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管理】大英博物館侵權還「羞辱專業」?

作者: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最新特展「晚清百態」(China's Hidden Century)在 5 月 18 日盛大開幕,展期預計到今(2023)年 10 月 8 日。這檔展覽是全球第一個涵蓋整個 19 世紀中國社會面向的大型特展,由來自 14 個國家、100 多名的學者通力合作,聚焦探討清朝末年中國各階級的人物和社會百態。

從皇室到平民的生活,包括士兵、藝術家、家庭主婦、商人到外交官等,觀眾可以藉由藝術、時尚、報紙、家具,甚至是「湯的原料」等各種展品,揭秘 19 世紀清朝人民的日常,並認識晚清社會不為人知的生命力與韌性。

此外,由於大部分的展品都是首次展出,齊聚了許多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所以也吸引了大批觀眾前往朝聖和參觀。

意外發現自己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抄襲」

6 月底,一位華裔加拿大籍的翻譯 Yilin Wang 被一位朋友告知,在大英博物館參觀此特展時,意外發現了展場裡面出現她的翻譯作品。

原來,策展團隊在介紹晚清著名的女權鬥士及革命烈士秋瑾時,完整引用了 Yilin Wang 翻譯的秋瑾詩句,但是展覽上完全沒有提到譯者的名字,大英博物館也從來沒有人聯繫過她。這些翻譯的詩句不只出現在展覽,還同步出現在特展的刊物、導覽及教材裡,變成了各種不同的形式,但一樣都沒有她的名字,讓她忍不住在自己的推特帳號上發文表達不滿,指控大英博物館沒有經過她的同意就使用她的作品。

貼文一出,短短幾天就數萬人點讚,而且有超過一萬則的轉發,大英博物館的社群帳號湧入了大量的批評言論,許多人大罵大英博物館的行為是「剽竊」、「侵權」,甚至有人酸「不只偷文物,連文字也要偷」。策展團隊裡的研究人員也受到波及,被網友人身攻擊。一些以前曾和大英博物館合作過的學者們,也寫信表達他們對這次事件的擔憂和困惑。

這些都讓大英博物館不得不趕快出來道歉和承認疏失,同時發布新聞稿強調「這是無意的人為錯誤」,已經聯繫了譯者 Yilin。

滅不了的火!收費低廉「理所應當」?

大英博物館的策展團隊解釋,他們完全理解譯者的憤怒,也很抱歉在這麼一個複雜的專案中,出現這樣不該發生的錯誤行為,對此深表歉意,也試圖要彌補。現在這段有爭議的翻譯詩句已經從大英博物館「晚清百態」的特展裡下架移除,館方也表示會把展覽期間對譯者造成的損失,都賠償給譯者。

然而,受害譯者 Yilin 指出,大英博物館團隊與她聯繫後,雖然給了她授權書等相關文件,但還是強調跟大英博物館合作展覽,共同為了公眾服務這件有意義、而且具有教育價值的事,過去其他授權人都是用免費或較低的價格授權,這讓她覺得是一種對專業的羞辱。

除此之外,Yilin 表示只要大英博物館願意支付合理的授權金額,就能使用她的翻譯;沒想到大英博物館直接刪除了她的翻譯,也沒有任何具體說明,讓她覺得對方沒有想解決問題的誠意,更沒有承擔和被追究應有的責任,已經跨海向英國智慧財產企業法院(IPEC)提起告訴。

這項法律行為也讓大英博物館不得不放軟身段,積極協調,並且同意恢復譯者 Yilin 的翻譯於展場中,同時支付合理的價錢,雙方於近日才達成和解。

長期受到忽視的一門專業

大英博物館這次的事件,凸顯了長期受到漠視的翻譯專業。許多讀者普遍認為翻譯是理所當然,或是「很輕鬆」的工作,造成翻譯人員在社會上大多不受到應有的重視,他們的專業能力和辛勞程度也往往被低估。因為讀者通常看到的是成果,也就是完成的文章和作品,卻忽略了翻譯過程中許多看不見的努力及專業職能。

屏除掉素質較低、語文程度參差不齊的翻譯人員,事實上,翻譯是一種專業的文學寫作和藝術形式,需要大量的知識和流利的語言能力。

就以翻譯秋瑾的詩詞為例,要將中文詩詞翻譯成英文,不只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還包含了像是:古典詩歌的聲韻學、歷史背景、社會政治等的理解;同時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學寫作程度,才能將原本詩詞的精神、意境,甚至是原作者的性格和所處時代,完整地表現出來。

這些工作都不僅僅只是「丟給翻譯軟體」或「語言之間轉換」那樣單純,必須在情感、成語和典故這些面向之中找到合適的詞彙,尤其是中文和英文的語法很不同,中文不像英文有動詞時態的改變和單複數名詞的差異,都需要從上下文推斷涵意,使得翻譯過程並不如一般人想像得輕鬆簡單。

不是只有原文才有著作權

另一個對翻譯的誤解是,翻譯後的作品不受著作權的保護。著作權的概念重視的是人類的創作。一般來說,取得了他人的同意授權後,翻譯他人的作品,翻譯出來的內容,也就是衍生著作,一樣也會受到獨立的著作權保護,著作權就屬於翻譯的譯者。

這次大英博物館「晚清百態」特展裡使用的秋瑾詩詞,雖然中文詩詞因為秋瑾於 1907 年去世,超過了保護期間,屬於公有領域。但是譯者把她的詩詞翻譯成了英文,這個「英文版本的詩詞」就受到了著作權的保護。

不過,由於一般人大多不熟悉智慧財產權的相關規範,誤會秋瑾詩詞的英文翻譯就跟公有領域的原文一樣,沒有著作權的問題,就連大英博物館的研究團隊也犯了相同的錯誤,凸顯出對翻譯作品著作權及歸屬的觀念薄弱。

除此之外,一般人在談論翻譯作品時,很常提到的是「作者是 A」,而不是「這是譯者 B 對作者 A 的翻譯作品」,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許多國際知名的文學獎項上,包含諾貝爾奬,通常不會提到評審決定獲獎者時所閱讀的譯本是來自哪位翻譯(尤其是原著作是非英語的作品),這些都無形中加深了翻譯沒有那麼重要的刻板印象。

「翻譯」是一門需要被尊重的專業

大英博物館先前撤下有爭議的翻譯內容,而且強調不會再把翻譯放回去展場的做法,事實上不是一個合適的方式。

因為大眾沒辦法再透過英文翻譯的詩詞知道秋瑾的個性、所處時代的情形,也沒辦法知道閱讀翻譯時補上譯者姓名、取得譯者授權,是最基礎的尊重。再加上大英博物館撤下了翻譯之後,好像只要道歉和附上微薄的費用,就沒事了一樣,而這不僅沒有解決問題、沒有尊重譯者專業,反而還像逃避問題,凸顯了一種自大感。

對比於兩位白人學者從英國藝術與人文研究委員會(AHRC)獲得了 719,000 英鎊的資金(約新臺幣 2,880 萬元)來研究和舉辦這檔展覽,卻連基本的標註譯者名字,以及支付合理的翻譯報酬都沒辦法達到,顯得格外諷刺。

被消失的翻譯在出版業及學術領域中,是一個持續存在且必須改正的問題。近幾年來,文學出版界開始更加關注翻譯的專業和角色。例如,享譽世界的國際文學獎之一「布克國際獎」(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就宣布,從 2016 年開始,得獎的作者跟譯者可以平均獲得獎金,顯示翻譯人員的專業逐漸受到重視。

近日譯者 Yilin 和大英博物館的和解,成為了一個為翻譯者著作權、道德規範帶來影響的國際案例,也讓其他西方博物館更加留意日後自家的展覽及研究案是否會遇到類似的情形。儘管要讓一般大眾都尊重翻譯人員的專業工作並不容易,而且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努力;但這次的案件確實讓大英博物館這樣的大型國際性機構,開始檢討並調整相關使用翻譯的政策規範,為重視翻譯作品帶來了一些漣漪與改變。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大英博物館侵權還「羞辱專業」?──翻譯工作,一項未受到應有尊重的職業》,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誰的多重宇宙?──電影字幕「超譯」爭議背後的多重意義

【你不知道的歐洲聯盟】跨界菁英齊聚,全球最龐大的「翻譯機器」在這裡

作者簡介: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於台灣文化資產與博物館界工作多年,後來到了英國深造進修,訪踏世界各地。認識到全球脈動的瞬息萬變,以及先進國家掌握趨勢所擁有的知識力量,希望將國外藝文第一手消息帶入台灣,拋磚引玉並帶動更多的想法與漣漪。 經營「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臉書專頁,提倡知識共享,隨興分享國外博物館和文化相關新聞、社論與展覽等消息趣事,也探討一些時事的藝文議題,歡迎一同分享和討論交流,來個輕鬆的 Bar 式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