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如果台灣辦世足賽,會有哪些好處?

作者:林志都/今天來點跨文化

「這個國家渴求偉大。」──電影《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世界盃開打了,在台灣的媒體上固然是鋪天蓋地的球賽預測、球隊帥哥與他們的美女妻子或女友的照片、比賽帶來的經濟效益與各式各樣的花絮等相關報導。筆者出差到印度,即使在這個幅員廣大的國家中,對足球的興趣似乎只局限在東部與南部幾個特定的邦與部分城市,但當地報紙也特別劃出好幾個版面做特別報導──一場大型國際賽事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可謂無遠弗屆。

大家都知道,大型國際運動賽事可以用來宣揚統治者的「神威」,像是 1936 年的柏林奧運會,或是振奮民心、展現自己國家躋身強國之列,像是 1964 年的東京奧運會與 1988 的漢城奧運會;但我們也不要忘記,這樣讓國族主義高漲的運動賽事,也可以用來團結一個分裂的國家,像是 1995 年的南非橄欖球世界盃,與之後的 2010 年南非足球世界盃。

前者甚至還被拍成電影《打不倒的勇者》,這部好電影唯一可惜之處,是電影裡的臺灣用的是簡體字。

舉辦大型國際賽事,除了上述提到的優點以外,還可以促進舉辦國官方與人民的國際化程度,這可以由下面幾個方面來看:

一、大量的外國人湧入,是促進雙方認識的第一步

以舉辦世界盃足球賽的俄國為例,也許在莫斯科或聖彼得堡這樣的大城市,市民對街頭的外國人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但是對其他較小城市居民來說,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曾見過「活生生」來自秘魯、埃及、冰島、沙烏地阿拉伯或是突尼西亞的人,出現在他們的城市街頭。

那種感覺,也許就像小說《百年孤寂》中,主角 Aureliano Buendía 有生以來第一次在哥倫比亞酷熱叢林的馬戲團中見到冰塊時的感覺;或是電影《開羅紫玫瑰》裡,女主角見到她天天去電影院看的黑白片的男主角,從影片中向她說話,並且從影片中走了出來那樣的魔幻。

又或者,像是那個在印度某個二線城市的旅館外面,想找我拍自拍的路人的感覺:在他眼中,一個只在影劇中看過的東亞臉孔居然會出現在他面前,會說話會呼吸,真是值得一拍!

而進一步的與外國人交流認識,除了可以增進彼此的認識、避免歧視外,也會啟發人們對異文化與異國語言的興趣,正如外國人也會對當地的文化與社會生活現況更加有興趣一樣──這樣的好奇心,正是讓許多人邁開腳步,踏向國際的第一步。

二、大量的外國資訊湧入,國際報導增加

在 1990 年的世足賽上,沒沒無聞的喀麥隆擊敗前屆冠軍阿根廷,之後更成為首支晉級八強的非洲球隊。原本對喀麥隆不屑一顧的阿國媒體,隔天紛紛大幅報導這個非洲的無名小國,一時間,大家都對這個國家有了基本的認識。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先後在歐洲盃(2016)擊敗英國、又在之前世界盃逼和阿根廷的冰島隊上。

比賽的主辦國對這些參賽國家的在地報導,勢必會隨著賽況大增。身為島國的台灣,在地理上與世隔絕,與位處南美、遠離世界政經中心的阿根廷有些相似,常會在心理上將自我與世界隔離,或是以為世界新聞就是某些大國的新聞。若能多舉辦國際賽事,勢必也將增加更多國際報導,我們的國民也可對世界各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三、政府與人民對國際資訊的接收與妥協

大型國際賽事的舉行往往伴隨著許多條件,而為了能夠符合這些條件,舉辦國政府與社會都要做出一些犧牲妥協,改變自己原先的傳統或運作方式:2002 年世足盃,聯合主辦國的韓國政府要求許多狗肉店歇業,以避免招致外來觀光客不滿,就是一例。

而不單單只有政府如此,一般大眾也會接受許多外來的文化:之前世足盃日本第一戰贏過世界排名第 16 名的哥倫比亞,許多年輕人就效法國際足球賽贏球時,勝利國球迷上街慶祝的傳統,群湧到澀谷街頭慶祝至深夜;第二戰踢和塞內加爾時,又有更多的球迷上街慶祝。

即使第三戰對波蘭輸了,但因晉級 16 強,仍然有許多徹夜看球的日本球迷上街去慶祝,直到天色大亮──這種慶祝行為,在日本可說是極為少見,但是對自己國家球隊的狂熱,以及由全球資訊的流通,終究讓保守的日本人也擁抱了這種世界常見的慶祝方式。

四、增加舉辦國的國際能見度

在舉辦國際賽事期間,各國媒體免不了都要對舉辦國做些介紹與報導,使得該國的國際曝光率大增。

如同前面提到的,開始認識,是了解的第一步。

追求屬於我們的偉大時刻

那麼,台灣是否也可以試著爭取主辦世界盃?

你也許會說,之前台北舉辦的世界大學運動會,除了讓一堆外國運動員來到台灣晃晃,好像也並未讓台北變得更加國際化。

但是這些運動員來到台灣後,在他們的社群網路上發的照片與貼文,就是一種讓台北與台灣增加國際曝光度的作為。而透過與這些運動員的接觸,也讓許多接待人員發現,世界上不是只有說英文或日文的國家,語言之外,信仰與宗教更有許多種。

隨著 2026 年世界足協決定納入更多國家,讓總共 48 隊的各國代表隊一起參與競爭,同時做大足球市場,舉辦世界盃的財務壓力勢必更大,也因此在 6 月初,足協也選擇了讓加拿大、美國與墨西哥三國聯合舉辦 2026 年世界盃。這也是台灣可以考慮與友好國家協商,爭取聯合主辦相關賽事的好機會。

當然,這樣的想法一定會被酸民們嘲笑:「台灣連個大巨蛋都會被官商勾結建成大賣場,世界足協要求每個國家都要有一定數量的合格球場,台灣哪裡做得到?更不用說每個體育協會都黑幕重重,而且台灣一定會被某惡意大國排擠⋯⋯」

誠然,台灣想要舉辦足球世界盃,甚或是其他大型國際賽事,即使與其他友善國家共同舉辦,恐怕還是跟打進足球世界盃一樣困難。但是正如本文前的引語,不僅僅是 1995 年的南非,我們的國家也渴望能夠有個偉大時刻,能夠增進我們大眾國際化的認知,也讓我們自己能對我們國家感到自豪。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大家一起奮鬥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台灣有可能辦世足嗎?──天馬行空又怎樣?每一個國家,都需要一個被世界看見的「偉大時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舉辦世足賽,可能性「趨近於零」──辦一場全球最受關注的體育賽事,「條件與代價」是什麼?

「世界盃奴隸」,可能賠上至少 4,000 條生命的煉獄──世界富國的隱形推手,外籍移工處境誰在意?

作者簡介:

林志都,從拉丁美洲到南亞再到非洲,從業務到譯者、老師與貿易,從科普文學、動漫到電影,從 20 世紀到 21 世紀,今天,且讓實際年齡大概是心理年齡兩倍以上的大叔我,與你分享跨越了這麼多種不同文化、職場與世代的體驗。 臉書專頁:「今天來點跨文化」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