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寧可選私校,也不要再選 X 大學生」──某國際 NGO 考慮「拒往」台灣頂大的啟示
作者: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青年學子利用寒暑假赴海外交流或實習,已逐漸成為求學歷程上的「標配」:無論是花錢就可成行的各種學習參訪團,或提供部分甚至全額補助、但需經過層層面試與評選的專案計畫,相關活動與主辦單位近年逾發琳瑯滿目。讓人羨慕當代學生的選擇多元,有更多機會見識廣闊而豐富的世界之餘,背後當然也與政府和各高教體系在課綱制定與入學標準上,越來越重視學子們的「跨國實務」、「國際接軌」經驗有關。
個人認為,相關的趨勢發展是好的,畢竟在高度全球化的時代,及早培養學子們的跨國視野與競爭力,「理論上」除對台灣產官學界的整體發展和創新都有正面幫助外,對青年族群未來的個人職涯發展,也能有所加分。
然而,要用什麼心態來參與「國際交流 / 實習」這件事,不僅在「實際上」會直接影響其結果,如今更是個頗為見仁見智、值得玩味的議題。而這也是本篇文章想和大家討論的主題。
跨國 NGO 在台法人,更偏好「排名後段」的私校生?
這幾年,因緣際會下跟許多台灣與國際上知名的非營利組織(NGO)有交集,也先後投身實際參與了幾個有趣的案子。它們分別在不同的領域長期深耕,從再生能源、地方創生,到國際人道救援與利用科技服務公眾利益等等,都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有機會與這些組織,從創辦者、利害關係人到眾多第一線同事們有共事的機會,是一段非常有趣也有意義的經驗——他們在台灣偏鄉,甚至遠至非洲、中東等某些條件極端不利發展的地方,仍能把正面影響力帶給當地社區與弱勢群體,更著實令人敬佩。當然,也能從互動中了解他們面臨的種種挑戰與其他不太方便曝光的一面,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這裡主要想要討論的,是關於近年來這些落腳台灣,或至台灣招募、培訓或展開實習計畫的國際組織,對台灣學子們的「偏好度變化」。
台灣高教界非常重視排名,從海外(號稱)權威機構所做的「全球大學排名」,國際學術不同領域的論文發表排名,到台灣媒體自己喜歡做的「企業最愛用大學排名」、「最具薪資競爭力校系榜單」等等,均經常被校方(或教育部會)用作對外宣傳。不難看出大學中的主事者們,當然也包括許多莘莘學子和其家長們,都很看重「排名」這件事;而各企業、組織、機構的主事者心中,對於大學生(或新鮮人)的期待,也有各自的排序與偏好。
但筆者近年觀察到一個現象:在不少國際大型 NGO 對來自台灣的大學生偏好度上,與很多我們熟悉的「大學排名」,有著越來越顯著的差異。在一些我實際接觸過的跨國 NGO 中,負責招募和培訓人才的圈子,甚至認為「所謂後段」的私校學生和應屆畢業生,對組織任務的幫助更勝「所謂前段」的頂大名校學子。
國際組織在台灣招募實習生的時候,當真「全都」更偏好私校而非頂尖大學嗎?這當然不是通例,但卻是一個正在發生中、也值得我們反思的業界動態。標題中我加註的引號,乃是出自於某知名跨國 NGO (以下稱 K 組織)專案經理 L 的無奈表述。以下就以這段真實故事為案例,談談台灣目前的「海外 NGO 實習」現狀吧。
跨國 NGO 在台法人的真實案例
本業投入在國際難民與人權議題的 K 組織,在國際上頗富盛名,為經營勸募及與公私部門合作,在台設有社團法人。由於國際公益項目本就需要價值傳承、讓更多年輕世代參與,故 K 組織也在兩年前開始與台灣某頂尖大學合作,定期選派學生,前往第一線的難民營進行暑期實習。
這當然是件好事,至少在鼓勵青年參與國際事務、認識業界實況、建立多元文化與相互學習等方面,「暑期實習」都是極具意義的活動。然而,就我個人淺顯的社會經驗,除了少部分符合專業對口的工作外,但凡「不超過半年」的「學生實習」,很大程度上其實無法對複雜的國際專案產生實質幫助;更多的,反而是機構須安排額外人力,照顧學子們的生活起居與安全,同時很可能好不容易經過前幾週的「磨合期」,慢慢掌握專案進度時,實習期限也到了。也因此,絕大部分的跨國 NGO 寒暑假實專案,更注重讓學生能增廣見聞、培養對國際援助或倡議的價值認同等安排。
「就我這些年的觀察,大概 70% 左右的學生其實就是來『洗一個厲害的經歷』,用於日後申請學校,或是增加履歷的豐富度;約 20% 左右是受同儕影響,或父母老師的安排,來『姑且試試』;剩下不到 10%,才是真的對特定議題有很深入的見解,希望獲得實務經驗——且最後那 10% 之中,大概只有 1-3% 真正能對專案帶來貢獻,未來也繼續為國際援助領域奮鬥。」L 這麼分析,同時他一點都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畢竟就算大多數實習者只想累積履歷或談話資本(談資),因而參與了一個國際援助實習專案,只要最後你能將這些經驗或感動分享出去,某種意義上也是協助散播了國際援助的正向理念,或幫助組織進行了宣傳與曝光。
「但某頂尖大學的學生真的很不 OK!」L 話鋒一轉忍不住抱怨道。連續兩年送學生到當地進行志工服務,機票食宿全由機構與校方共同補助,但不知是不是「部分學生」的自主性太高、配合度不足,到了當地,很多始料未及的狀況一再發生。加上缺乏良好的溝通,造成雙邊都有不愉快,也減損了這份實習機會原本的善意。
L 分享了發生不只一次的案例:由於實習區當地是相對高風險的地方、又是難民區,台灣學生要到當地服務,從面試到行前說明都再三強調要按時回報。但不少「某頂大學生」到了當地卻不遵守,甚至直接離開機構所在地、自行前往其他城市觀光旅遊,更未提前告知行程與日期。
再者,還有學生「自行擬定」了一些教學與扶貧的計畫,但並未考量難民的切身需求,而是一廂情願的以台灣經驗導入當地社區,並在沒有徵詢過當地正式駐點志工的前提下,試圖「自行推動」相關計畫。再加上語言不通(雖然組織在當地有專職翻譯,但仍以主要專案為主,不可能全天候派遣在實習生旁邊)等因素,此舉自然遭致當地難民的疑惑甚至反彈。更讓原本善意的人道援助與多元文化交流,變成雙方都不開心的下場。
「這間大學的實習生們在能力上是沒話說的,除了溝通的態度往往比較『直率』,然後很有『自己主觀的想法』外,多數同學其實沒惹什麼麻煩⋯⋯」L 強調,上述特別引起問題的事件,畢竟只是少數個案,但整體而言,他仍對這些頂大實習生們的「自主意識」,有相當程度的不以為然:「⋯⋯只不過普遍來說,來實習的頂大學子們真的是『太有自主意識』了,好比整座難民營目前只有 1、2 間單元安裝冷氣,但很多時候,學生們會自己拿鑰匙開門、進去幾個小時開自己的會議⋯⋯。」
「並不是說不給他們使用冷氣,畢竟當地氣候炎熱,對缺乏海外志工服務經驗的學子來說肯定不習慣,但你至少要先跟當地志工或主管說一下吧?萬一那段時間有別的事件,需要用到會議室呢?再說,很多長年在當地服務的各國志工都不會這麼做,看在眼裡,多少會覺得這些學生怎麼真正的貢獻還沒多少,就急著先把自己的工作環境弄得更舒服⋯⋯」
事在人為,「學校排名」與「人才與否」無關
「我們在台灣不只與某頂大合作,也與不少私校建立夥伴關係,也會選送學生去當地的難民營實習⋯⋯」說到這裡,L 再次強調,前述案例不能類推所有來自某頂大的學生「都是如此」。但相比之下,根據他和同事們的長期觀察,絕大多數來自台灣私校的實習生,儘管在「某些領域的專業能力」上確實遠遜頂大學生,但在到了現地工作時的「態度」與「適應力」等軟實力上,卻都普遍優於這間台灣頂大的學子。
而這「某些領域的專業能力」差異是什麼呢?答案是「申請書」、「專案計畫」或「結案報告」等書面工作:「某頂大的學生真的都很會寫,洋洋灑灑、旁徵博引,大概是被考試訓練出來的;至於非頂尖大學的學生,寫出來的報告真的就真的⋯⋯蠻慘不忍睹的。」L 笑道,「其實這也沒有誰優誰劣,放對位置都會是人才。」
他隨即正色說,但若從組織經營管理的角度,既然同樣是提供機會給在學實習生,讓他們去見識不同的世界風貌、也能認知國際服務的真實情況,「試問你會選『非常聰明有自己想法、卻不願配合組織和團體規劃』的人,還是『沒那麼會表達,但配合度高、到了當地也更能適應種種不利條件』的人呢?」L 坦言,現在在 K 組織的實務工作上,每「安頓好」一位頂大的學生,消耗的精力大約相當於安頓 10 位來自私校的同學,因此從非常務實的角度出發,他們正在慎重考慮縮減甚或終止與某台灣頂大目前的實習合作,將更多海外志工實習的名額,給予更多他校學生。
聽完這一大段故事,與來自其他不同領域國際組織的成員們或主事者們,十分類似的觀察,筆者認為與其將矛頭對準「某國際組織」、「某頂大」或「某些頂大學生」的行為或個案,其實不如從更宏觀的角度,談談這些事件和現象,能夠帶給我們哪些啟示,會更具有正面意義一些。因此我也刻意隱藏了相關學校和組織名稱,希望不要讓討論失焦。以下是筆者在聽聞、也實際遇過一些類似事件後,提供給各位讀者朋友的幾個反思,希望能給有志從事國際(服務)工作的朋友們一些參考:
學校排名,和你是某個領域的「人才」與否,關聯度必然隨著出社會後越來越低。尤其在 NGO 領域,非常看重的是能否「具體帶來正向改變」的實務執行能力,更不用說一出了台灣、進入國際職場,除了極少數的特例以外,又有誰真的知道哪間大學具體在哪個領域排在第幾名呢?
有很強「自我(權利)意識」絕非壞事,但在高度群體合作的工作中,適時學習不同組織文化、進退得宜,也是「社會化」的重要部分。特別是,當接觸的對象屬於非常特殊的群體(例如難民與弱勢婦女 / 兒童)時,更要切記時時警惕自己,別因不自覺的「光環」或所謂的「優越感」,引發不必要的誤會甚至衝突。
人在海外,尤其極為偏僻與低度開發的地區,從生活,溝通,合作⋯⋯等習慣,都必然與台灣有著巨大差異,因此也請務必認知到「台灣絕不等於全世界」,用更開放、包容的心胸面對不同的環境與制度(儘管它可能為你帶來很大的「文化衝擊」)。
我想上述種種,其實也正是任何跨國實習與交流計畫中,比「專業」本身更為重要的一塊,否則如同前面所說,在短短幾週至數月內的實習,對實務工作的累積其實本就十分有限,又何必花費這麼多時間成本和資源,只為「洗」一個海外經歷呢?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寧可選私校,也不要再選 X 大學生」──某國際 NGO 考慮「拒往」台灣頂大的啟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國際志工做義診,是在自爽自嗨傷害當地人嗎?──通往地獄的路,通常都是善意鋪成的
作者簡介:
Jack I.C. Huang,台北人,倫敦大學主修國際經濟與全球化管理,畢業後回到亞洲。先後任職於聯合國亞太投資貿易處(TID)與 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ICT),協助 fuel management 系統開發和支援維和部隊的運作,必要時得出差前往剛果、南蘇丹、索馬利亞與象牙海岸......。 足跡走遍世界 20 多國,曾旅居紐約、舊金山、首爾、北京、新加坡、歐洲等地。 喜歡接觸新事物,腦子裡總是有左派與右派的思想不停衝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