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為什麼公眾人物「捐款賑災」反被批評?

【換日線評論】為什麼公眾人物「捐款賑災」反被批評?
【換日線評論】為什麼公眾人物「捐款賑災」反被批評?

作者:佐藤峻/日本人的台灣創業紀錄

大家好!我是在台灣經營數位行銷公司 applemint 的代表佐藤。

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在台灣人看來有些特別的日本文化—那就是指責公眾人物捐款的奇特行為,這種情況在其他地方並不多見,因此我想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我的觀察。

同時,我也想向為日本石川地震捐款的許多台灣人們表示感謝,真的非常感謝!

我的家鄉在岩手縣盛岡市,幸運的是,因為位於內陸地區,2011 年 311 大地震時受到的影響比沿海地區小。即便如此,盛岡的親戚們回憶當時在 3 月的寒冬中經歷超過一週的停電停水,仍感到壓力相當大。雖然我當時人在東京,但對我來說,地震絕不只是別人的事;每當地震發生時,我總是希望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些什麼,有些日本藝人或公眾人物也會以捐款的方式賑災,卻因此招來一部分人的批評與指責。

我認為,無論捐款的形式為何,有總比沒有好。因此在日本看到有人會批評捐款賑災的行為,對我來說實在有些難以置信⋯⋯。

日本公眾人物捐款被指責

在日本,公眾人物捐款賑災經常被批評是「為了出名而行動」,日本樂團 X JAPAN 的團長暨創辦人 YOSHIKI 先生公開表示為此次受石川地震影響的的災區捐款 1,000 萬日圓後,即遭到部分人士的批評;知名歌手濱崎步小姐也在自己的 Instagram 限時動態回應此事:

「YOSHIKI 先生公開捐款被人說是為了出名,但透過公開捐款確實能擴大大眾對賑災行動的支持,我就是受他影響的其中一人。況且,說到底,Yoshiki 先生真的有必要為了「出名」而公開捐款嗎?他的「名氣」不是早已夠響亮了嗎?」

此外,日本知名歌手杉良太郎先生也曾被新聞報導,他至今已經捐出 40 億日圓的個人財產賑災。最近他接受記者訪問時,再度被問到捐款是不是為了出名,他答道:「這種問題我已經聽得夠多了。雖然我不想再爭論,但不管是不是為了出名,做這件事總是好的。」

換句話說,有部分的日本公眾人物在捐款賑災時,就已經做好自己的行為會被批評是為了出名的準備⋯⋯。我也問過我的台灣朋友:台灣的公眾人物進行捐款會不會被批評是為了出名?他們表示這種情況通常不會發生。

「助人」文化的演變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對於公眾人物捐款經常抱持負面態度呢?

日本財團日誌曾在發表的一篇文章談到,根據慈善救助基金會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的調查,針對「是否有過捐款」、「是否做過志願活動」、「是否曾幫助過陌生人」等問題統計世界各國的助人指數排名,日本在 118 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難道日本人一直以來都沒有捐款或幫助他人的觀念嗎?情況並非如此。

過去在奈良時代,佛教僧侶會從民間募集被稱為「奉加」的捐助金;到了江戶時代,商人們會共同捐款建造橋樑、為孩子們熱心開設教育場所:「私塾(寺子屋)」,慈善行為與培養後進的文化事實上早已深植人心。

然而,進入明治時期後,隨著中央集權體制的出現,日本演變成由地方自治團體遵循中央政策制訂的模式,日本人的觀念轉變成「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應由政府提供」,於是「我們的社會應由我們自己來改善」的意識也逐漸式微。

另一個問題則在於制度。打個比方,在日本,只有通過認證的 NPO 法人、國家公益活動法人等特定法人才能在捐款後享有稅收減免的優惠。順帶一提,我曾想在台灣進行募款,但發現只有學校、財團法人、NPO 等團體可以募款,只好因此作罷。不過,我個人很贊同台灣針對個人捐款給予稅收減免的制度,記得我第一次向石虎保護團體捐款時,過程也非常簡單順利,可以鼓勵更多人進行捐款。

簡而言之,不論是加強民眾的捐款意識,或是制度的改善,日本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要忍耐!

除了前面提到的幾點原因,我認為日本人普遍有「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想法,因此對於捐款或類似的群眾募資活動,常常有人表示:「自己去賺錢吧!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日本搞笑藝人、演員兼繪本作家的西野亮廣先生就曾提到,他 10 年前為在紐約舉辦的個展發起群眾募資時,便受到大量批評與指責;至於台灣,我不確定是否有類似的情況,下個月我會自己發起實驗看看!

同時,有許多日本人不能接受沒有付出就得到回報,他們寧願選擇「忍耐」。我記得 311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我母親經常對我說:「大家也都在忍耐」。順帶一提,至今我母親仍固執地拒絕接受我給她的錢(這讓我的台灣朋友覺得非常奇怪),儘管我母親的例子可能有點特殊,但我想在日本,一定有不少人對於沒做事就拿錢的行為感到抵觸。

最後,我認為日本人指責公眾人物捐款是為了出名,背後原因其實是出於對有錢人的忌妒。知名棒球選手大谷翔平捐款時,沒有人因此批評他;但其他公眾人物捐款卻被批評是為了出名,在我看來不過是個人的忌妒心在作祟。

不過,日本目前似乎也在慢慢適應捐款及群眾募資的文化,「批評捐款」的行為正在被慢慢反轉,我也期待看到未來的日本,能成為一個對願意伸出援手的人表達感謝,而非批評的社會。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為什麼公眾人物「捐款賑災」反被批評?──談日本獨特的「助人」文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一週就達 6 億日圓!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爆紅群眾募資,是怎麼做到的?

故鄉納稅、青年返鄉、百億預算──「地方創生」對抗人口流失,日本全國動員「玩真的」,台灣呢?

作者簡介:

佐藤峻(Leo Sato) 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ICU)/ 政大商學院碩士,2017 年在台灣創立了 applemint 數位行銷公司。 從外部投資 0 、客戶 0 、人脈 0 ,毫無資源的狀態開始,三年業績成長了 3000% 。2019 年協助來自日本的品牌 KARADA factory 創造在台 7 年來最高利潤。在沒有母公司支持、沒有客戶介紹、沒有參加任何研討會、更沒有出資為公司打廣告的前提下就獲得日、台超過 40 間企業的數位行銷代理機會。公司唯一的廣告宣傳花費用在實習生招募與新人數位廣告訓練,且僅僅 8 萬日圓。即便如此,依舊實現了與日、台 40 間以上企業的廣告投放與數位行銷合作,正在台灣親身實踐「築夢踏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