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打工度假」是為履歷加分或扣分?

作者: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對許多正值人生 Gap Year,或夢想在國外生活的青年來說,「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似乎是個既夢幻又可行的選項。

根據外交部統計,疫情前每年都有 18,000-22,000 名台灣人前往澳洲打工;而主要針對 18-30 歲(部分國家開放至 35 歲)族群的「度假打工(青年交流)簽證」(Working Holiday Visa),目前也有 17 個國家和台灣簽訂協定,開放雙邊交流。

不過,打工度假雖能幫助人們拓展閱歷、接觸異國文化,卻也可能對未來職涯產生「負面」影響?本集邀請現職台灣最大外商獵頭公司、專攻金融業中高階獵才的 Mike Kuo,從人才招募的角度出發,分析以「遊歷」為主要訴求的打工旅遊,可能對職涯紅利期造成哪些作用。

問:何謂「打工度假」(打工遊學、打工旅遊)?這與一般出國旅遊或在當地從事正職,有何不同?

我會把所謂的「打工度假」定義為到國外從事勞力密集型、臨時型的工作。領有的簽證通常也不是當地正職工作的簽證,而是各國會獨立一個打工簽證。

打工度假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兩年,生活型態是「工作」與「玩樂」各半,有些人甚至會在 A 地點工作一陣子、存了一點錢之後,馬上去旅遊花掉;接著再去 B 地點打工存一些錢,然後再去玩樂花掉……如此在各個不同地方,接觸不一樣的環境與生活面向。

另外,每個國家會開出一些職缺,給這些慕名前來的人接手,背後可能是因為他們本地的工作者沒辦法填補這些勞動缺口。以我們自己來說,台灣有哪些行業缺工?比方說最直覺的就是餐飲、物流、建築等行業,我們都會見到滿多外籍人士從事。正是因為資方一定要設法獲取更多勞力管道,因此打工度假的人才更有機會去接手這些職位。

總結來說,打工度假的人不大會以長久在當地為目標,比較像是游擊隊一樣,短暫體驗當地生活。當然,也有部分的人待了幾年之後就不想走了,但要持續留在他國,到時候又會面臨簽證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打工度假的性質仍是以遊歷、玩樂為主。

問:出發打工度假之前,應該先注意哪些事情?

我對「度假打工(青年交流)簽證」仍保持滿正向的觀感,畢竟這是一個雙向互惠的簽證,我們的人可以去這些國家,這些國家的人也可以過來台灣體驗。

台灣目前與 17 國簽訂「度假打工簽證」協定。圖/取自 外交部 青年度假打工官方網站

在出發前,除了基本的保險等事宜要準備好,我覺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議題,是要慎選雇主。畢竟大家是去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國家,尤其要避免「打黑工」──有些雇主便宜行事,即使對方沒有簽證也照樣錄用,但通常這種狀態下出事的機率比較高,而且打黑工本身就是非法的事,所以萬一哪一天真的出問題了,你要投訴也無門。

再來,我覺得滿多人會忽略一點,是與醫療有關。大家在台灣用健保用習慣了,可能會覺得生病也沒什麼大不了,看個醫生就好;但在許多國家,看病是非常貴的,若打工的地方正好比較偏遠,附近根本沒有醫院、醫生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成藥和常備藥物要記得帶足。

問:現職外商獵頭、熟悉人才招募的您,認為「打工度假」在求職時是一個加分經驗嗎?

我的立場是,「打工度假」在職場上不算是加分經驗,因為它的本質偏向度假,而非打工;再者,由於打工度假的工作內容是勞力密集型的基層職位,因此如果你未來有意申請白領階層的工作,並且期待有一定的薪資水準,那麼這個經歷對你來說就沒有用。

並且,如果你花了太多時間在打工度假,不僅不會對職涯加到分,反而還會「扣分」。我觀察到大部分會去打工度假的朋友們,通常是年輕族群,然而一個人職涯的頭 5 年是非常關鍵的養成期,若在這麼重要的養成期裡花了一年、甚至兩三年在國外從事對你幫助不足的工作,那就是把這些黃金時間給浪費掉了。

談到職涯,我們講求的是經驗的「堆疊」和「延續性」,當你在度假時,其他相同年紀的人正在職場上打拚,差距就被拉大了。在畢業後 5 年的「職涯年齡紅利期」,盡量不要花太多時間消磨掉,反而應該腳踏實地去職場上拚搏,過程中不管是犯錯也好、跌跌撞撞也罷,都是支撐著你邁向下一步的養分。

進一步說,在這段年齡紅利期,如果你順利成功了,那麼恭喜你;就算你失敗了,那也沒關係,跌到再爬起來就好,因為你一旦夠年輕,資本就還夠,還可以從頭開始。很現實的是,在求職市場上,一旦過了那段時間,到時候你再犯錯,職場上其他人的容忍度就不會再那麼高了。

從事中高階獵才,我們通常會認為一份專業性的知識型工作,要能掌握基本差不多要花一年,要熟練通常需要兩三年以上,所以光是兩三年的時間,那個差距就會被拉大。但當然,還是要看個人對職涯的想像,如果你想一直在餐廳做外場,或是回台灣後想繼續從事餐飲業、自己開一間餐廳或小店,那麼打工度假或許就是可行的選項(能增進語言程度、與外國顧客的交流能力)。所以打工度假對求職與職涯的影響,仍然不能一概而論。

問:您曾遇過從海外打工度假回來,在求職時遇到困難的個案嗎?

我舉一個案例,過去我曾在新加坡從事獵頭,有一個女生來諮詢。她先是去紐澳待了幾年,然後又跑去英國、日本分別待了好幾年,所以直到她來找我時是 35 歲。她的男友在新加坡,因此她想在星國找個工作,不過她先前在國外都是做餐廳外場,未來不想再做相關工作了,希望能轉換跑道從事文書助理。

但我替她問過幾家客戶,沒有人要收她,因為當時她已經 35 歲,這個時間點要在職場上重新來過有點太晚,由此可見,她把自己的年齡紅利都耗光了,直到想要做出一個決定性的轉換時,已經沒什麼公司願意給她機會。

事實上,從資方、獵頭的角度來看,打工度假算是一個人職涯裡的「空窗期」,尤其如果正在申請的是白領工作,我們會傾向認為那一段打工旅遊的時間並不是在工作,因此招募時通常會問對方:「你離開職場這麼久,若接下這份新工作能不能勝任?」大部分的人通常也回答不太出來,所以能夠拿到機會的比例就相對低。

問:若想增長國際見識、為自己職涯鍍金,還可以怎麼做?

還是要在海外真正的職場上「真槍實彈」去拚搏,但這要有毅力,以及承擔更大壓力的抗壓性。不過在這種環境下淬鍊出來的人,的確滿多優秀的人才。

我也知道,許多想要一直打工度假的人,事實上對自己的職涯是迷惘的,我有時也會聽到他們用一些理由來說服自己出去打工是正確的,例如找不到職涯方向,不如就去外面走走看看;但相對地可能要想一下,職涯找不到方向,難道出去外面幾年就一定能找到嗎?還是在職場上好好工作,會不會找到的機率更高呢?

也有人說台灣薪資太低、沒有希望,不想只領 28K 或 30K 那麼辛苦;但去國外打工,其實很多時候領的也是當地人認為的低薪,這樣就「很有希望」嗎?或有的人會認為,在國外拚個幾年,可以存一桶金回台灣;但是據我理解,其實大部分背包客很難存到大筆的錢,就如同前面所討論的,許多人都是工作一段時間,然後就去旅遊花掉,這樣周而復始之下,要存到錢的機率其實沒那麼高。

還有工作者會跟我說,他們覺得打工度假可以練習英文;但許多企業需要的其實是商務英文,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溝通與商務英文並無法劃上等號。若是以練習外語為目標,或許直接找英文課去上會是更好的方法。總之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講求自我成長、為職涯鍍金的話,還是要在職場上實際打拚,畢竟成功沒有捷徑!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擁有「打工度假」經驗,是為履歷加分或扣分?獵頭:注意你的職涯年齡紅利!》,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澳洲打工度假 3 年半的體悟:別因異國的濾鏡,「雙標」面對你的現實人生

「台灣高壓又過勞,英國工作福利比較好?」來打工旅遊前,你該破除的迷思

作者簡介: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換日線》關鍵字,關你什麼事? 每週六上午 10 點,將為大家解析關鍵國際時事與趨勢,並發揮《換日線》的特色──連線人在現場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在全新改版的節目中,每月也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介紹國內外教育現場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