於想要體驗豐富異國文化的人,或許會覺得有點乏味。

儘管都是「國外」,但光是上述 3 個例子就已經大相徑庭。因此大家需要做出的選擇,絕不僅僅是「出國留學」那麼簡單而已。

想鼓勵孩子走出去,父母可以協助什麼?

除了經濟上的協助,我會建議家長扮演「引導」的角色,間接訓練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遇到重大議題時,家長可以提供建議,但要讓孩子自己去做主,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決定更加負責。

出國留學的動機,不論是出於父母的期盼、還是孩子本身的意願,只要出門在外,就需要學會自己生活管理。有些學生好不容易學會外語、申請到學校、找好住處,卻熬不過求學過程中各種需要獨自面對的決定和安排,才發現這竟是最困難的部分。

若沒有完成學業,已經投注的學費或許不一定最令人心疼,孩子們返台之後要重新建立自信心、面對沒能拿到學位的挫敗感,反而會讓學生對未來更加迷惘,而這恐怕才是最難調適的。

不僅是對學術和職涯的追求,如果父母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民情有所了解,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快融入當地的生活。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家長或許可以先帶孩子去當地參觀學校,英美國家以學生為客戶導向的學校都設有留學中心,可以事先透過 Email 聯繫,向校方預約參觀或索取學校介紹。

除了系所的課程規劃、職涯導向,學校裡可以提供的資源,也是留學時需要注意的範疇。比如就讀電影學院,系上是否有夠先進的器材設備,還是需要學生自費準備?若要就讀設計學院,學校是否提供足夠的工作坊空間,以提供創作發展?

如果父母對於子女要繼續深造的範疇並不熟悉,又不知道從何幫起,一起前往留學代辦諮詢會是最好的第一步。舉例來說,英國文化協會就有提供免費諮詢和文件修改的服務,對我當時申請學校有很大的幫助。雖然我最終並非透過代辦中心申請到自己喜歡的學校,但仍在諮詢、修改申請文件的過程中,得到很多寶貴的意見,也節省了些自己摸索的時間。

最後,雖然出國前準備語言檢定資格、學習外語、籌備申請文件;或是留學過程中的撰寫論文、修改文件等,家長無法事事躬親、陪伴在側,但可以引導孩子妥善使用 ChatGPT 等 AI 工具,這些都會是非常好用的助手。ChatGPT 無法幫學生寫論文,但可以請它協助發想論文架構、整理註解格式和翻譯。這些工具都可以大幅提升學習效率。

而學習之外的生活與社交,AI 其實也可以幫上忙──小至餐桌話題,大至旅行安排,只要問對問題,ChatGPT 都可以幫助留學生先跨過最艱困的第一步。當然,這些都只是參考,還是需要仰賴自己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來因應眼前的對象和環境進行調整。

每一步都要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如同《換日線》上許多文章和我自己提到過的,對留學生活起心動念之後,每一步都可以適時地以「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來檢視。事先蒐集資料的過程,也能幫助孩子判斷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而不論到哪個國家念書,或是不出國讀書,都要相信當下的決定是人生最好的安排,畢竟當今社會已經不是出國才能知天下事。

倘若已決定要前往海外留學,也要提醒學生:在陌生環境中探索自我,藉此成長獨立,成為更加成熟的自己,才是留學生活的核心價值。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孩子出國留學,家長該扮演什麼角色?──寫給那些「讓爸媽決定就好」的親子讀者》,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女孩出國留學,竟成同學眼中的「幽靈」?

芬蘭教育並非「神話」,但通常不會教出「爸寶、媽寶」?

作者簡介:

王顥燁,彰化人,現為劇場創作者、研究書寫者及自由英語教師。畢業於英國倫敦皇家中央演說暨戲劇學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University of London)劇場創作碩士(MFA Advanced Theatre Practice)及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近期研究聚焦於藝術節慶、都市認同和跨文化觀察。相信「劇場即政治,表演即生活」,在影視舞台上探問真實,於日常街景中挖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