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自由工作者」其實並不自由

作者:Yi 姐/自由工程師的冒險人生

「老闆好爛、通勤好累、工作好無聊、想遠距上班⋯⋯」

你是否對工作有過這些抱怨和不滿?想要換工作、躺平離職、Gap Year,甚至成為工作時間與地點自由的數位遊牧族;或者,成為創業家,過上只工作、不上班的自由人生?

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這些抱怨我都有過。但當我真正踏入「自由工作」後,我才明白這個字詞的背後並不如人們想得單純和美好。即便如此,我依然選擇這條路,因為它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內心平靜,也讓我逐漸理解「自由」真正的意義。

5 年前,我在一家新創公司的駭客松(Hackathon)作品受到高層的關注,成為公司發展的產品之一,一個月後,由於各種外部因素,這個專案被迫終止,我突然成為公司內沒有專案的流浪工程師。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被隨意操控的小螺絲釘,有好幾次在 4 個小時的通勤途中邊流淚邊想著:我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熬夜加班是為了什麼?作為員工,即便我能透過努力工作積極爭取我想要的,在組織的框架下,最後經常只能被動地接受安排,讓我感到相當無力。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不把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做產品或接案,選擇自己有熱情的工作呢?這份不服氣,讓我遞出了辭呈,我下定決心再也不要接受被安排的命運。

自由工作和創業不容易,傳統社會價值觀下心理備感壓力

2019 年的夏天,我成為自由工作者。仗著自由的工作時間和地點,我先瘋狂地旅遊一波,然而回到家後,開始自由職業的興奮迅速地轉為恐懼。

過去在公司,我有固定收入;現在,我的第一個創業項目尚未盈利,接案也並非想像中簡單順利。我四處找尋新的機會,隨後漸漸接到一些案子,也持續在發展不盈利的創業項目,但是我經常覺得自己很失敗。

「如果你是需要被鼓勵的人,不要創業。」這句常被人引用的馬斯克(Elon Musk)名言,套用在我身上正好。身邊大多數朋友都在科技公司工作,創業圈的友人則是進入加速器募資創業,大家聚在一起不免地會討論工作,此時沒有光鮮亮麗的大廠履歷、也沒有獲選進入知名加速器的自己經常感到格格不入,陷入自卑的情緒。成為成為自由工作者和創業家的這幾年,每當我感到不被理解、希望被社會認可的時候,經常反覆問自己要不要回去繼續當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沒有框架和 KPI,反而更令人迷惘、無所適從

在自由工作與創業的路上,曾經有許多人和我說:「你追求的夢想根本就不存在。」我認為他們說的沒有錯,因為夢想是被創造出來的。對於人類來說,體制下的升官晉級規則聽起來是一種限制,實際上卻是一種保護機制,幫助人們安全地按部就班達成目標。

但當我們要成為設定這些框架和 KPI 的人時,事情便複雜許多。打造一套真正適合自己的框架和 KPI,不僅需要足夠的自信和能力,也遠遠超過我在書本和工作經驗中學到的。只有真正嘗試過後,才知道如何為自己設定清晰的方向。這個自創的框架也並非像在公司裡面一樣,固定的職位有固定的薪水和工作範疇。身為自由工作者,即便達成了自訂框架的目標,也不代表會有預想的成果。只能在每次的失敗中自我反省、記取教訓後不斷調整框架,再度嘗試。

一人當多人用,每件事都是自己的責任,服務客戶不能有脾氣

離開公司不僅意味著沒有固定的框架可以遵循,也是一人當多人用的開始。過去身為員工,仍有其他同事和老闆一同分擔工作;自由工作後,我手機、電腦不離身,深怕有任何緊急的事情必須處理,就連放假也要時常檢查信箱有沒有來信。雖然我有拒絕或答應客戶工作的決定權,但這同時也決定了我的收入。遇到客戶不付錢、難合作等等的問題都需要我獨自面對,不再和過去一樣有老闆或團隊可以依賴。現在的我必須收起過去的傲氣,在與客戶溝通協商的同時守住自己的專業和價碼。此外,相比過去在公司擁有共同目標的同事和團隊,開始自由工作後,我經常需要遊走在不同的客戶之間處理複雜且帶有利益的人際關係。身上肩負的專業與人際壓力讓我一刻都不能鬆懈,畢竟沒有專業的底氣、沒有大公司、名校的背書,我在市場上就是不值得一顧的普通人,我的焦慮感跟過去是上班族的自己比起來,只增無減。

選擇自由工作,讓我找到生命的平靜,擁有人生的選擇權

前面提及各種自由工作的缺點,這些不為外人道的一面的確讓我非常焦慮。這樣的生活,也或許並非許多人想要的「自由」。但是,離開上班族的生活也讓我擁有工作時間、地點與內容的自由,帶給我更多的可能性。選擇自由工作與創業不但餵飽了我自己,也餵飽我對創作的渴望。除此之外,自由工作讓我精進商業、管理和溝通的技能,養成全面負責的心態,擁有更強大的心智得以始終保持對內心熱情的追求。我很少有「不想上班」、星期一憂鬱的情緒,因為我的生活型態是自己選擇的。

現在的我,每次聽到朋友抱怨工作的時候,時常想到當時看似毫無選擇,只能忍受討厭的通勤、老闆、同事與升官不順利的自己。雖然當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能有相對穩定的生活和薪水,但問我想不想回到過去的生活,我的答案都是「不想」。當走到人生的盡頭,還會對有沒有升官、為討厭的同事和老闆、被砍掉的專案覺得可惜嗎?世界很大,不只有企業工作能夠讓我一展長才,也不只有募資創業才能讓我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業,某些事業受阻,轉個彎,還是能往目標前進。正因為選擇自由工作,我的視野變得更開闊。這種充滿各種挑戰、變化多、彈性大、有多努力就賺多少的生活,對我而言很有成就感,也讓我有了無限的可能性。

我認為「自由工作」賦予我的是一種心態。擁有這樣的心態,不論是在企業工作、創業還是成為自由工作者,都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自由」。不受傳統職涯框架的限制,我選擇了屬於自己的冒險人生,且勇於面對其中的起起落落。最終,「自由工作」不僅讓我體會到真正的自由和內心的平靜,更讓我重新認識自己,找到真正的尊嚴與實現自我價值。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一人當多人用、3C 不離身、隨時待命的「自由工作」,我為什麼甘之如飴?》,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若在台灣待不下去,出國也無法解決你的悲觀──唯有看清現實,才能獲得自由

作者簡介:

Yi 姐,台灣人,小時候不愛唸書,只愛電腦,長大後還真的成為了只能跟電腦為伍的軟體工程師,在矽谷新創冒險打滾十多年,為追求自由與創作成為獨立工作者。曾任矽谷新創全端工程師、主管,現為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軟體技術顧問。熱愛在Instagram、臉書和個人部落格上分享科技業職涯、創業、求職和接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