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台灣人去澳洲工作前,應該思考的事

作者:Jen/榛知

最近換日線的一篇文章〈我的認知失調「澳洲症候群」:在最富裕郊區做外送一年,看盡社會百態〉,引起澳洲台灣人圈子廣泛的討論,也令許多想到澳洲工作的朋友們好奇:來澳洲工作到底好不好?在雪梨打拚是什麼樣的體驗?

畢竟該文作者也說明了他的故事只是其中一種視角,那麼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同樣在雪梨工作的另一個視角──我在澳洲 12 年,從漢堡王前台一直到如今的科技業產品經理,12 種工作轉換的完整過程。

效仿當地高中生,速食店打工初體驗

我來澳洲的時間比較早,是高二的時候過來留學的,一開始住在雪梨南區好事圍(Hurstville)的親戚家裡。為了訓練我早日經濟獨立自主,親戚教導我要像本地學生一樣放學去打工,因此抵澳約半年後,當時 16 歲的我就開始在家附近的店家一間間投遞履歷,最後由澳洲版漢堡王(在澳洲名為 Hungry Jack's,因美國漢堡王進軍澳洲市場時,Burger King 的商標已被註冊)接受了我,由此開始了人生第一個工作。

在漢堡王的第一天報到,就因為英文聽不懂鬧出了笑話,之後又因為不熟悉點餐機的鍵位(沒有觸控螢幕),導致常常需要同事協助。為了不拖同事的後腿,我把整個點餐鍵盤拍下來回家背,終於在幾週後可以快速幫顧客點餐。除了點餐,還要面對奧客辱罵扔飲料、算錯錢被扣薪水等挑戰,但哭過又站起來之後,這些都成為了我未來抗壓性變強的技能點。

大學時期:從補教、研究到社團工作的多元經歷

通過這次的經歷,我鍛煉起了跨部門溝通還有上台演講的能力,也開始喜歡上與人交流的工作。圖/Jen 提供
通過這次的經歷,我鍛煉起了跨部門溝通還有上台演講的能力,也開始喜歡上與人交流的工作。圖/Jen 提供

上了大學,搬出親戚家,雖然學費有家人幫忙,但租房和日常開銷需要完全自己負擔,因此得繼續我的打工生涯。離開漢堡王後,我改在補習班前台工作,同時教小學和中學數學,這些經歷讓我開始對教育產生熱忱,也成為了後來在科技業,轉職為新人培訓計畫負責人的原因之一。

大一升大二的暑假,讀資工的我,通過學校網站搜尋到了醫學院的暑期研究獎學金,因為其中一個專案是用科技幫助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手矯正姿勢,剛好我會拉小提琴,就努力去申請,並且最終通過面試。

暑假 3 個月沒有出去玩,每天進實驗室上班,這樣的過程雖難卻有趣。這份工作跨了 3 個領域──不僅前期要研讀大量醫學知識,了解姿勢長期對肌肉跟身體的影響,還要跟小提琴教授學習正確的拉琴姿勢並自己練習,最重要的是要研究不同的運動追蹤(motion tracking)技術。最終我成功替專案設計了一個程式──實時監測小提琴手練習的姿勢,通過電腦螢幕顯示每個肢體部位的顏色,以紅色或綠色反饋姿勢正確與否。雖然只是初期的成果,但這讓我得以代表學校到西澳的大洋洲學士研究論壇,口頭報告自己做出來的方案。

來自全大洋洲 100 多位學生報告的論壇,沒想到自己竟意外的拿到了全場僅 10 個的最佳口頭報告獎。圖為頒獎典禮。圖/Jen 提供
來自全大洋洲 100 多位學生報告的論壇,沒想到自己竟意外的拿到了全場僅 10 個的最佳口頭報告獎。圖為頒獎典禮。圖/Jen 提供

到了第二年暑假,我嘗試新挑戰,申請學生會「新生歡迎週」的工作。沒想到這個工作非常競爭,本來以為是一對一面試,結果是幾十個申請者要圍坐成一個半圓,每個問題都要舉手回答。一開始看到很多人經驗都比自己豐富還有點冒牌者症候群,但後來豁出去,索性每一題都舉手,被點到就盡量回答,沒想到最後通過了面試,進到學生會工作。

這次的經驗讓我對於澳洲職場「主動爭取機會」的觀念有了深刻的體驗,也讓我在後來的職場上,鍛鍊出有好機會就先舉手認領的習慣。

看似無關的經驗,意外串連科技職涯

大學畢業後,為湊移民分讀了職業年(Professional Year Program,簡稱 PY,是替想留在澳洲就業的國際學生提供的職業培訓課程)跟翻譯證照,同時為了負擔生活開銷繼續工作。這次是在一家新開的律師事務所做網站跟行銷工作,第一次接觸設計類的工作,從網站、logo、名片、手冊設計到聯絡印刷廠都包了。雖然從零基礎開始學很辛苦,但也激發了對設計的興趣,還學會用 Adobe 的設計工具。

沒想到,半年後在 PY 實習做網站開發工程師時,這些能力被僱主看重,不僅被指派接手該公司網站設計跟文件模板設計,也獲發全職 offer。不過,因為當時申請上了美商的技術顧問儲備幹部,最後選擇了後者,開始在澳洲科技業的職場生活。

美商最終階段面試時,公司送的周邊禮包。圖/Jen 提供
美商最終階段面試時,公司送的周邊禮包。圖/Jen 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試這個儲備幹部的職位時,先前在補習班工作的客戶服務經驗,還有暑期研究的技術專案,都成為面試官特別提出來詢問的細節;除了讓我意識到自己開始「有些料」了,也發現過往以為只是短暫體驗的經歷,竟有派上用場的時候。

不過進職場之後,因為技術底子不夠,加上不喜歡這類型的工作,跟同期進來的同事比起來完全吊車尾。後來慢慢內部轉職到專案管理,並累積了一些經驗跟證照後,才獲得了新的儲備幹部企劃管理師的職位。

又過了幾年,因為在該職位沒有太多上升空間了,希望職涯再進一步,因此又一次籌備轉職。這次計畫較為周全,先通過實作非營利組織的線上會員產品積累產品管理經驗,再申請相關工作。加上之前的專案管理、UI 設計、程式開發等等的經驗疊加,去年順利轉職成為全職產品經理。

來澳洲工作之前,應該思考的事

總結在澳洲到目前十多年的經歷,做過 12 種橫跨不同產業的工作,每一份經歷都成為了下一次的養分,讓我更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並在雪梨這個富有多元機會的城市闖出一片小天地。

現在的我創辦了非營利組織「澳洲職場人」,把過往的經歷分享給來澳洲打拚的人,希望幫助願意留下來的朋友在澳洲職場發光發熱。圖/Jen 提供
現在的我創辦了非營利組織「澳洲職場人」,把過往的經歷分享給來澳洲打拚的人,希望幫助願意留下來的朋友在澳洲職場發光發熱。圖/Jen 提供

之前曾在粉專分享過,澳洲有很多優點,也有很多缺點。同樣,在台灣或是任何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來澳洲工作好不好,甚至是要不要移民澳洲,要考慮的都不應該只是「我不喜歡台灣」,或者「大家都說澳洲的錢很好賺」這麼簡單的因素,還有這個國家的文化適不適合自己、能否在此發揮所長等。

最重要的是想清楚:你的理想人生是什麼樣貌?去哪個地方、獲得什麼樣的經歷,能幫助你達到理想目標?再由此探索、體驗,衡量必須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

現在的我相信,當一個人足夠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就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澳洲或任何一個海外國家,都不應該是這個問題的萬靈丹。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從速食店前台到科技產品經理,我在澳洲做過的 12 種工作與「覺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澳洲打工度假,「黑工」與「白工」差在哪?

同是 2300 萬人口的臺灣與澳洲,為何有著「鬼島」與「天堂」的落差?

作者簡介:

Jen,前美商亞太區儲備幹部計畫負責人,現 FinTech 產品經理。作為高中來到澳洲求學的第一代移民,經歷過臺澳兩國的教育,有許多感觸,也在澳洲 6 年職涯中多次轉職,因此熱衷於分享澳洲文化、留學、移民、職場相關知識給剛來澳洲的華人,並創辦澳洲職場人社群,且創辦僅兩年即成為最大的臺灣人在澳洲職場社群,目前在臉書有 2 萬多成員,實體活動也遍布澳洲各大城市。Jen 的長期目標,是透過社群凝聚在澳臺灣人力量,幫助更多新到來的移民在澳洲順利發展職涯,實現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