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化學閹割可以嗎?義大利如何面對性犯罪?

今年為世界丹寧日 25 週年。 Photo Credit:取自 Denim Day 官方網站
今年為世界丹寧日 25 週年。 Photo Credit:取自 Denim Day 官方網站

作者:凱倫

從 2023 年的臺灣 #MeToo 運動到前陣子知名藝人持有未成年人不雅影片,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性行為等性犯罪議題再度受到社會討論。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性侵害通報案件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統計,可以看見台灣性犯罪的數字逐年攀升:

資料來源:台灣《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圖/凱倫 整理、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資料來源:台灣《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圖/凱倫 整理、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性犯罪指的是違反他人自由意願的犯罪行為,強姦、性侵犯、性虐待、援助交際、強迫性行為、性騷擾、猥褻及拐賣人口都包括在內。相關罪行不只發生在台灣,而是各國皆有。

根據《UN》統計,歐盟十分之一的女性從 15 歲起就經歷過網路騷擾;《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統計,超過五分之四的女性性侵害倖存者通報在 25 歲之前第一次被性侵,且幾乎一半都是發生在未成年 18 歲前;另外超過一半的女性和近三分之一的男性一生中都經歷過包含身體接觸的性暴力;UN《2022 年全球人口販運》報告更指出,因 COVID-19 的影響,未來 10 年內將有多達 1,000 萬名女孩面臨童婚(即 18 歲以前結婚)風險。

性犯罪者的犯罪緣由不僅限於生理需求,外在因素更可能加大犯罪者想犯罪的心,像是隨著科技進步而越發常見的網路騷擾,相信不少人都曾在社群媒體上收過性騷擾的訊息;全球暖化及落後的環境造成人們流離失所、食物資源稀缺、難民數增長等,2005 年因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流離失所、住進拖車的婦女被強暴率,是美國密西西比州婦女當年被強暴率基準線的 53.6 倍。

義大利未成年人性犯罪,情節令人髮指

義大利近期也發生了幾起令人髮指的性犯罪案件,今(2024)年 1 月 30 日,一名 13 歲的義大利女孩和男友在西西里島卡塔尼亞,被 7 名 15-19 歲的埃及籍移民男性盯上,隨後將兩人帶至廁所。男友眼睜睜地看著 7 名男子對著未成年女友實施性侵,其中 3 名犯罪者均未滿 18 歲

去(2023)年 8 月在義大利巴勒摩(Palermo),7 名 18-22 歲的男性在酒吧將一名少女灌醉後,帶至郊區輪姦並拍攝成影片,事後更將女子丟在路邊;開庭時,犯案者竟說出「犯案時不覺得是暴力行為」、「去監獄待一晚覺得變更 Man」等備受撻伐的言論。幾週後在拿坡里地區,另有 9 名男子輪姦一對 10 歲和 12 歲的堂兄妹,犯案當下更在社群媒體上直播,行為令人不寒而慄!在卡瓦諾(Caivano)也有類似的 11 歲兒童性侵案件。

層出不窮的性犯罪接連發生,加上性犯罪者絲毫沒有事後反省的跡象,讓義大利副總理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直言:將準備重新啟動「化學閹割法案」,也讓充滿爭論性的「化學閹割」再度浮上檯面。據統計,義大利有將近八成的民眾相當支持。

國際評價兩極的「化學閹割法」

化學閹割(Chemical Castration)又稱化學去勢,指的是以藥物(醋酸甲羥孕酮、醋酸環丙孕酮、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促效劑)降低男性的主要性激素「睪固酮(Testosterone)」的產生,以達到和物理閹割一樣的成效。在過去,這類藥物多用於使用在攝護腺癌等病患身上,後來則是用在化學去勢上。

2023 年,義大利曾有一名 64 歲的性犯罪犯主動要求實施化學閹割法,他表示:「我無法控制自己在公共場所做出猥褻行為,因此而要求化學閹割。」但他的辯護律師 Maurizio Pettiti 表示:「除非是癌症原因,否則在義大利是不可能採取這種形式的抑制。」

據安莎通訊社(ANSA)的報導,目前義大利化學閹割法案已進展到由聯盟黨(LEGA)副總裁比佐托(Mara Bizzotto)第一個簽署完成並提交至參議院,該法案提到「若經精神評估後,犯罪者沒有理解力和意志力,法官將下令強制化學閹割。」

化學閹割法在國際上的評價兩極,目前施行化學閹割法的國家包括美國、阿根廷、澳洲、加拿大、德國、捷克、波蘭、韓國、哈薩克、泰國等等。其中美國最早開始實施該法,德國則訂定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可被判處化學閹割。哈薩克則最為嚴厲,2016 年通過《化學閹割法案》,對所有兒童性侵犯罪者注射「醋酸環丙孕酮(Cyproterone)」,過程令罪犯極為痛苦,多次注射後犯人將不再有生理反應;近期哈薩克更修法提案出「手術閹割」,嚴懲所有兒童犯罪性侵者,目前已送至議會二讀。

和上述這些國家一樣,義大利聯盟黨重啟化學閹割法的言論並非人人支持,而是遭到部分政黨如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和民主黨(Partito Democratico)的反對。義大利許多政府官員認為此舉「不合乎倫理」,義大利外交部長塔亞尼(Antonio Tajani)表態:「化學閹割不是唯一的辦法。」眾議員齊沙(Rita Dalla Chiesa)更表示:「國家不能以最絕對的方式干涉個人身體。」

世界丹寧日(Denim Day)的由來

性犯罪議題在義大利如此備受矚目,或許不是沒有原因的。回顧過往,如今已廣為人知的「世界丹寧日」就是源於一起發生在義大利的案件。

1992 年,一名 18 歲的義大利女孩在參加汽車駕訓班的第一天,被 45 歲的已婚教練載往郊區的道路後從汽車上拉出來,並脫掉女孩身上的牛仔褲,性侵了她。事後女孩報警,45 歲的教練被判處強姦罪並入獄服刑,但多年後,教練提出上訴,義大利法院推翻了當初的判決,稱「受害者穿著非常緊身的牛仔褲,她一定要主動幫忙把褲子脫下來,幫忙脫掉牛仔褲,這就不是強姦,而是雙方同意的性行為。」

此言論掀起了義大利群眾的不滿,義大利議會中的女性對該判決感到憤怒,穿起牛仔褲在最高法院的台階上發起抗議,義大利群眾們也紛紛穿上牛仔褲走上街頭,舉著「牛仔褲:不在場證明(Jeans Alibi)」的標語。遠在美國洛杉磯的非營利組織「和平勝於暴力(Peace Over Violence)」率先響應此次事件,並發起「世界丹寧日」的運動,將每年 4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訂為世界丹寧日(Denim Day),至今美國已有 20 個州認可丹寧日。

2018 年,比利時有一場名為「你們穿了什麼呢?」(What Were You Wearing)的展覽,展示出性犯罪受害者在受害當時的穿著,走進展間你會發現,皆為再日常不過的衣服,像是運動服、牛仔褲、T-shirt 甚至是及膝的長裙。

然而每當性犯罪發生之後,總會出現諸如「一定是他穿太露太少」、「一定是他太招搖、行為不檢點」檢討被害者的聲音,卻鮮少有人檢討加害者:「為什麼要帶著有色的眼光看世界?」性犯罪發生當下開心的是犯罪者,事後可能只要關個幾年、繳納罰金就結束,但帶給受害者卻是抹不去的陰影。

化學去勢的處罰或許過於偏激,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能斬草除根、遏止性犯罪做法嗎?這題值得我們共同反思。

台灣,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榜上有名,但近年來未成年性犯罪的案例卻不斷地攀升,犯罪者甚至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名人。或許台灣也能借鏡外國經驗,對相關犯罪更加重視。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從「世界丹寧日」到「化學閹割法」,義大利如何面對性犯罪?》,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南韓網路性犯罪「N號房事件」:殘暴性虐未成年,「共犯」至少 26 萬人

【一個女人的自述】「我在婚禮當天被輪姦」──一個歷劫生還、爬出黑暗的故事

作者簡介:

凱倫,文字工作者。曾至美國遊學、韓國打工換宿、新加坡實習。現在位於米蘭攻讀奢侈品品牌管理碩士。 寫過 Popdaily 波波黛莉、COMMEET 擁樂數據、關鍵評論網、OHSOWOW。就算再忙,還是要旅遊,還是相信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