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韓國人為何這麼不快樂?

作者: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南韓社會近年頻頻傳出演藝人員輕生案件,像是曾出演電影《寄生上流》的知名演員李善均,前陣子還在接受毒品案調查,孰料結果尚未出爐就走上絕路,令國內外影迷一片惋惜。許多人將矛頭指向警方執法不當,警方則歸咎於媒體嗜血導致的社會輿論壓力。

其實不只是演藝圈,根據統計,南韓的整體自殺率不僅遠高於其他 OECD 國家,甚至超越交通意外的致死率,這也是當地年輕人常自嘲住在「地獄朝鮮」的原因之一。本集「換日線關鍵字」Podcast 節目邀請長期關注韓國時事的《換日線》專欄作者林芳穎(Laney),為我們解析數字底下錯綜複雜的社會議題。

問:李善均案件對韓國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

台灣跟韓國兩地有很多李善均的粉絲,所以事情一爆發的時候,大家都非常地震驚。過去韓國發生過非常多藝人輕生的新聞,但為什麼這一次李善均的事件會如此受到重視呢?主要就是因為,第一,是李善均還在偵訊階段,他到底有沒有吸毒還沒有定案,可是因為媒體的大量報導,還有警方透露的訊息,好像都帶往他就是有吸毒這樣的方向去,所以導致他已經承受了輿論的壓力。

再來,因為李善君他本來在影壇的形象蠻好的,他的太太也是一位演員,有兩個小孩,所以李善均的驟逝讓大家覺得很惋惜。目前我看到這個事件之後,台灣跟韓國的報導風向立刻改變了,大家都會覺得很可惜,損失了一個好演員。有沒有吸毒這件事情其實現在已經不可考了,因為人已經走了,所以警方會結案;後面還會繼續調查的是他被聲色場所的女室長恐嚇的案件。

現在最新的新聞是 1 月 9 日,由《寄生上流》的導演奉俊昊帶頭,跟幾個演藝圈的歌手、演員還有電影團體發動號召,希望調查機關徹查真相、媒體刪除錯誤報導,並要求修法保障文化藝術界的人權,不要讓李善均的事件重蹈覆轍。

因為這次事件,韓國警方的調查也引發爭議。我們可以看到每次韓國藝人只要出事,到警局應訊,一定會被媒體包圍。他們都沒有戴口罩,沒有像一般嫌犯會戴安全帽遮遮掩掩的,都是打扮得很正式、得體地到警局接受媒體訪問;而且他們站在媒體前,一定要回答問題,不會說什麼「無可奉告」就走了。但其實韓國的嫌疑人是可以不用接受媒體訪問的,他們可以戴著口罩、安全帽,個資像是姓名或年齡也會受到保護。可是對於藝人,好像因為他們是公眾人物,就要接受大家的未審先判。所以現在韓國也在討論,警方能不能保護公眾人物的隱私。

另外還有一個討論就是,因為現在政府在打擊韓國嚴重的毒品犯罪,娛樂工作者有可能因此成為當局的「獵物」──如果有一個名人涉案吸毒,被抓、被關,好像是很成功的抗毒行動,要趕快透露給媒體知道。但其實也因為這樣,警方可能過度放大了吸毒的部分。同時媒體也藉此無限上綱地做一些負面報導,你根本還不知道他有沒有罪,可是你就是往那個方向去報導了。

現在韓國警方把這個錯誤導向「還不是因為你們媒體想要報導,所以我們就配合讓你們可以採訪他」,警方的態度反而是去怪罪媒體。當然輿論也認為媒體應該要更自律,不要鋪天蓋地報導,甚至是錯誤報導。在韓國吸毒是重罪,可以判 5 年,對於藝人的生涯影響非常大,每次只要有這種負面消息出來,廣告商、電影一定全部停擺,立刻切割。

問:為何韓國對藝人的道德標準特別高?他們具有怎樣獨樹一格的「粉絲文化」?

韓國的粉絲我們通常中文會翻譯成「飯」,就是 fan。韓國的粉絲文化就是「愛你可以的時候就很愛你,恨你的時候也可以把你毀掉」的那種程度,對偶像尤其如此。基本上你不能有任何的緋聞,男偶像不能讓大家知道你交女朋友,也不能有不良嗜好。之前我寫過,男藝人抽菸被拍到就被說形象不好,任何一舉一動都被放在顯微鏡底下看,造成藝人很大的壓力。

有一種粉絲叫「私生飯」,他們會像狗仔一樣追蹤偶像的行為,跟著偶像回家啦、偷拍啊,然後幻想自己是偶像的女朋友,去管他的生活私事。他覺得因為我支持你,所以你才能紅,所以他們也會放大藝人的負面新聞。

像韓國演員李帝勳剛好在去年末得了一個獎,發表感言時提到李善均這位前輩,然後就立刻被網友在網路上講說,你根本不需要在這個場合去講這些話──就是好像他講任何的話都會被放大檢視,但其實也不是什麼不對的話。所以在韓國當藝人真的壓力特別大,第一是你會收到粉絲的關注,私生飯會追蹤你的一舉一動;另外是有些路人粉,也不是真的你的粉絲,可是你只要一出錯他就會在網路上攻擊你。和台灣、歐美的明星相比,在韓國當藝人所承受的道德標準特別高,很不容易。

問:近年韓國不只演藝人員輕生案頻傳,整體的自殺率也居高不下,背後成因為何?

根據 OECD 統計,2022 年,韓國每 10 萬人當中有 25.2 人死亡,是 OECD 國家平均每 10 萬人裡面 10.6 個人死亡的兩倍多。另一個數據指出,韓國平均每天有超過 35 個人輕生,多半是 10 到 39 歲的人。

我覺得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因為韓國人從小到大就生活在一個很競爭的社會,有一本書叫做《無限競爭》,裡面就提到韓國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競爭,從小要補習,連補習班都要先考進去,然後考上好大學,就業的時候你要找工作也是面臨層層關卡。對藝人來說,他本來就生活在高壓的社會裡,藝人身份則導致了雙重壓力。

我們常聽到「地獄朝鮮」,韓國人自嘲自己活在地獄裡面,形容的就是這樣的生存處境。韓國人的另一個壓力來源於社會氛圍,我們知道韓國人是很講求團結的民族,他們很常講「Wuli」,意思是一個團體的概念,他不是以個人出發的,所以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想到整體,不可以當害群之馬,凡事都要符合社會的規範。

有人分析,韓國人欠缺「個人幸福感」──這個社會不是以你個人幸不幸福為為準,大家幸福才重要。所以很多人說,李善均是因為不想連累家人才選擇走上絕路,因為他一個人出事,整個家族都出事,他的兩個小孩可能會被學校同學霸凌,他的太太可能從此也不用演戲了。一個人的失敗就是全家人的失敗,所以他才決定自己犧牲來保全家人。

整個社會也很強調從眾,大家都要考上好大學,你不能說我不想要考好大學;大家都去補習,我就要去補習。你不能有個人突出的一面,而是要順從社會。韓國是一個不快樂的國家,整個社會的氛圍就是這麼高壓,大家都要按照社會的步調去走,所以為什麼會輕生率這麼高,就是因為壓力大、沒有個人的幸福。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即使知道自己有心理疾病也不敢去求診,所以我們之前看到很多韓國藝人輕生是因為憂鬱症的關係。但「憂鬱症」對韓國社會來講是一個禁忌詞彙,不能輕易說出來,更何況是要帶給大家歡樂的藝人。大家期待看到的是光鮮亮麗、唱跳俱佳的形象,而不是負面憂鬱,導致藝人即便有心理困擾也只能藏在心裡,等到哪天真的火山爆發了只能走上輕生這條路。

問: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韓劇開始探討心理健康,如《我們的藍調時光》當中閔宣亞一角的遭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等,這是否也一定程度反映出韓國演藝圈乃至整個社會終於開始正視心理健康?此類影劇在韓國社會引發了哪些迴響?

我覺得最近大家的確比較願意去討論這件事情,但很可惜的就是戲劇終究是戲劇,很多人只是把它當戲在看,可能不覺得它是現實生活存在的場景。甚至我看到有韓國網路評論說,原來精神病院長得這麼漂亮啊,其實只是韓劇把它弄得比較明亮,現實生活當然不是每個精神病院都這麼漂亮。其實很多人依然不願意了解劇情背後的社會現象,精神疾病依然受到污名化,韓國社會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不敢求診、不敢正視問題。

韓國政府其實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希望可以讓大家願意正視相關疾病,所以也提出了一個計畫,讓 20 到 34 歲的韓國年輕人每兩年可以免費進行心理健康檢查,讓他們比較不會像上一輩一樣不敢講;政府也計劃在小學、國高中引入篩檢系統,來識別高風險的學生。另外他們還有一項預防自殺的 5 年計畫,希望將韓國的自殺率降低 30%,但其實要達到這個數字我覺得不容易,因為長期來看,這和社會環境息息相關。

就像我們看到這些戲劇談心理疾病,可能社會當下會有一些討論,可是現實生活中要是你的家人、朋友得到這個病的時候,第一個時間還是會覺得「為什麼是我的家人」、「為什麼是我」,大家的反應還是很排斥、不願意討論。政府只能盡量鼓勵大家去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但是整個社會氛圍的轉變,還是需要時間。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韓國人為何這麼不快樂?──從李善均案後續,談地獄朝鮮的高自殺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從韓星李善均之死,談韓國藝人背後「不可承受之重」

低犯罪率的背後 :罪犯被排除於社會之外,罪犯家屬有高達 86% 直言「考慮自殺」

作者簡介: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換日線》關鍵字,關你什麼事? 每週六上午 10 點,將為大家解析關鍵國際時事與趨勢,並發揮《換日線》的特色──連線人在現場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在全新改版的節目中,每月也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介紹國內外教育現場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