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在美國,沒能力的人才選擇升學?

作者:黃心屏/心理師的外國生活日記

近期除了我接觸的一些職涯諮商個案外,連我身邊的朋友,對於「工作」和「職涯」兩個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觀點和定義。許多我認識的美國人認為:工作無法完全代表他們的身份,而他們則把工作視為用以賺錢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生活的主要部分,他們不覺得事業和獲得的外在成就,可以被用來定義自己。

對我許多的美國朋友和晤談的個案而言,家庭、朋友、社交圈以及興趣嗜好等,和工作一樣重要。儘管我的某些學生個案在學業上表現和出色,但他們並不追求進入常春藤名校,或以後一定要進大公司,他們更希望先知道自己的興趣,以及明確了解自己的需求。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朋友與學生個案的父母,多半都非常支持他們的想法,因此對他們來說,個人成就和社會期望是低於做自己、了解自己的重要性的。

當然,我無法以這些個案來概括整個美國人的情況,因美國幅員廣大,跨州感覺像是跨了個國家一般,甚至小至每個城市、每個社區都擁有獨特的文化和風情。然而,就我所在的城市而言,我發現許多人並不像我想像的那樣看重學歷和工作。

像是在一般聚會閒聊的時候,很少有人問我學歷或工作的情況。大多數朋友其實更關心我的興趣和嗜好,因為他們希望能從有相同的興趣嗜好與否,來判斷是否有機會與我成為真正的好朋友。

沒能力的人才需要念這麼多書?

美國大學學費昂貴,讀幾年的學費加起來甚至可以買下一棟房子,而我很幸運地能享受州內(In-State Tuition)學生的優惠學費,相對來說便宜了一些。不過即使如此,每個學期我也要支付至少 7,000 到 8,000 美元(約 22 萬至 25 萬元新臺幣)的費用。

若是對該州以外(Out-of-State Tuition)的學生來說,學費更是貴得嚇人,每學期至少要 1.5 萬至 2 萬美元(約 47 萬至 62 萬元新臺幣)起跳。如果是一些有名氣的私立學校,那麼在學費的部分,除了家裡的經濟狀況不錯的學生外,其他人可能就需要申請高額的學生貸款,還沒出社會就先背了一屁股債。

因此,如此龐大的學費壓力下,很多美國人在畢業後不得不多負擔一些工作,或是採斜槓的方式來賺錢還學貸。更雪上加霜的是,如美國紐約、舊金山灣區、洛杉磯等地的租屋金額極高,不少人的薪水繳完房租和日常開銷後便所剩無幾,遑論存錢。像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因為攻讀博士學位背負了高額學生貸款,即便距離當時畢業已經快 10 年了,卻仍無法完全還清當時的費用。

因為學費過於昂貴等因素,讓許多人認為如果沒有必要,其實根本不需要去就讀大學,所以也不會覺得只有努力念書才能有好的職涯發展。相反地,在我的朋友圈和工作場合中,我也聽到過一些人說,只有沒能力的人才需要這麼多學位,不少人崇拜那些無需特別讀書,就能打拼或創業賺錢的人。

還記得身邊不少擁有高學歷的朋友告訴我:「我就是不知道要幹嘛才唸這麼多書,因為無能才進大公司工作。如果我有能力,我早就該創業成功、擁有被動收入、過上輕鬆自在的人生,而不是在大公司裡朝九晚五,活成奴隸。」或許尋求高學歷這件事,對某些人來說確實是因為不確定自己能做什麼,但又不想先踏入社會的選擇。

就算熱愛工作,也要準時下班

在我之前任職的美國公司,如果被老闆看到很晚還留在公司,就會覺得很擔心,因為「準時下班的文化」在公司裡是人人必須遵守的,甚至當時每個月都還有一天的心理健康日。

當然,並非所有美國公司會都遵守這樣的文化,像是我那些在華爾街和矽谷公司工作的朋友,加班就是他們生活的日常,我其中一個朋友認為,華爾街是一個非常不人性的地方,因為銀行產業不斷地鼓勵加班,也不斷地宣傳「如果你熱愛你的工作,那你就應該要加班」的文化。

因此我的朋友說他每天其實都是加班狀態,如果累了的話就喝喝咖啡,導致他在公司後期的職涯都是在疾病中度過,每天胃總是感到不舒服;另一個在矽谷上班的朋友,也同樣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變成每天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的輪迴。

表現一直很優秀的他們從小就承受了各種壓力,從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念完大學後又再念研究所,只是為了希望能夠讓父母感到驕傲,以及達到大人常說的「只要用功努力,未來就會前途無量」的理想世界。

只是,等到朋友們成年後才發現,所謂前途無量的未來,也只不過是在大企業中日復一日地從事無意義的勞動,不僅身體到處都是病痛,所賺來的錢也都拿去還學貸和房租。也因為經歷過這些高壓和剝削的痛苦,讓他們變得愈來愈不相信人生的價值與追求,是可以靠奠基個人事業上成就達成的。

熱愛工作人生就會成功圓滿?

2005 年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直言:「我的成功是因為做自己熱愛的工作,做你熱愛的工作,人生就能獲得滿足,你就會成功。」後來我問過不少美國朋友對這段演講致詞的看法,結果竟出乎我意料。

有 3 分之 2 的美國朋友對賈伯斯說「必須熱愛工作」的觀念,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說法根本就是資本主義下的一場騙局,而賈伯斯的成功不完全是因為熱愛和努力,那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

不過,他的演講可能會讓許多人誤解,只要跟他一樣努力,就能跟他一樣成功。這也連帶導致許多企業與公司便以員工要有熱忱、熱血之名,行勞工剝削之實。

因為熱愛,讓員工不斷地消耗自己投入在高工時的工作,而每天上班超過十幾個小時所賺的薪水,還是得花將近 10 年的時間,才能將先前的大學學貸還完。接下來,員工又要花上 20 到 30 年,才能還完購買房子須繳付的高額房貸,導致不少人認為這樣的人生很可悲,因為自己的下半輩子都有可能會在工作和還貸款中度過。

況且,這股「熱愛」也會隨著不同的情境和狀態有所改變,比如某些朋友分享了他們當心理師的經驗時,就指出有雇主為了追求利潤,而不斷要求心理師要接新的個案。這也導致在某些機構中,每一名心理師一週需要處理的個案數量,高達 40 至 50 名。

過量的工作負擔,也使得部分心理師對個案的問題漸漸冷漠,或者試圖鼓勵個案直接使用藥物解決問題,這樣心理師就可以減輕負擔。面對工作量太大對晤談個案的影響,這些心理師朋友們則表示,在每天過勞的情況下,無論他們一開始多麼有熱情想要幫助個案,最終仍會被龐大的工作量及緊湊的工作時間給淹沒,變成最後只是想要快點做完了事。

這些朋友們還分享,從小到大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總是鼓勵他們尋找熱愛的事物,將熱愛的事物變成工作。然而,他們卻發現一旦將熱愛的事物變成了工作,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熱愛的事物逐漸失去了趣味。

在工作場合中,我們不可能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為工作也涉及到了權力與金錢的關係。因此,我的朋友認為,熱愛的事物可以成為一種嗜好,在業餘時間從事,不受辦公室的權力結構和金錢關係所困擾,這樣熱愛的事物才會變得有意義。因此,大家其實也不必用工作上的成就和職位去定義自己。

我的朋友們後來才意識到「工作只是工作,說穿了就是個賺錢的工具。」的道理,隨之而來的事業成功、錢賺的多或少與否,也是因人而異,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至於想要真正擁有快樂的生活,則是要能與周邊的人創造良好的關係,以及培養日常的興趣和嗜好。

同時,也要將熱愛的活動與工作分開,在業餘時間從事,避免將其變成壓力和負擔。聽完朋友的看法,也不禁讓我深思,自己總是把工作看得太重,加上完美主義和強烈的得失心,常讓我感到十分焦慮,也容易忘記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而這些來自朋友的觀點,就像是一記醒鐘,提醒我該從生活與工作中找尋平衡,不讓工作干擾日常生活,並保持自己的興趣和嗜好,相信這會是維持個人心理健康和幸福的重要一環。

最後,我認為每個人對於職業的不同選擇和追求。無論是追求高學歷和高薪酬的大公司工作,還是選擇創業追求自主和自由又或者是把生活重心放在家庭我覺得都沒有對錯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快樂和滿足感。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愛工作也要準時下班:為何愈來愈多美國人不再用「工作成就」定義自己?》,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沒有「天職」怎麼辦?工作十年、換了 N 個產業的我,學到的一件事

工作怎樣才能自由又美好?過來人告訴你,五大重點決定你身處「天堂」或「地獄」

作者簡介:

黃心屏,台南人,美國 Waybridge 實習心理師,美國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臨床心理諮商碩士,並同時進修藝術治療學程。曾經擔任鴻海富智康印度女工諮商/關愛室計畫負責人,也曾在非洲和東南亞多個國家擔任國際志工。喜歡瑜珈、靜心、繪畫和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