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文組與理工科,不該是二選一

作者:Dr.Phoebe/小牙醫的觀察站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在 2022 年動土,斥資 5 億美金興建占地 10,320 坪的「資料數據科學新大樓」,該建築也被稱為「the Gateway」,希望能成為人工科技、數據分析、資工和其他理工科系共同研究的據點。

緊接著在今(2023)年初,柏克萊宣布裁掉面積僅 42 坪的人類學圖書館,引發學生的激烈反彈。這間圖書館擁有 67 年的悠久歷史,且有超過 8 萬多本和人文歷史相關的藏書。

不同於上回在紐約的 Occupy Wall Street(佔領華爾街)的群起憤慨,這次柏克萊學生們平靜淡定地在圖書館內過夜。早餐吃著健康又「天龍」的燕麥和可頌麵包,晚上則搭帳篷、鋪睡袋和氣墊床入睡,無聊時玩桌遊,忙碌時猛讀書,希望能藉此挽救美國僅存的 3 所人類學圖書館之一(另外兩所分別位於哈佛大學和賓州大學)。

校方表示,柏克萊背負 8,200 萬美金的虧損,關閉圖書館將為學校省下每年 40 萬美金的支出。除此之外,也將關掉數學和物理學圖書館,好省下 150 萬美金。校方宣稱會將所有圖書資源挪至總館,為了共體時艱,其他柏克萊圖書館也將面臨縮減開放時間和減少服務的命運。

圖書館之爭,反映出校方的資源佈局

《紐約時報》指出,這不單只是對圖書館保存的抗議,更進一步來說,更像人文科系的學生們在表達長年以來積欠的不平與憤慨。主修人類學系的大三生 Ian Molley 表示,他不只一次被資工系或理工科同學調侃:「你是人類學系的?所以你沒打算賺錢?」

人類學系所所長 Charles Hirschkind 也分享,柏克萊去年將研究所學生人數砍了一半以上,「我認為不全然是預算問題,而是學校決定把資源投資在哪裡。柏克萊對於人文社會系所都不太願意投資。」

L 是一路從大學到碩博士都在柏克萊攻讀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資深校友,從外表看起來,他是一名新創公司的主領工程師,私底下卻博學多聞且熱愛藝術人文,平日興趣包括繪畫、泡茶、雕刻和閱讀珍奧斯汀的經典之作。L 對柏克萊和其他美國大學普遍對理工系的偏頗待遇感到不以為然。

採訪 L 時,他告訴我:「就算是看似冷門的物理學,在柏克萊依舊能擁有源源不絕的金流支柱,只因為矽谷科技業需要用到物理學的知識背景,但人文科系的經費通常就少的可憐。我反而覺得,人文才是高等教育該注重的地方,這世界似乎一股腦地追著『會賺錢』的科系跑,可是批判性思考、人文道德、甚至是歷史文化,才是每個人最需要學會的基本知識。」

的確,在思索人文和理工科系時,人們習慣用非黑即白的二元態度面對。比如在臺灣教育制度下,成績優秀的文科生往往被鼓勵去考法律系,理科好就去電機或資工系,若生物還行則會建議往醫學系或牙醫系。

這樣的角度看似是術業有專攻、行行出狀元,但背後卻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思維──除了本科系知識和通識課以外,其他一概不用管。而無論是臺灣或美國,都鮮少提供給學生文科和理工科「結合」的機會或訓練。

醫生不需要人文培養?同業這樣說

已故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曾說過:"Before becoming a doctor, become a man."(中譯:在當醫生前,先好好地當個人)。以醫學院或牙醫背景為例,一個好的醫者需要扎實的人文訓練,但我們往往花上大把時間學習手術方針和鑽牙技巧,只花千百分之一的時間來學習同理心、道德良知、溝通技巧。可是,如何讓人感覺被聽見或被看見、如何面對病人在照護之下病情反而更嚴重的自責與內疚,也非常重要。

上述舉例通通都和金錢無關,卻是我在和其他醫師或同業聊天時,最常聽到的棘手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也都和人文訓練有關,卻在高等教育體系下相對欠缺。

美國是資本主義至上的社會,凡事向錢看、用錢來衡量一切價值,根深蒂固地鑲嵌在社會各個角落中,但我卻不確定這是否為「社會之福」。愈能製造商機的科系,愈有校友或其他投資方給予贊助,也愈能帶動學生一股腦地往這些科系鑽。

理工科系的長紅、人文科系的衰微,已是過去十幾年的趨勢,雖說美國的確源源不絕地製造商機,但是輕忽人文教育的結果,在這背後也因此成就出嗜錢如命的「華爾街之狼」、真假難分且標榜著「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裝直到成真)的矽谷新創文化,以及為了點閱率帶來的廣告效應,而不在乎假訊息散播或人心對立的社群媒體,甚至是年齡層愈發降低且人數愈來愈多的憂鬱症案例。

從數據來看,柏克萊在過去 10 年來的人文主修逐年降低,大學部減少 25%,研究所部門則少了 18.5%。除了經濟壓力讓學生們選擇向錢看齊以外,也有不少人感到人文科系沒有明確出路,無法讓他們和職場接軌。但是,這樣的趨勢正悄悄在轉變。

人文主修的「逆趨勢」來了?

根據《富比世》報導,過去十幾年來學生一窩蜂往理工科系靠攏已不是新聞,但是這個狀態在疫情過後似乎有了轉機──柏克萊人文科系學生在去年破天荒成長 121%,高中生申請柏克萊人文科系的人數比 5 年前增加 43.2%,又比 10 年前增加 73%。許多人文系所都接到歷屆以來最高人人數的申請。

在探討近年來人文主修「逆趨勢」的原因時,柏克萊人文系所所長兼《世界人文報告》主任 Sara Guyer 分析,疫情過後有更多學生開始思索一連串的社會變動、複雜的社會趨勢,而認為學習創意、道德、甚至是歷史,並且在其中思辨各種問題,反而更能幫助他們釐清與面對現今的社會。

報導進一步指出,「當學生投入能迅速接軌職場的主修時,他們也發現好的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不只是專業技能和科學知識;同時需要批判性、創意、清楚溝通,以及與人合作的技能。你需要的也是問自己難解的問題,並拒絕接受過於簡單的答案。你也需要同理心,學生們發現這些人文科系能給予他們學習這些技能的最佳機會。」

雖說短期內,柏克萊看似不打算撤銷人類學圖書館的拆除令,但是這場抗議卻讓我們重新思索:人文科系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價值。

人文和理工,不該是二選一。因為一個社會的興盛,需要理工科的邏輯思維和創造商機,同時也需要人文科系的批判性思考與道德價值的思辨能力。如何讓學生在人文和理工之間有更全面且平衡的學習,不只是柏克萊學生所拋出的課題,更是臺美高等教育都該細細思索的社會議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人文與理工,不該是二選一:從柏克萊「勢利眼」收掉圖書館,看資源佈局和選系趨勢》,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中文系畢業,我在迷霧中跑出自己的路

當「五年級理工男」們全面接棒台灣頂大校長,我們應該期待哪些「人文特質」?

作者簡介:

我是Dr. Phoebe,從台灣小學畢業就背著行囊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開始像候鳥一樣的飄泊飛行。大學畢業於UCLA分子生物系,研究所畢業於NYU牙醫系,曾工作生活於紐約和舊金山,目前在洛杉機執業的小牙醫師。熱愛牙醫的工作,尤其傾聽病患訴說千奇百怪的真實故事。同時熱愛到處旅行,因而愛上寫作,成為兼職旅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