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留學】我為何「棄美擇英」,來倫敦做土木工程?

作者:Steven Huang

2020 年末,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之際,我不顧家人的擔憂,帶著緊張卻堅定的心情,仍照原定留學計畫來到了英國倫敦,在即將邁入而立之年之時,選擇到異鄉闖蕩,實現在大學畢業時對自己未完成的承諾,也終於踏出了長久以來嚮往海外工作夢的第一步。

而這一步說來話長,卻也值得回味。

職涯初期,在台北參與大型海外專案

和許多台灣的理工人一樣,大學畢業後我馬不停蹄地繼續攻讀研究所,取得進入大公司的基本門檻,當了一年「四不像」的兵。26 歲,初出茅廬。唯一不同的是,由於我的專業為土木工程,並不是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幾個大科學園區自然不會是我們的落腳處,因此我回到了台北,進入一間國際工程顧問公司擔任結構工程師。

很幸運地,我第一個專案就參與了海外大型輕軌工程的建設。不過,由於是海外專案,所使用的設計規範必須遵循國際上的主流標準(例如美規與歐規),整體工作環境對於英語能力有所要求,包含規範的理解與應用、設計圖說與計算書的撰寫、與外國業主同事的書信和溝通等等。

當時的我很樂意接受這樣的挑戰,認為這對剛起步的職涯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不過,隨著不同專案性質的歷練,與日漸開闊的工程視野,我開始思考自己是否有機會踏出國界,跳脫舒適圈去迎接更大的挑戰,並爭取更好的薪資待遇。

順著這個萌芽的想法,我開始嘗試投遞履歷到香港與新加坡,但在沒有任何當地工作經驗與學歷背景的條件下,不意外地幾乎都石沉大海。於是,我轉念先將重心轉往國內的技師考試,並開始了解國際上有哪些主流的相關證照。事實上,專業證照在土木工程行業至關重要,想辦法為自己能力背書的同時,也能夠增加往後在國際人才市場上的能見度。

工作之餘,我也積極參加海外前輩舉辦的分享座談會,爬了許多跟國外工作有關的文章。儘管相關資訊對比於其他熱門理工產業來說,實在是少得可憐,但在有限的交流與吸收過程中,原本一直以為「土木大概就是這樣了」的我,才發現原來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進步、有許多目標可以實踐,也就更加堅定了我想要踏出去的決心。

為出國工作累積實力

2019 年初,歷經半年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試的壓力,皇天不負苦心人,我除了成功通過國內土木技師的考試外,也順勢通過由美國工程暨測量考試委員會(NCEES)舉辦、中國工程師學會協辦的基礎學力測驗(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FE)。

FE 考試是考取美國專業技師的第一步,通過方可報考真正的專業技師考試(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PE),而我相信,這也是大部分有心嚮往海外從事該領域的人會選擇的道路,畢竟台灣的工程設計規範與美國有諸多相似之處;且一提到海外留學與工作,不少人往往會以美國為首選。

毫無意外地,前往美國也是我一開始努力的方向,倘若能成功通過 PE 考試,接下來就要決定在哪一個州註冊、煩惱如何找到工作並取得簽證……。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軌、朝著自己明訂的方向前進時,遠在大西洋彼端的英國卻突然放寬他國人才進入英國的就業門檻,以彌補即將脫歐所造成的人才缺口。

2019 年 9 月,才剛上任沒多久的英國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就宣布重啟國際留學生對 PSW(Post-Study Work)簽證的申請,旨在促使留學生至英國深造後,能無條件地留在英國工作兩年,無縫銜接當地的就業市場。

相比於當時美國總統川普當政,對於工作簽證的刁難;英國這天外飛來一筆的消息,等於鋪了一條海外工作的捷徑。不過,想留在英國工作的前提就是,我得再去念一個學位。

考量當時已經 28 歲,我猶豫著離開職場、重返校園是否為一個好的決定,於是著手對英國留學、工作機會,乃至土木工程職涯規劃,做了徹頭徹尾的調查,總結歸納出這是一條可行卻充滿冒險精神的道路。

在與父母和當時女友表達了想要出去闖蕩的想法,並獲得他們的支持後,我果斷地打破先前對前往美國的規劃,重新確立海外工作努力的方向:英國倫敦。

「棄美擇英」的動機與規劃

萬事起頭難,留英計畫的第一步,就是得先決定我的第二個碩士要念的專業。雖說深知此二碩學位只是拿簽證、找工作的「跳板」,但還是希望在有限的一年時間裡,除了提前熟悉歐洲結構設計規範內容外,也能精進對某一特定領域知識的學習。

秉持著這樣的策略,從一開始發散地瀏覽各大學授課式碩士學程(Postgraduate Taught),到最後選擇以「地震工程」專業來找尋適合的學校,雖說頗為「冷門」,但卻符合前述自己所定下的策略,並且最終很幸運地拿到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入學許可。

此外,能讓我破釜沉舟「棄美擇英」,除了簽證的誘因外,土木工程長期以來名列英國的人才短缺行業,而倫敦一直不乏持續且大型的基礎建設,像是連接倫敦與伯明罕的 2 號高速鐵路(HS2)、縱穿大倫敦南北的橫貫鐵路 2(Crossrail 2)、有著「超級下水道」之稱的泰晤士河潮道(Thames Tideway Tunnel),以及大規模的區域重建計畫等等。

至於職涯規劃,則是我思索最久的部分。從舒適圈跳到陌生的環境,短期內各方面確實是一大挑戰;但長遠來看,鑑於歐洲設計規範(Eurocodes)在全球的權威性,精通此設計內容就等同具備國際工程設計的能力,且英國技師執照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認可,若能在往後 3 至 5 年學有所成,相信會是一筆成功的職涯投資。

疫情攪局之下,勇敢做出這個決定

好不容易整理好思緒,卻迎來變化。對於大部分留學海外的人來說,2020 年毫無疑問堪稱動盪不安的一年,正當我滿心期待,迎接即將到來的留學生活之時,新冠肺炎疫情卻爆發了。

起初,由於當時所有課程皆轉至線上授課,因此第一個學期我選擇先待在台灣,觀望英國的情況。然而,有鑒於英國「佛系防疫」的消極態度,基本上情況不會迅速好轉,我意識到自己必須在此時做出抉擇:該去,還是不去?

聖誕節前夕,聽聞倫敦即將迎來第三次封城,憑著一股衝動、機票時間改了又改,最終百般艱辛地抵達正處水深火熱的倫敦,就這樣在混亂中開啟了我的海外生活。封城的歲月漫長又枯燥,但唯一不變的是必須在倫敦找到工作的決心。

2021 年 8 月,畢業前夕,在投遞幾十封履歷並與一些獵頭交談後,我得到一間倫敦工程顧問公司面試的機會。雖說受惠於脫歐,像我這樣的「非歐盟國際人士」比起過往已能較為公平地與歐盟人士競爭,但畢竟身處一線國際大城市,求職者來自全世界,因此完善的事前準備仍必不可少。

就在面試完的隔天,我成功被錄取了!薪資也得到翻倍的提升。如今,回憶當時找到工作的那份喜悅,更多的其實是一種如釋重負的感受。

我始終不曾預料到,那原本該是滿懷憧憬、踏出自己嚮往海外工作夢的第一步,在機場與家人道別的那一刻,會是如此的沉重;疫情下蟄伏於倫敦的日子,又是多少次對自己所做的抉擇感到懷疑。

在倫敦打拼即將滿 3 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是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時光,歷經低潮、奮起,終於逐漸融入英國職場。

在倫敦,我體驗到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以及 33 天的帶薪年假(8 天屬國定假日),旅遊足跡還遍佈歐洲超過 15 個國家、40 座城市,這一切著實豐富了這跌宕起伏歲月。很感謝一路上曾經幫助過我的人,不論是家人的支持與成全,還是當時決定隻身前往巴塞隆納深造的女友(現在的妻子),我們雖分隔兩地仍相互扶持。

給台灣年輕人才的話

倫敦一直是個充滿機會與挑戰,並且願意接納各類國際人才的大都會,只要能踏出第一步,並在此深耕自己專業上的才能,以我所熟悉的土木工程領域來看,工作機會甚至是「不請自來」的。若以一個毫無經驗的畢業生來說,在倫敦成功找到土木結構工程師的職位,換算成新台幣的稅後月薪大約落在 7-8 萬元左右。

鑒於台灣學術與職業環境對工程師的嚴謹訓練,跨國間的專業挑戰不會是太大阻礙,需要克服的主要是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我深信,台灣的工程師有能力爭取更好的待遇,也希望此篇文章能鼓勵到有心前往海外工作的朋友們!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我為何「棄美擇英」,來倫敦做土木工程?──一場刻骨銘心的海外職涯歷險》,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離開台灣很容易,在異鄉存活下來很困難」──當那些粉紅泡泡一一破掉,海外生活還剩下什麼?

一路讓人刮目相看的臺北女生,在倫敦成為「谷歌人」──専訪 Google UK 廣告客製化工程師 Kat Lai

作者簡介:

Steven Huang,倫敦土木結構工程師,90 後不折不扣土木人,短暫地在臺北市當了 3 年半的結構工程師後,在人生剛過 29 歲之際,毅然決然前往倫敦進修並延續職涯,目前任職於一家中型工程顧問,專精建築結構分析與設計。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結構工程組碩士,倫敦大學學院(UCL)地震工程與災害管理碩士,同時為臺灣土木技師,正朝取得英國特許結構工程師執照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