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財經】你也欠了「假日債務」嗎?

作者:彭孟嫻 Jessica/海外法律人的生活觀點

夏季結束、9 月份剛到,在北美和台灣等地,當學子們紛紛收假回歸學校的同時,很多家長也開始不得不面對暑假時沈重的旅遊開支。CNBC 新聞最近的報導,就提到了「假日債務」(Holiday Debt)這個耐人尋味的名詞:這裡所謂的「假日債」,指的不是上班族或學生因放假而積欠的工作或報告等事項,而正是字面上的金錢債務──因為旅行時花費了超出預算的支出,導致入不敷出、欠下卡債或增加了現今債務,之後得花更長的時間償還。

根據 CNBC 的調查: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在 2022 年因疫情解封,出國或在國內進行「報復性旅遊」,而承擔了假日債務,平均金額為 1,549 美元(約新台幣 5 萬元);同時更有 37% 的「假日債務人」表示,他們至少需要 5 個月才能還清這額外的開支。

CNBC 這篇報導中,並提到了如何「解決」假日債務的七大建議,在這裡先摘譯重點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參考:其一,在 3 至 5 個月內必須還清一定數額的債務,避免「以債養債」。其二,努力提高你的信用評分。其三,申請 0 利率餘額轉賬信用卡。其四,可按自身條件,嘗試向要信用卡發卡申請降低循環利率。其五,利用個人貸款合併利率較高的債務(即債務整合)。其六,仔細檢查「先買後付」的條款。其七,聯繫非營利組織的信用顧問。

作為主修財經、並長期職於金融業的專業工作者,我認為這七項建議都非常好,也很符合該新聞的標題(幫助您擺脫假日債務的策略)。但以我個人在業界的實際經驗,覺得此新聞較屬於「事後諸葛式」的好建議;真正要避免「假日債務」的關鍵,我認為絕對還是在「旅行之前」的金錢價值觀建立,與支出規劃上。

相信沒有人不喜歡「旅行」中的種種探索與驚奇,但是我年輕的時候在銀行工作,看過太多普通家庭在一趟未經審慎規劃財務的旅行之後,生活變得拮据。若因此負債,更絕對會造成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壓力。換言之,若為了旅行背上(更多)債務,這個「報復」絕對是得不償失。也因此,以下將針對「旅行前」如何建立充分的準備與規劃,提出筆者的一些衷心建議:

旅行規劃可以隨性,但預算編列絕對不行

首先,在個人的觀念裡面,一定要有足夠多餘的「閒錢」,才能夠在假期中規劃旅行。尤其,有孩子的家庭更是如此──過往我在學生時期與弟妹或朋友們到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各地旅遊,,花費相對可多可少(比如省錢擠青旅等),預算較好控制;但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則不然,光是固定的食宿開銷,在考量到孩童需求、緊急狀況等因素後,花費往往會比預期中要高上不少。

而根據筆者親身和朋友經驗,儘管旅行方式有千百種,從超富裕階層的遊艇豪華遊與超省的「窮遊」都有,但對絕大多數介於兩者之間的「一般旅遊」來說,往往事前財務規劃的嚴謹程度,會很大程度決定了「歸國 / 返家後的心情」。

舉例來說,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如何「規劃旅行」,不論是在電腦軟體、手機筆記、紙上列表行程,通常也都會在後面列出「預算」,並認為這樣就有辦法做到控制花費,但你是否發現,通常到了旅行結束回家後,往往會遇到以下兩個狀況:一是回來後發現自己仍「大幅超支」。二是發現「計畫似乎永遠趕不上變化」,旅途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事前沒想到的開支?其實,這就是預算規劃太過「隨性」、不夠嚴謹的關係。

我就曾經有朋友把他在 Excel 上所做的旅遊預算規劃給我看,我當下ㄧ看,就語重心長地如實告訴朋友:「這樣的計畫,一定會超支」。因為朋友在 Excel 當中所填的花費,當中飯店花費 、租車花費、門票花費等因為已經有價格可查詢,是很精準沒錯;但是他在「吃飯」這項花費填入的金額明顯太少,也沒有加入旅行的緊急花費預算──這也是許多人在規劃旅行預算時最常忽略的盲點:當人在海外,除了各地不同的小費文化外,通常為求「新鮮」、「體驗當地」,在餐飲這塊的花費往往會較高;此外,旅程中從感冒等小狀況、到無法預測的意外或事故都可能發生,事前都必須預備好充足的預算,才能安心因應。

切忌「比較心理」,超過自己的能力負擔

隨著社群媒體上「打卡上傳」的風氣盛行,很多人可能在不自覺當中受到影響,也因此讓「旅行」的意義似乎有些變質了。

分享一個生活中的小故事作為舉例:曾經我在孩子學習運動的地方與家長們聊天,當中幾個家長知道我剛從奇琴伊察金字塔(Chichen Itza Cancun Mexico)回來,一位點頭之交的家長看到我手上帶著一條從附近買回來的手工手鏈,就興致勃勃地說她跟先生過幾個月也要帶孩子去。

過了半年,那位太太有次特意到我旁邊,分享她剛去奇琴伊察回來的照片,我很開心地看看當中的景點,也再一次回想起當時去旅行的美好記憶。但我還沒來得及問她一些旅程中的趣事,她就直接告訴我:「金字塔那邊好無聊、而且好熱,但還好我照了很多照片!」

當下我聽了,實在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微笑以對。因為對我而言,旅行從不是為了拍美照上傳,而是為了親身體驗當地文化。而對方繼續抱怨:「坎昆的渡假酒店實在太貴了,還好飯店自助餐可以吃到飽,酒品飲料也是喝到飽⋯⋯。」這時旁邊另外一位家長不禁開口說道:「如果渡假酒店太貴,當地也有價格比較平實的選擇⋯⋯」這位太太馬上回:「大家都住在好飯店,總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得不如人吧!」

這段對話,頓時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因為我的孩子從小就讀多年私校,同學們家庭的背景雖然大都小康以上,但彼此差距仍然很大。如有些超富裕家庭的孩子、家中擁有數艘遊艇,一到了假期,就是在自家的豪華遊艇上逍遙遨遊多國──在他們的眼中,渡假本來就該如此;但這卻不是一般人有可能負擔得起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從不跟風富豪朋友的旅遊行程,也總是一再讓我的孩子們知道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不可以依樣畫葫蘆的參照富豪旅行,主要的原因正是「價值觀」與「錢多寡」。

如果只是為了攀比或跟風、炫耀,因而喪失了旅行過程中的體驗、事後又造成財務上的沈重負擔,這樣的旅行,是不是太過勉強了些?

其實,這個世界上吸引人的國家、景點實在太多,因此「出國旅遊」我想最終還是要回到它對自己的意義,而非受到外界或社群媒體的影響,覺得有哪裡也是我「非去不可的」地方。當然,每個人有他自己的價值觀,但對我個人而言,在考量、規劃一段旅程前,一定都會問問自己這趟旅程對我或家人來說的意義是什麼?

例如有次我規劃去日本奈良,就是因為想到 90 幾年前、我的祖父在奈良公園餵鹿的地點──這當中有很多的家族故事,我想讓我自己與我的下一代對上一輩提及家族故事的場景,能有更多深刻的現場感受。

節制自己的一時衝動,別讓「旅行」變「採購」

旅遊遠超預算、造成「假日債務」的常見原因,還有一項:「衝動消費」。

說到這點,想必有不少朋友都會會心一笑。雖然明知現在是「大網購時代」,多數商品其實都能藉由網購買到,但每當看見「當地才有」或「當地比較便宜」的商品,總是會不論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先買再說」。甚至還有可能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在衝動購物下,忘了旅遊真正的目的。

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就曾語重心長地與我們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這位朋友與她的先生、以及他們的三個孩子都非常擅長滑雪。有一次她們特別從多倫多開車到美國東部的一個著名滑雪勝地。她與先生當時刻意捨棄坐飛機的選項,而是開車一整天到達滑雪場,原因就是擔心行李托運會損及她全家五人的高檔滑雪器具。

沒想到,我的朋友說後來他們整個星期的滑雪假期,最後卻變成每天都在附近的品牌免稅店逛街,幾乎連雪都沒碰到。我不解地反問,那怎麼不一半的天數滑雪、一半的天數逛免稅店?我的好朋友嘆口氣回答:「事後我也很後悔,但那些名牌衣物的價格,實在比加拿大便宜太多了!」

這個小故事,是不是也讓你有些「既視感」?

小結:別誤以為人生的美好體驗,都需藉由旅遊得來

旅遊確實能夠增加視野、調劑生活、探索未知;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獨特的體驗,都需要藉由「出國旅遊」來達成。尤其個人認為,若是「為了他人眼光」而旅行,更會失去它的意義。

我對以前網路上盛行的一段話,一直印象很深刻:「(出國)旅行就是一個人從自己不喜歡的地方,飛到別人不喜歡的地方。」這個說法很有趣,而要改變這個說法其實也很容易,只要「把自己住的地方,變成自己很喜歡的地方」就好了。其實,若是認真探索、體會自己住家附近的點滴,就能得到許多新的人生經驗與體驗。遠程旅遊並不是「豐富人生」絕對必要的條件,不是嗎?

最後,在此整理一下幾個「事前規劃」旅行財務的 Check list,作為大家不致因一時衝動、欠下「假日債務」的參考:

一、確認自己有多少「閒錢」(花費後不致影響日後生活品質),當中又預計花費多少作為旅行預算。

二、依照預算規模,從眾多「想去的地方」中仔細刪選國家與地點,更清楚地選擇出對個人有深度意義的行程。

三、嚴謹規劃這段旅程中所需的預算,並且寧可多估一些、而不是在「紙上省錢」,尤其需要留意「緊急狀況預備金」──若在旅途當中進醫院,很多時候保險是無法給付的,因此一定額度的預備金是絕對必須的。

四、在旅行途中,控制自己的「衝動型消費」,絕對不花超過事前規劃作為「購物金」以上的金額,以避免超支。

相信大家若能確實做到以上四點,在旅行回來後,你很可能會發現存款減去旅費開支,還有不少餘額。這樣在假期歸來後迎接日常生活時,回想起這趟旅程,心情也必然會比欠下「假日債務」時要輕鬆愉快得多!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你也欠了「假日債務」嗎?別讓比較心理和一時衝動,讓旅行變成生活壓力》,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壯遊很浪漫,談錢傷感情——來場電影般的夢幻旅行,預算抓多少?

25 歲那年,用 6 萬元旅費走遍歐洲 60 天──那趟壯遊教我的 5 件事

作者簡介:

彭孟嫻 Jessica Peng,目前從事法律調停工作(家事法&商業法),同時也是加拿大調停仲裁協會會員。曾任加拿大家事法庭諮詢部、加拿大市議員助理、加拿大皇家銀行、德商醫療研發加拿大總公司進出口部門。 畢業於約克大學法律調停、森尼卡法律顧問、皇后大學經濟系。 專注於家事法離婚議題調停、小額法庭調停、租約法調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