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黃仁勳致詞,反映「台美生存」大不同

作者:林雪莉 Shirley Lin/飄洋過海歷險記

一場台大畢業典禮的演講,讓「黃仁勳」這個名字傳遍了各大媒體,過去可能只有科技業才熟悉的 NVIDIA(輝達),一瞬間成了眾所周知的品牌。

此外,黃仁勳在演講內容中提及的觀點:「跑起來,別用走的。」(What will you create? Whatever it is, run after it like we did. Run. Don't walk.)也意外地激起許多不同立場的評論。其中,反面聲音認為,這是資本主義中的菁英階層思維,我們不應該再被要求努力,而是要隨心而走,物質的成功並不該與幸福劃上等號。

我其實也認同現在的環境中已有太多對立和競爭,需要多些聲音表達更具包容與社會關懷的內容。不過我們從黃仁勳的背景來看,可以對這段致詞有更多層面的理解,也正好藉這一場演講來探討台美社會文化的差異。

台灣注重和諧,美國追求競爭?

作為無廠半導體公司 NVIDIA 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是一位創業家、企業家,是加州矽谷科技戰場上的商人,這些職業角色決定了在他人生的經驗中,免不了商場上腥風血雨的血淚體悟,畢竟在矽谷想脫穎而出,必須用跑才能不被激烈的競爭、高昂的生活成本、壟斷性的市場、巨大的資金壓力給打敗。他的台大演講內容,在非企業經營者眼中或許看來很殘酷,但只要待過國際型的市場,就會知道這是日常。

再來,很多人將黃仁勳視為「台灣之光」,卻忽略了他從 9 歲開始就在美國生活、讀書、工作,接受的是美國教育,生活在美國環境,思想也是美國思想,與台灣文化應有著天壤之別。

舉例來說,台灣的社會很多時候較注重集體的和諧,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聽話、不要太多問題,不要有太多「創意」的想法和行為,以及有話「不要直說」,否則就是沒禮貌的麻煩製造機。

但是詢問在美國成長的人,從小他們就被教育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要學會為自己爭取權益、懂得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有話直說,不要拐彎抹角。弱者容易被霸凌,含蓄的表達方式讓朋友覺得相處起來很麻煩,沉默聽話也不會為你獲得工作機會甚至是投資人的青睞。

這樣的情況也不僅存在於美國大都市之中,許多國際化城市如香港、東京、上海、倫敦,也都有一樣的現象,競爭者來自世界各地,只要稍有安逸的想法,一不慎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當大家都在追求高效,如果你客客氣氣、唯唯諾諾,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優勢,不會有人花時間慢慢理解你。

在這樣的環境裡,不進則退──只要不奔跑,連你所擁有的都可能會失去。因此當設身處地去想,或許就能理解黃仁勳鼓勵大家「奔跑」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因素。

越多的競爭,越多的機會

競爭文化看起來雖然殘酷,卻也因此提供了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機會。「美國夢」一詞是在 1931 年的暢銷書《美國的史詩》中創造的,它在劍橋字典裡面的解釋是:「相信在美國只要努力工作就有機會生活得成功、富裕和幸福」(the belief that everyone in the US has the chance to be successful and happy if they work hard)。

「美國夢」是這樣一種信念,無論出生在哪裡、在哪個階層,都可以透過努力獲得成功,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這樣的美國夢是透過奮鬥、犧牲、冒險和努力工作來實現的。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關繼威(Ke Huy Quan)的得獎感言中,把美國夢的實踐表達得非常透徹:「我的旅程從一艘移民船上開始,我曾在難民營裡待了一年,現在不知怎地,我竟然登上了好萊塢的最大舞台,人們說這樣的故事只會出現在電影裡,我不敢相信現在竟然發生在我身上,這就是美國夢!」這也道出了何以許多人即使不那麼喜歡在美國的生活狀態,還是願意留在美國工作。

或許,台灣一直無法創造的「理想工作環境」,也與此相關。相較於這些國際化程度更高的大都市,我們的環境溫和許多:賺不了大錢,但也不會餓死;物價雖漲,但相較同等的已開發國家還是便宜;鄰居雖會吵架,但人與人還是會相互幫助。這些藏在集體潛意識中的文化環境,維持著整個國家和社會環境的和諧。沒有不好,但是勢必有所犧牲。

我們的「生活」有較高的幸福指數,在「工作」也有同等的痛苦指數。我們希望專業被尊重、希望努力就能賺取更好的薪水、希望一切不是老闆說了算。但是因為從根本,我們的整體教育和社會環境都更傾向於和諧,即使有痛苦,也很少有人真能用鬥爭或革命的方式去挑戰這些制度,甚至連想要發聲都很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外國人給台灣人的形容都是「善良」。

你更在意什麼?

我相信即使理論不同,但出發點各有好意,都是希望人人能夠「幸福」,只是我們敵不過人性的惡:美國夢最初也只是希望各階層的人都能過上更快樂的生活,但是多年後,卻也從鼓勵良性競爭演變成只為自己利益的惡性;而台灣的「善良」,出發點是希望不傷害人,有時卻變相姑息,導致所處環境成了不合理待遇的溫床、社會對於不公義的集體沉默,或是懶惰的藉口。

在旅居亞洲、歐洲、美國幾年之後,我覺得這些文化的差異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全看你怎麼實踐,也看你更重視哪種價值。

對於有些人來說,追求個人的成就、社會地位,是他文化中的首要條件,或是因為心中有理想的事渴望實現;對另外一些人來說,追求關係的和諧、生活的舒適則更加重要。而我自己,正在兩者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崇尚和諧還是追求競爭?黃仁勳的台大畢典致詞,反映出「台美生存法則」大不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大學一畢業月領 60K 新台幣,職場「高薪」、「高品質」背後的真相

美國人手一幢花園洋房?「富到流油」的民族融爐?──「大」國背後的真相,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作者簡介:

林雪莉 Shirley Lin,跨國品牌策劃公司創辦人、熱愛大海的衝浪人、有愛有平安的天主教友、周遊各國停不下來的空中飛人。生命就是一場歷險記,走遍台灣、中國、美國、西班牙等國家,以衝浪的挑戰精神打造事業版圖,用創意成就無限可能。擅長以商業保留文化、文化加值商業,提供多方案企業永續經營策略,以協助客戶打造品牌。堅信將賣產品轉換為賣價值、創造新形態工作環境、培養與用戶的深度關係,可以建立企業的長期影響力,為世界帶來更多愛與美好的正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