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留學】我在史丹佛「半工半讀」的日子

作者:許恬寧/闖進矽谷

錄取之後,一定要當上 CA 的決心

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都一樣:錄取國外的名校,是件「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大事。當中最直接也最現實的壓力,就是「出國唸書很貴」:出國前四處打聽,得到的數字大多是在美國念碩士兩年,大約要準備新台幣 300 萬。

我從教育部留學貸款借了 100 萬台幣(很推薦,很低的利率,如果設籍在台北市的話還十年內免利息),也和家人借了一些錢。但離學長姐口中的 300 萬台幣,還是有段距離。

那時候有一位 Stanford 的學姊跟我說,如果擔心經濟因素的話,可以考慮第二年申請當 CA(Course Assistant,中文翻譯為課程助理;史丹佛資訊工程系有些課稱助教為CA,有些則以TA(Teaching Assistant)代稱。工作內容每堂課不盡相同,依教授的需求為準。以下以助教簡稱之)。

這時我才發現,在學校當 CA 的待遇之豐厚:除了當學期學費全免外(Stanford 電機工程所一學期的學費,大約新台幣 35 萬),還有稅前大約新台幣 30 萬的薪水。

也就是說,成功當到一學期的 CA ,直接扣留學預算 65 萬(備註),是不是很誘人!

至於之所以說­「第二年」申請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年入學的留學生,通常很難申請上。因為在填助教申請時,有一欄會很明確地問你:「之前有沒有修過該堂課?」我相信這點的確很重要,畢竟如果之前已經寫過一樣的作業,當 CA 時自然能更游刃有餘地教導別人。

雖然感覺好處很多,但當我在四處打探時,發現當時認識的碩士學長姐,都沒有在研究所第二年申請擔任助教──畢竟碩二是求職關鍵年,一週預期 20 個小時的工作量,的確會壓縮很多時間。

不過,我本身其實是一個蠻喜歡教別人的人:在臺灣我從國三開始就有擔任家教的經驗,一直到出國為止,前前後後應該累積不下 10 多個家教學生(也和一些學生變成了朋友哈哈)。出國後還可以繼續做喜歡的事、又可以減輕經濟上的壓力,何樂不為?

於是,我就在還沒有很確定 300 萬要怎麼拼湊完時,帶著「總之碩二一定要當助教」這個小小的種子,飛到美國了。

碩一時,為了當上 CA 的「超前部署」

在這個段落,我想分享如今事後歸納起來,我碩一時做了哪些事情,可能是對碩二時如願拿到 CA 有具體幫助的:

被戲稱為「忙茫盲」的碩一時,我在 Stanford 發現好多有趣、以前從沒有看過的課。其中最吸引我的,莫過一系列關於 Computer Graphics 的課(如 CS148 Computer Graphics, CS248 Interactive Computer Graphics, EE267 Virtual Reality 等)。

主要因為大學時在台大電機系的「十選二實驗」時選了「嵌入式系統」(Embedded Systems),在做期末專題時也接觸了一點 OpenGL ,覺得很有趣。於是,我在來美國的第一個 quarter(3 個月的「學期」),選了 CS 148 Computer Graphics──而這堂課爾後也成為我在美國第一堂擔任 CA 的課。

這堂課在學校算是相當熱門,一學期大概有 200 到 300 個人修課。但因為那時候剛來美國,身邊沒什麼認識的人、認識的人之中也沒有人選修這堂課。因此上課前我覺得非常緊張,不知道自己一個人有沒有辦法應付這門課。

因為緊張,所以決定要超級認真聽課:還記得第一堂課時,我就跑去坐在大禮堂教室的前面第二排「搖滾區」,因為第一排滿了──後來老師開始上課介紹後,才發現坐在我前面的,就是一整排的 CA。

因為那時候自己修那堂課,也忘了(?)要去打聽看看學長姐有沒有這堂課的「家產」(共筆),那時候的作業,就要自己一筆一畫打練出來──但也因為這樣,我對這堂課程投入的程度,和自己吸收到的知識,都相對更為扎實完整。

另外,我也是在這堂課中,第一次地去參加了史丹佛助教(CA)開的 Office Hour(以下簡稱 OH),也進而發現臺灣和美國的「助教制度」有著極大的差別:以前在台大,也去過一兩堂課的 OH,印象中是台上有個助教,把比較難的題目拿出來跟大家討論。但,那時候的作業好像還是以紙筆、計算作業為主,所以這樣行得通。但是,現在這種每個禮拜都要實作出一個東西的作業,每個人的系統都不一樣,每個人寫 code 的邏輯也都不一樣,很難這樣「集體解答」。

因此 CS148 助教的運作方式是:助教會直接坐在實驗室裡,有問題的學生會排隊一個一個向助教問問題,助教則會花時間和你討論,確認你懂不懂,然後看你寫的code,給你一些建議或是可能有錯誤的地方。

對我來說,那時候去助教的 OH 非常非常有用:上課教的概念,跟作業要你做出來的東西,其實差的真的非常非常遠(遠到後來發現很多人乾脆都不去上課了)。我第一次接觸這個領域,真的覺得如果沒有助教、沒有 OH 的存在,我會完全愣住(尤其是前兩次作業要開始接觸一個新的 code base 時),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那些助教都是我的明燈,非常感激。

除了坐在教室的「搖滾區」外,我也有幾次鼓起勇氣去問老師問題(事前最好先自己研究過,才能讓老師留下比較好的印象)。到了冬季 quarter,我繼續修習了同一位老師開的進階課程 CS248 Interactive Computer Graphics ,除了可以繼續探索對於這個領域的興趣之外,同時也希望可以被老師記得。

送出申請

到了碩士第一年的暑假,也就是送出碩二秋季助教的申請季節──這一刻對我來說至關重要,畢竟這可是有沒有 65 萬留學預算的巨大差別啊!

在申請中,我提到自己是「從零到有」接觸這個領域,助教的幫忙對我來說真的非常重要,因此也希望自己可以在未來扮演這樣的角色,幫助他人學習。除此之外,我也闡述了自己對這CG 領域的強大興趣,並列出所有相關、進階的課程,證明自己的熱忱。

當然,除了試圖「感人肺腑」的申請文章要好好撰寫之外,也要附上相關成績證明。那時候我的經歷是:

CS148 Computer Graphics A+

CS248 Interactive Computer Graphics A+

EE267 Virtual Reality A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我在史丹佛「半工半讀」的日子(一):為了 65 萬留學預算,一定要當上 CA 的決心》,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我在史丹佛「半工半讀」的日子(二):當機會來臨時
為什麼我來交換後,深覺自己在臺灣的大學荒廢了三年?——談臺、紐大學教育之比較

作者簡介:

許恬寧,臺大電機雙心理學士。史丹佛電機工程碩士。 現為舊金山 Adobe 軟體工程師,同時自勉文化觀察家。 23 歲第一次離家闖進矽谷打滾,有歡笑有成長也滾得遍體鱗傷, 視訊中朋友卻笑著說妳好像在那邊過得很好。 或許在社群媒體中我們總習慣報喜不報憂,我卻想把我眼裡長長的真相寫下來── 承認脆弱,因為想對自己實話實說。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