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梨泰院沒有主辦單位,不代表無法管理

作者:楊永苓 Sandy Yang/一路上 On the Road

2022 年 10 月 29 日發生在韓國首爾梨泰院的萬聖節踩踏事件震驚了全世界。雖然因為公共安全問題而引發的意外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但在一場沒有因為火災、建築受損、公共交通意外或恐怖攻擊等外力影響的戶外活動當中,竟然能造成超過 150 人罹難,確實相當罕見。

事發後在新聞和社群媒體當中,出現了許多呼籲大家不要前往人多的場合,以及討論台灣的大型活動是否有相同隱患的聲音。一瞬間所有人潮聚集的區域和活動,似乎都被蒙上了一層陰影。但首爾梨泰院的萬聖節之所以造成這麼混亂的場景,以及如此龐大的死傷數字,並不單單僅是「人很多、巷道很小」。在我看來,最關鍵的原因其實在於——這場活動並沒有一個主辦機構負責統籌策劃和有效控制現場的人流與秩序。

回想你參加過的大型活動,維安其實大有學問

大家可以試圖回想自己參加大型活動的經驗:一般來說參與超過千人的活動,無論是展覽、演唱會、跨年晚會、求職會、花火節或路跑等等,都會有清楚的出入口標示,而群眾多半也會順著指示有序移動。再細心一些的話,你會發現大型活動現場附近都會有救護站,或是救護車待命,有些甚至有消防車在場。

許多室內場所都會加設入場人數計數器,並且清楚載明人數上限。室外場館或開放式的活動也許無法精確計算參與的群眾數量,但你可能會發現在一些較高處的位置會有工作人員站崗或巡邏,確保某個區域不會過度擁擠,甚至提前疏散可能造成的阻塞。

而這一切的規劃,都需要提前進行,並且經過實地勘查、有關單位的監督和配合,甚至多年的經驗,才能夠確保活動順利進行,沒有安全隱患。

我為什麼會認為這次意外的關鍵原因,是沒有一個主辦單位?因為從我主辦、參與舉辦和參加活動的規模與經驗,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些死傷本可在有充足準備之下完全避免,或是把傷亡降到最低。因為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幾乎都有明文規定超過千人以上的活動需要提前申請。而申請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公共安全,並且把活動可能對周遭區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在此我也可以用過去的經驗和大家分享,這些我曾經參與舉辦或參加的活動,在籌備過程期間對公共安全所下的苦心。

管轄大型公開活動的單位多為市府層級

一般來說舉辦大型公開活動的管轄單位是市政府,而依據主辦活動的性質,會牽涉到不同層級的政府機構進行監督和批准。

以台北市為例,1,000 人以上聚集並且超過兩小時的活動,都必需要提前 7-30 天申報,而申報之後會有:受理機關(例如文化局、旅遊局)、交通局、消防局、衛生局、警察局、建築管理工程處、社會局和環境保護局等需要參與審核與批准。每個局處各司其職管理轄下相關的業務,但活動的主辦單位需要對於整體的規劃和執行負責,並且還需提供活動保險證明,以確保若意外發生,各方受損的資產可以獲得適當的補償。

租賃特殊場館,也須嚴格遵守合約內的安全規定

如果活動發生在一個固定的場域,例如:體育場、體育館、展覽中心、商場、飯店或公園,則一般情況該場地的租賃合約裡就會明文規範主辦單位需要負責維護的公共安全秩序細則,必要時還會需要主辦單位直接和其他局處溝通。所以如果在世貿一館舉辦展覽,主辦單位和世貿一館簽訂的合約當中,就會依照台北市政府的相關法規記載應該遵守的各項規定,因此簽約即代表需要履行。

其他可能需要特殊許可的情況

假設活動中有重要人物,例如總統、國際貴賓等到訪,則主辦單位可能需要通知相關管轄的單位,像是總統府、外交部、刑事警察大隊等召開工作會議。若是在會場有不在一般活動規範內的其他的交易、表演活動,則主辦單位可能還需要申請特殊許可,以確保參與者的安全以及活動的順利進行。

舉幾個國外的例子:在紐約,在活動現場會販售酒精性飲料,需要申請特殊的許可;在倫敦,如果有超過 200 人並使用擴大機(音箱、麥克風)的表演、500 人以上的戲劇類表演和 1,000 人以上的體育賽事,則需要申請娛樂類許可。

這類型的規定除了考量到參與者的健康和維護環境之外,酒精、藥品或是會讓人群過於激動的事件(例如輸球或贏球),都是需要增加安保層級的關鍵因素。所以很多體育場館不會販售烈酒類飲品,或是會限制民眾攜帶酒精飲料、玻璃瓶罐等,其目的除了保護場內的餐飲業者之外,也有群眾安全和秩序的考量。

參與人數管制及疏散計畫

在戶外的大型活動現場,如果預計會有大量的人潮,除了會有清晰的指示和動線,避免人潮大量聚集在一處狹窄的路口,你也經常會看到有坐在高台上面的工作人員指引大家前進的方向;甚至在 2012 倫敦奧運時,奧林匹克公園內經常可見騎馬的騎警成隊巡邏。他們之所以會站在高點,是因為這樣可以更清楚看到人潮聚集和流動的情況,並且如果出了狀況,可以提前透過大聲公、無線電對講機等方式維護現場秩序,或是尋求支援。

而在籌備活動時,會依照活動的性質和預計參加的人數來提前安排規劃醫療撤離路線。台灣在這個部分其實已經相當進步,我們的 119 救護車派遣系統和各個醫療院所已經連線,而依照活動所發生的地點,有時也會優先指派服務醫院。例如在台北世大運期間,長庚醫療體系就是專責醫院,當然這個部分主要是針對選手的復健醫療,但在場館當中也會有專責醫院的醫護人員進駐,以確保意外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提供救援。

而在新冠疫情之後,全世界各地都對於參與人數控管多了一分意識。即便現在多地已經開放,不再因為疫情設立限制,但活動還是經常會控制最大同時在場人數的限制。這樣的控制一般可以透過售票、提前預約、登記領票或設立出入口放行等方式達成,以確保場地的承載量。

「意外」往往不是單一環節出錯,而是一連串的錯誤引發

意外畢竟是意料之外,防不慎防,但是之所以成為「意外」或是「危機」,經常是一連串的錯誤導致情況失控。假設梨泰院事件發生之前,警方有設置拒馬引導群眾出入的方向,預留疏散備案,或是提前控制入場人數,哪怕僅是其中一項有做到,可能都不至於釀成上百人死傷的悲劇。再者,僅僅是警察單位,沒有消防單位的進駐和確認,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這樣人潮密集的場合,尤其附近充滿了餐廳和酒吧,如果發生了火災、氣爆或是其他類型的意外,造成的傷害肯定相當龐大。

在欠缺一個統籌協調主辦單位的情況之下,警消之間可能僅僅是各自默默執行自己區塊部分的業務,例如查緝毒品、暴力事件和性侵,或是在事前進行消防安全檢查,但卻沒有一個負責單位在法規的監督下一層一層預先設想可能發生的安全問題,事先做好預防措施。這一連串的連環失誤,最終犧牲了 150 多個寶貴的生命。

約定成俗的活動不代表沒有組織或規劃

籠罩著整個事件更大的潛在隱患,是梨泰院的萬聖節活動已行之有年,雖然因為疫情蕭條了 3 年,但年年都有十幾萬人潮湧入狹窄的街區,難道當地政府從來不會主動去參與規劃,讓它成為一個更有規模並且更安全的活動嗎?我雖然不是一個大政府主義的支持者,但試想在台灣,這樣的活動肯定會讓至少市級政府機構介入,成為主辦或協辦單位,一方面推廣觀光和經濟,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整體活動更順利安全。

台灣有許多民俗慶典,原先是以約定成俗的方式舉辦,但規模日益擴大之後,便有政府或是民間機構開始主辦、協調。例如:鹽水蜂炮、媽祖繞境等都由廟宇主辦,平溪天燈也由新北市觀光局主辦。全世界最大的派對——里約嘉年華,是由近百所相當有組織的森巴學校共同舉辦,而德國啤酒節也從傳統的自發性民俗慶典,成為慕尼黑經濟局主辦的大型經濟觀光活動。

回到首爾,我很難想像,一次聚集十幾萬人的活動,竟然沒有任何人來接手管理。韓國整體的安全網,從政府、民間到非營利組織,存在著相當大的鴻溝,也反應了社會各個層級之間嚴重溝通不良的障礙。

我撰寫本文的目的,並不是去撻伐誰犯了什麼錯,而是以我自身參與以及舉辦活動的經驗,試圖拼湊出在表象之下更深一層次的問題。再者,也希望能向大家介紹,舉辦一個大型活動時,主辦單位和工作人員為了維護現場安全秩序所需要花費的精力。未來當你參加大型活動時,這些步驟和法規能為你帶來一些觀察的根據和準則,可以幫助你更安心、安全地享受活動帶來的收穫。

祝福大家平安。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梨泰院踩踏事件】關於籌辦大型活動,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沒有主辦單位,不代表無法管理》,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梨泰院 Class》中的梨泰院,是個怎樣的地方?

【梨泰院踩踏事件】一場本可避免的人禍,究竟哪裡出了錯?

作者簡介:

楊永苓(Sandy Yang)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只因為覺得去北京工作可以看奧運很酷,在 2006 年投入中國職場,從出版跨足公關、行銷、諮詢和旅遊行業,又誤打誤撞地經歷了三屆夏季、一屆冬季奧運會的籌辦,並親身參與了 Formula 1、FIFA 世界盃等各類體育賽事,目前任職某國際飯店集團的亞太區市場行銷總監。2020 因爲新冠疫情,曾經滿世界亂飛的日子不復存在,生活重心大洗牌,但還是樂觀地相信未來會更好!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