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這本書,為何讓混血兒的母親哭泣?

作者:任恩儀/N1 的田野筆記

《沒有媽媽的超市》(Crying in H Mart: A Memoir)這本書,是我剛完成的夏日閱讀,不是大部頭厚重書籍,但讀來後座力滿滿。本書不僅著墨母女間「相愛相殺」的情懷,談得更多、更深刻的其實是混血兒的成長獨立、自我認同與文化意識。

作為美國獨立樂團「日式早餐」(Japanese Breakfast)主唱蜜雪兒桑娜(Michelle Zauner)的個人傳記,《沒有媽媽的超市》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榜超過 40 週,也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 2021 年度最愛書籍。本書讓我讀到開頭就眼光泛淚,隨著作者轉往描寫青春兒少回憶,身為讀者的我們也跟著她,繞進了小巷裡幽微的複雜情緒。

原文書名《Crying in H Mart》何以無可取代?

寫母後或母女情感的書很多,用飲食懷念母親的好作品也不少,然而本書因時空背景在美國,也提到不少作者身為混血兒和母親相處的成長故事,因此讓我感觸格外深刻。

中文譯名《沒有媽媽的超市》確實直白呈現了作者的寫作思想,台灣書籍行銷策略也偏重主打這個主題;但是住在美國的人,相信會更同意我所感受到的:英文書名《Crying in H Mart》有著無可取代的表徵意義。

「韓亞龍」(H Mart)為美國著名的連鎖韓國超市,十幾年前我在中西部唸書,韓國或華人朋友就會專程開車 3 個多小時去芝加哥飲茶,並到 H Mart 補貨。朋友和美國友人公路旅行時,若巧遇 H Mart,據說還會高興得跳起來尖叫,因為她知道,自己的「亞洲胃」即將獲得滿滿的能量補充。

和既定印象中光線陰暗、地板容易潮濕的華人超市不同,H Mart 光亮整潔,不僅高度受到亞裔新一代歡迎,就連不少美國人也喜歡去逛逛。搬回西雅圖地區後,好幾位美國朋友都問我去 H Mart 逛過了嗎?聽他們用崇敬、夢幻的口吻形容 H Mart「好大一間」、「亞洲商品琳琅滿目,都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這樣的食物」等等,我真心覺得有點可愛又帶點無奈的好笑。

透過談母親、尋根,《沒有媽媽的超市》更深層地探究「蜜雪兒是誰」:美國的蜜雪兒如何和韓國媽媽情感分離;韓國的蜜雪兒又如何和韓國媽媽和解;而這一切又是如何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才能帶著眼淚和微笑,成為美國蜜雪兒的一部分。

這本書、音樂專輯,甚至那一道道的韓國美食,則是蜜雪兒桑娜最終以藝術形式,將整合後更趨近完整「韓美混血」的自己所呈現出來的方式。

有意思的是,這幾年在美國,韓國文化、韓國混血兒或韓國移民等議題,不但匯聚起來,更掀起了一股風潮──提名 2021 奧斯卡 6 項大獎的《夢想之地》,就是談韓國移民家庭如何透過努力付出,堅持著實踐美國夢與創傷療癒。蜜雪兒的文章能夠被廣泛注意到,或許也正是在時代精神上搭得巧妙。

以「混血兒的母親」角度閱讀、思考

閱讀《沒有媽媽的超市》時,我更多時候是以「母親」的眼光投入,因為我正是一位養育著混血兒、要帶她去認識台式文化的母親。

社群世界,混血兒可能是五官立體、面容精緻,備受稱讚的小娃娃,這個美麗甚至被某些家長加以運用、販售,用於商品的代言。然而,混血兒的身分並非總是正向加分,這些孩子即使不是現在,在不遠的未來也都必須面對自身認同的掙扎。

就像蜜雪兒自述:「12 歲的我最不想被人問起的問題,就是『妳是哪裡人?』因為那擺明了是說我突出於眾、我身分不明、我沒有歸屬。在這之前,我一直以身為半個韓國人為榮。如今,我忽然擔心別人只會拿這個特徵來定義我,所以我開始掩飾自己的血統。」

本書第八章的結尾,她更是大聲說出自身對於認同和融入的困惑,以及隨著年齡增長,產生的不同反思和掙扎。不論是否已經意識到這個挑戰,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能鼓勵家有混血兒的家長們,能從這樣的角度去閱讀本書,會很有收穫。

移民者往往有「不知該從何提起」的過去

蜜雪兒在書末段感傷地說道:「所有沒被記錄下來的事,已隨她(母親)一起死去,剩下的只有文件和我的記憶。借助她留下的微小線索,現在,輪到我來了解自己了。」

在書中,蜜雪兒懷抱著遺憾,她疑惑母親是否刻意保留了一部分的自己;隨著母親離世,對於母親的韓國文化背景和個性,蜜雪兒認為其中有一部分她將永遠不會了解。

從這裡,彷彿也看見孩子未來可能有的人生疑惑,這樣的想像,不免讓人心緒激盪。

我好想對蜜雪兒說:妳的母親並沒有刻意保留任何一部分的自己、或不向妳展示;所謂的坦露,有時需要適當的情境,才可能有機會帶出相關話題。

我想到,例如一群台灣人聚在一起時,可能會懷念大學時期的騎機車夜遊、KTV、夜衝;聊著在龍祥電影台重播千百遍的周星馳作品,並說出自己最愛的台詞,或許大家會很有共鳴。但若我突然對美國人講起這些,頂多也只能被友善聆聽,但聽者實則一頭霧水──更感傷的是,我也曾聽過生活在異國的台灣媽媽分享,她多希望孩子能知道用母語說話的媽媽也可以是個幽默的人。

在異鄉生活,就算語言無礙了,但離家這麼遠的我們(不論是蜜雪兒的母親、我自己,還是所有決定在海外落腳成家的第一代移民),總有許多完全不知該從何提起的過去。

於是,在自身努力站穩腳步、專注於當下的同時,我再次提醒自己要多和女兒分享我在台灣的生活,不一定是豐功偉業,有時僅僅是那些傻氣但讓人懷念的青春年少。至於如何幫助孩子調適多種文化的影響,也將是此刻到她成年之前,她、我,以及我先生,全家人都得共同面對的課題。

或許吧,如同在多文化家庭社團裡常被鼓勵和學習到的,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多元文化」本身就是種認同,試著理解美國在地文化的同時,我們仍要記得承認、擁抱,並且驕傲於自身的多元內涵。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身為混血兒的母親,我為何噙著淚水讀完《沒有媽媽的超市》(Crying in H Mart)?》,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混血兒都是高顏值、多聲道的人生勝利組?談標籤背後的無奈

一個美國媽媽在中國:當幼稚園老師把雞蛋強行塞進我兒子的嘴裡⋯⋯

作者簡介:

任恩儀,自己最重要的身分認同現在是寫作者。在學術寫作與公眾寫作外,也寫隨筆,散文和小說,偶爾發表,偶爾自己欣賞,繼續醞釀。因為做的是和人以及場域高度相關的教育研究,所以,凡事都會先想到在事件裡的人是什麼感受,為什麼這個場域會形成這個文化。自己客居異鄉的身分更像一個業餘的人類學家,在做出結論前,通常會慢慢觀察。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