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財經】如果你明天就死,怎樣理財讓家人安心?

作者:Ricky Choi

上次跟讀者分享了我在「財自早退」後,遇到的心理問題,收到不少讀者的回饋與提問,十分感謝。

當中有不少讀者問到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要怎麼確定自己「財務自由」,可以退休了?尤其投資市場必然有風險,「財自早退」之後該怎麼分配自己的資產,才能相對有保障?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與實踐。

必須先聲明:我不是專家、本文也不是投資建議。本文旨在分享經過十年後,個人認為最適合一般凡人如我的資產配置及其背後原因。讀者看完認真思考後不認同本人的觀點,也是完全正常的,因「理財」本就應該據每個人的性格及狀況、包括對如何過生活才算「足夠」而有所不同。

但這裡可以先回答讀者們的第一個問題:我對所謂「財務自由」、可以退休的定義,和坊間大多數的說法相同,即當你「每年的被動收入高於全年開銷」,就離財務自由不遠矣。但這個狀態也非常可能因為市場波動和人生中的意外而出現改變,因此如何透過資產配置儘可能降低變數,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以下是我個人關於退休後資產配置的一些思考和經驗分享:

「老家」作為安全網,不宜超過總資產 1/4

隨著近年房價高漲,坊間對於買房或租房誰比較「划算」這議題一直爭論不休。我個人的想法是,當你有一定經濟基礎後,還是買個房吧。但這個建議純粹是從保險而非投機的角度出發,所以這房子不能佔超過你總資產的四分之一。(此為筆者退休狀態的資產配置,若還在工作期有收入,則扣除頭期款後的月繳貸款成本不宜超過月收入的 1/4。)

若這佔比能夠讓你買到心目中的 dream house,恭喜你;就算不夠,也可買個你認為勉強符合條件的,甚至可考慮在另一個你願意落腳的城市購買,只要租金回報率不要太不合理就可以了。

這房子的角色就像「老家、祖屋」一樣,差別只在於這是你親自挑選及獨自擁有的。當你有了這個「老家」,相對就變得進可攻退可守:若你是一個非常安穩的人,這個家就是你的避風港,讓你可減少生活上的煩惱及開支。若你是一個喜歡享樂的人,則大可把這老家出租,補上租金差額去租住一間你比較難負擔的 dream house。如此萬一遭遇到經濟上的極端逆轉,退一步至少也有個你自己親自挑選的老家作容身之處,讓你安定下來,重新出發。

若你是一個好動的人,甚至可以每年換一個城市或國家、長年旅居在外租房,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直到你倦了想安定下來,才搬回老家。(筆者財自早退後,就曾經離開香港,先後在台北及廣州各生活了幾年,之後因疫情關係,輾轉又暫居台北。)

另外房產作為安全網還有幾個優點:首先相對其他流動資產,它的價格變化相對較慢(但不一定較小),在現今這個資金急速流動、經濟周期大幅縮短的世代,每十年就有機會遇上一個經濟大風浪,一間無貸款「祖屋」可作為一個船錨,在你遇到風浪的時候起到定心的作用。

其次,相對其他資產,房產在融資上具有絕對優勢,例如借貸百分比高及利息低;還有最重要一點,就是當它的價值下跌,只要你每月準時供款,借貸方追收差價的機會非常低微(有做股票融資的朋友,應該非常明白這點的重要性)。以上這些優點,絕對讓房產非常適合作為資產配置的「安全網」。

既然房地產有這麼多優點,那乾脆把全部資產放在房地產好了?實際上不然,筆者在下面會提及。

現金為王還是垃圾?請把它當成你的「鎮定劑」

自 2008 年金融海嘯起、各國大力印鈔拯救經濟之後,普羅大眾見證了房地產及金融資產的價格以倍數飆升,「cash is trash」這說法便流行至今。再加上近年中美對壘掀起的貿易戰、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混亂、去全球化、最後再加上俄烏戰爭,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民眾對隨之而起的通貨膨脹感到切膚之痛。

那我們是否應該把現金盡量換成資產,來避免通貨膨脹蠶食購買力呢?理論上或許正確,但實際操作上卻不建議如此:我個人認為不但需要保留現金,而且還是要以「年需求」為單位來計算。

「財自早退」後,沒有了工作收入,大部份凡人如我,自然只能靠資產衍生的被動收入生活。但由於時代的轉變,資金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在世界流轉;再加上日益複雜的金融結構產品及近年流行的程式買賣,金融資產的價格波幅遠比以往更加波動,意味風險增大(波幅=風險),所以寧可「笨笨的」保留以年計的生活所需現金,才可避免讓你在市場低迷時、急著把資產低價拋售變現用來支付生活所需,或突如其來的資金需求(如大病)。

更重要的是,現金可在資產價格短期大幅下跌的時候(如 2020 年初),當作你的「鎮定劑」,讓你晚上至少可以睡得好(雖然心情難免還是會有點影響),不致在過度恐慌下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回想一下 2020 年初,標普指數(S&P500)在一個月內爆跌了 35%,若你相信網上那非常簡易的 4%rule,勇敢地把幾乎整副身家都「梭哈」在指數基金或股票投資上,你確定那時真能夠「維持初心」,不會賣在低點?就算你真的心理質素非常好,但若市場不像這次快速反彈,總要在低點減持部份資產來應付生活所需吧。

在股市低迷的時候能夠增持固然完美,但在低點不主動或被動殺出,更是許多投資者成功的關鍵。現在每當金融市場大亂,筆者的固定動作就是登入銀行帳戶,看著戶口內的結餘(有點像老人家把「救命錢」放在鐵罐藏在床下的感覺),告訴自己「就算明天我的金融資產市值全部歸零(當然機會近乎於零),至少還有這筆現金可維持幾年的生活,有時間再作打算。」心情自然就不會大亂,決策也比較不容易出錯。

那須要預留多少現金呢?這真的視乎每個人的心理質素及家庭狀況,但我建議最少最少要保留一年的生活費。

由於筆者還要養妻活兒,所以我通常會預留不低於 3 年的生活費。為什麼是 3 年呢?這只是我自己一個不科學的簡單念頭——若我持有 36 個月的現金,外加因經濟動盪而砍半的被動收入(假設正常情況下,被動收入最少等於每年支出),那我在不變賣資產的情況下也可維持原有生活水準 54 個月;若節省 10% 的支出,那就差不多 60 個月了。5 年時間,就算經濟大蕭條都可捱過吧,那還有什麼可怕呢?

那一大筆錢放在銀行豈不是給通膨蠶食嗎?你損失的購買力不妨就當作「保險費」好了——若你投資得宜,絕對有能力負擔這筆保費;若你投資失利?那這筆現金更會幫你一個大忙。

投資是必須,但多少才適宜?

仔細地準備好以上兩張安全網,為的當然是可以安心地投資以換取被動收入。這時一些讀者朋友可能會問:「既然你說投資都有風險,那乾脆都用現金利息來當退休收入不就好了?」

我的想法是,除非你的生活真的非常節儉,或累積了三輩子也用不完的資產,不然實在很難用「資產加利息 − 每年支出 > 剩餘壽命」這個簡單公式來財自早退(就算我們已經處於升息周期)。

此外,根據過往歷史,每一塊錢的購買力,一定會隨時間慢慢減少,再加上坊間多以平均年齡來計算壽命——那萬一你「不小心變成人瑞」呢?更不用說,看著自己的資產慢慢減少、被通膨侵蝕殆盡,這種退休生活恐怕不會安穩快樂。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害怕投資、覺得投資永遠是「九死一生」的人;那我必須殘酷地告訴你,完全不投資更是「必死無疑」(前提當然是不胡亂投資)。

那可投資什麼呢?猜想大部份讀者都像我一樣是凡人一個,既沒有生意分紅、亦沒有曠世巨作帶來源源不斷的版稅收入,也沒有百萬追蹤帶來 YouTuber 的廣告收入等等。因此,可以提供我們被動收入的,就只餘下傳統的房地產及各式金融產品了,以下我們先談談長輩們最愛的「有土斯有財」——房地產投資。

房地產:投資總額不宜超過總資產 50%

過去幾年因利率低、房市飆漲,在網路上經常能看到所謂「三宅一生」說法——即以人生中通常會買下的三間房(首購、換屋、退休),作為退休理財規劃的主軸;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在早年買下房地產的退休長輩,以「包租公」、「包租婆」的身份安穩退休。既然在文章開頭,筆者也提到房地產的獨特好處,那是否把安全網以外的資產,全部投資在房地產就好呢?

如今時代已經不同,個人並不建議這樣做:首先,有升值潛力的房地產,通常租金回報都是較低的,若你要全靠租金收入來支付生活開支,那本金的需求會相對較高;反之,租金回報較高的房產,它的升值潛力通常較低。所以簡單來看它的租金收入足夠支付你的生活開支,但你的購買力在不知不覺間也可能被蠶食。

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房地產須要投入的金額相對大,一般投資者很難做到分散投資。像上面提及的「三宅一生」,你頂多只有一個自用宅加兩個投資房,若是三間房都在鄰近城市地段、同時遇上跌價,資產價格和流動性都將瞬間面對危機。

更不幸的是,若遇上地緣政治風險(大家經歷過最近幾年,還敢說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嗎),損失更會極為巨大。

所以筆者認為,若果你對房地產投資甚有鑽研,除了前面提及的「老家」外,再撥一部份資金投資在房地產上是沒有問題,但「超過一半」資產甚至「全梭」,就要非常慎重考慮了。

金融產品:善用分散原則、切勿過度槓桿

接著來到「金融產品」。這點哪怕只談股票,恐怕再多寫一萬字也寫不完!因此在這裡筆者僅談原則,如果讀者朋友有興趣,後續我再針對個別商品分享經驗。

直接講結論:不論你投資股票的能力高低,請先分散投資全球主要成熟市場的指數型 ETF 及穩定配息股(收息股),當股息收入及租金收入(如果有)至少足夠每年開支,剩下的資金就可根據你的能力,用來進行主動投資或投機。

那你適合「投資」或「投機」呢?非常簡單,只要先另開兩個帳戶分別作(價值型)投資及投機(純粹追求高資本利得)。一個經濟週期過後,兩個帳戶的淨值就可客觀指出你投資及投機的能力。若你對金融投資真的沒什興趣,那麼多餘的資金也可嘗試投資在生意、甚至其他個人興趣方面。但「分散風險」的原則仍然不可或缺。

最後,筆者想提出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個賺取被動收入的主帳戶,千萬千萬不要為了提高投資回報而大額槓桿,因為就算你把 4-5% 的回報倍增為 8-10%,也不足以令你大富大貴。然而當一個風暴來臨,卻可能令你「全軍覆沒、永不超生」。這是簡單的數學問題:當你借貸 6 成,一個 3 成的調整就可令你損失 75% 的本金,這還沒包括銀行或券商因應市場環境減少借貸比率的風險。

以上就是筆者自身經歷數次經濟周期後,為自己定立的理財守則(playbook)。就算筆者明天突然上了天堂,我相信我那投資興趣及經驗均為零的太太,也可憑著這套守則安心把 4 歲的女兒養大成人——而這其實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由於篇幅所限,很多詳細情況難作一一描述。如讀者有興趣,歡迎留言提問。因為經過 20 多年下來,我的覺悟就是當你知道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知道得越少。世上沒專家,只有贏家及輸家,希望大家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贏家。

*如果讀者有任何問題想請教本文作者,或【財經科普】系列其他作者,歡迎至換日線官網填寫表單。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財經科普】財務自由後,我「即使明天就離世,也放心家人過得安穩」的理財守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年輕人沒錢如何理財?他靠「投資自己」,40 多歲就能提前退休!

抱怨高房價前你有想過嗎──房屋明明是以居住為目的,什麼時候走鐘變成可炒作的金融商品了呢?

作者簡介:

Ricky Choi,香港出生成長,懶人一名,卻不甘平庸。機會主義者,希望以最少付出獲得最大收穫。為了較易升讀一流大學,間接導致一家移民多倫多。畢業後卻為了盡快財務自由提早退休,而獨自回港打拼,用了十年半時間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