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去澳洲打工度假,真的不用會英文嗎?

作者:木子零

筆者在澳洲打工度假共約 3 年半的時間,近期正式登出,準備紀錄在澳洲所體驗、觀察到的種種。如今回顧起來,總覺得自己經歷的澳洲生活,似乎與許多人所分享的舒服、愜意、自由自在有些差距,但仍想寫下最真實的一切,紀錄自己曾經走過的一千多個日子。

先簡短說明一下自己的背景:一路唸書到一般大學畢業,曾於大學時期體驗過背包旅行,喜歡在旅行中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加上身為在海島生活的島民總是對出國、島外的世界有所幻想,便萌生透過打工度假體驗當地生活的想法。原本在大學畢業後就要去打工度假,意外地在大四快畢業時找到了一份工作,之後走完 3 年的工作合約後,便跟著好朋友一起踏上前往澳洲的旅程。

而在經歷了 3 年左右的「過渡」身份,在澳洲不同地方、實際從事過不同的打工後,如今我的職涯已開啟了另一個新的階段。以下是我在這 3 年半下來的幾個真實體悟,希望能分享給對「打工度假」議題有興趣的你參考:

你的動機,會讓你體驗完全不同的生活

資訊爆炸的時代,千千萬萬人分享著去澳洲打工度假的故事與動機,不過大致上總不外乎以下三種:存錢、跳脫舒適圈、體驗異國生活。

我也不例外。聽清楚自己的聲音後,我的選擇是最後者:從小就在都市生活,也已經去亞洲其他大城市旅行過,於是想要體驗最純樸的生活,因此我澳洲行的第一站,是位於澳洲東南角的島州──塔斯馬尼亞(Tasmania,以下簡稱塔斯)。

而在塔斯的日子,確實是我覺得自己直到目前的人生裡,最舒服愜意的一段時光:第一次體會到沒有車子哪裡都去不了,第一次住在美劇中看到的「洋人西式房子」裏,第一次看到沿途都是美景、偌大的馬路,第一次與初次認識的朋友侃侃而談、把酒言歡,第一次覺得人生好像真的不用一直逼自己前進⋯⋯。

然而,隨著這樣的日子過久了,與聽到更多的故事,我不禁開始反思這樣的生活,為什麼在台灣不願意做的事,到了澳洲反而願意做,是因為金錢的驅使,還是因為新鮮感,而久而久之這樣的事卻習以為常了。

舉例來說,很多以存錢為目的來澳洲打工度假的人們,願意為了賺錢一天工作 11 個小時、每週工作 6 天。但在台灣即使有差不多的薪資條件,他們卻會抱怨這是過勞沒人權。又或者是在台灣時不願做輪班的工作,在澳洲卻做得甘之如飴;願意在澳洲做第一級產業,在台灣時卻從來就沒考慮過。

當然,台澳兩地的薪資差異,絕對也是上述情況的原因之一,例如很多人會說:「哇!在澳洲一週可以賺 4 萬、甚至 8 萬新台幣!」然而說真的,其實台灣的一、二級產業也很缺工,有些企業開出的薪水條件也很好,儘管匯率換算後絕大多數還是比不上澳洲,但我們也別忽略了物價差異和稅金、健保等條件:台灣除了房價真的是致命傷外,健保、吃飯、交通(澳洲每年都要付路權跟過路費),整體的生活成本條件其實絕不比澳洲差。

所以,建議想到澳洲打工度假的朋友們,請務必在多參考各方資訊後,問清楚自己這趟的目的再出發,以免到了澳洲後,才發現實際狀況與想像中有巨大落差,也別人云亦云,想好自己的想法。

「去澳洲不用會英文」是個假議題

另外還有一點想強調的,是如果你希望藉由打工度假「跳脫舒適圈」,那就請千萬好好挑戰自己,而非只是從台灣的舒適圈,換到澳洲的舒適圈裡虛度光陰。

舉例來說,在眾多澳洲背包客的徵人仲介網站裡,很多工作會強調「不用會英文」的條件,反應通常都很熱烈。甚至我有不少在澳洲的台灣朋友,大部分都在澳洲生活的比我久,但每每遇到找工作時,開口問的第一句話還是「需要講英文嗎?」而不是詢問這份工作的內容。

確實,初到澳洲的我也會對自己的聽力跟口說很沒自信,畢竟儘管我們的教育要求我們很會做英文選擇題、以及背很多所謂的高級單字,但是實際運用跟考試總是有落差的。

但既然來到英語系國家、又有一定的基礎,實在沒理由完全不使用當地的語言吧?因此為了增進自己的英文能力,我嘗試跟澳洲房東分享生活點滴、試圖把自己腦袋想講的話用英文準確地傳達出去;也曾經去過整間公司沒有人講中文的地方工作,為了跟他們聊天,每天睡覺前都會先梳理一下句子該怎麼講。而我在澳洲的最後一份工作,很幸運地是一份全薪正職,第一次能享受入職就擁有年假一個月等等福利(你可以在任何想要的時間使用年假,而不會有人情壓力)。但在這個正式的職場,既沒有任何背包客,也沒有人會對英文不是母語的你有任何寬容。

畢竟,到異國從事一份正職工作、開啟職涯,語言當然是你自己需要克服的部分,而不是要別人體諒你,如果連溝通都需要重複多次的話,要如何做好團隊合作的工作?

此外,想像一下若在台灣,有個完全不說中文或台語的人,就算工作上完全可以只用母語或不用溝通,但當他自己去看醫生、去銀行辦事、打電話給客服人員⋯⋯時,恐怕就會出現種種問題。

所以,我認為到澳洲卻「完全不用會英文」是個沒必要多討論的假議題,甚至若抱持這樣的心態,無論到任何國家發展或只是打工度假,都很容易無法適應生存。

「你想過怎樣的生活?」沒有對錯,但需好好認清現實

在來到澳洲以前,我想像中的「打工度假」以及從事這類工作的「背包客」,是一群對生活充滿好奇、熱情,想要盡情探索當地的一切,接著就像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般,遷徙前往下一個地方體驗。而我也非常努力地去實踐自己想像中「背包客的樣子」:在澳洲的這幾年,已經把澳洲的點玩遍了,也待在不同的州長時間生活過。

但其實,也有另外一種比例極高,做法與上述截然不同的「背包客」:同樣持打工度假簽證的他們,大都是長時間(超過兩年以上)待在同一個地方,不出去玩、也不移動去其他地方生活,擔心出去做這些事很花錢,擔心的是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因為他們的目的不是「體驗」,而是希望「建立」起更穩固的當地生活,建立在澳洲的舒適圈。

這之中的選擇,當然沒有對錯優劣之分。打工度假簽證給人們很大的彈性──對想深入瞭解當地的人來說,它比旅遊簽提供了遠比走馬看花需要的更多時間;對想移民或在當地開始新職涯的人來說,打工度假簽證則讓你有合法的權利在當地找工作、租房子,但也需要繳稅、負擔保險、車子保養,使你如同當地居民般為柴米油鹽醬醋茶所煩惱。

好比我在澳洲超市的時候,會觀察到因為產季因素菜價大不同,觀察到在 covid 時期前後暴落又暴起的油價,見證當地、國外報復性旅遊的人潮⋯⋯這些都是非常難得可貴的生活體驗。

而由於工作的因素,我也認識到當地許多正在努力取得公民身份,要負擔一家生計的移民家庭。他們的生活不像背包客可以只注重體驗與享樂,而是要在職場上好好表現、得到升遷好存錢買房,更要隨時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足夠獲得雇主擔保。

這些經驗也開始讓我反思:其實不論在哪個國家生活,都如同在台灣一樣,你需要為了個人、家庭、工作成就而不斷努力,甚至是比在台灣時更努力。持著打工度假簽證時,就好像一個「過渡居民」,不用為了這些生活壓力所煩惱,可以恣意的享受生活;但由於簽證效期有限,許多想要長期培養人才的大公司,也不會願意雇用背包客。換言之,「過渡身份」終究只是過渡而已,如果認真想留在當地發展,還是需要面對現實的種種挑戰。

現實是,一旦放下了「過渡」的背包客身份後,人生中的種種其實到哪裡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為所在的地方而改變。

打工度假,是過程不是終點

我很慶幸自己在澳洲打工度假的這個階段,有如同出發前的目標,好好地玩過整個澳洲,體驗了多次的公路旅行,開過越野車、露營車⋯⋯;也很感謝自己沒有挑簡單、「不用會英文」的工作去做,而是試圖不斷挑戰、提升自己的英文和專業能力,最後才能在離開澳洲後,得到現在這個需要大量使用英文,加上我以前專業能力的海外工作。

我知道有不少離開澳洲的背包客們,都因眷戀著澳洲所謂「沒有壓力的自由生活」,於是紛紛選擇再次申請簽證、重回澳洲打工。但我的衷心建議是,所謂的「自由、沒壓力」,其實未必是因為澳洲的緣故,而是因為你持有「過渡」簽證,擁有著「過渡」的身份,才不用為了生活而煩惱。只是這個過渡的時期畢竟會有極限,還是需要面對現實的生活。

我的一個朋友曾是打工度假的背包客、後來與澳洲當地人成為了伴侶,並擁有兩個小孩。現在他們每天所想的,早不再像背包客一樣「明年要去哪裡旅遊」,而恰恰就像生活在台灣的我們一樣,想著要如何賺錢、存錢、省錢養小孩、找更好的工作、準備買房子⋯⋯。

反過來說,即使在台灣,其實如果你能放下生活慣性或同儕壓力,決心好好給自己一個「空檔年」,又何嘗不能過著像在澳洲時那樣悠閒的生活?甚至還能更方便地使用自己的母語、家人朋友都在身邊,好好探索這塊土地的樂趣,也未必會在澳洲之下。

所以,最後我想說的是:外國的月亮真的沒有比較圓,只是你我經常難免會戴著一層美好的濾鏡去看它,不會凸顯它現實與挑戰的那面。但當蜜月期結束、拔下濾鏡之後,其實全世界都是一樣的──想要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出國、換地方絕非必要的條件,你我的心態和選擇,才是關鍵。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澳洲打工度假 3 年半的體悟:別因異國的濾鏡,「雙標」面對你的現實人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你到底為何「出走」?──來到澳洲打工度假,別再欺騙別人和自己

多益只有 200 多分的我,在紐西蘭打工度假 8 個月──別讓語言限制了你的旅程

作者簡介:

木子零,臺灣人,喜歡旅行、閱讀、音樂、電影,海島子民卻因為打工度假踏出了海島,對海島之外的世界從想像變成了實際生活,熱愛社會、文化,並將自己所觀察用文字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