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財經】從經濟學看電價:台灣到底缺不缺電?

作者:陳暐/一個貓奴的經濟學筆記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價格的波動及台灣能源結構的轉型,台電的營運成本持續上升。政府在一個多月前宣布即將調整電價,此舉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作為一般民眾,我們自然對電價上漲感到不滿。但是,你是否想過電價是如何決定的呢?從經濟學的角度,電價的決定與其他商品的價格有何不同呢?

電價制定背後,究竟牽涉哪些因素?

首先,台電作為一家由政府控制的公共事業,在電力市場中是獨占廠商。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獨占廠商理應收取遠高於其邊際成本的價格。這是因為,獨占廠商雖然可以自訂價格,可是面對的還是市場的需求曲線──理論上,如果收取太高的價格,只能賣給少數人,其實不如低價多賣一點;反之,如果收取太低的價格,那不如高價賣少一點。從這點可以看出,要找到最適切的價格並不容易,那麼究竟應該採取什麼價格呢?

這個答案要看具體的成本和需求才知道,不過依據之前我在談蛋價的文章中提到的「需求彈性」概念來說,這個價格會是在需求線相對有彈性的地方。因為如果目前的定價非常沒彈性,也就意味著價格再往上,賣的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也就是有利可圖的。換句話說,廠商的訂價會高到使彈性夠低為止,這個價格就會遠高於邊際成本。

然而,這一理論在電力行業中並不完全適用。電力通常被政府視為特殊行業,即使不是完全由政府控制,也會受到嚴格管制。這是因為政府希望電力能夠普及至所有人,而不是僅僅讓少數人負擔得起。若讓廠商自由訂價,電價過高將使大部分人無法承受,便與政府推動電力普及的目標相悖。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開放多家電力公司競爭呢?部分國家或地區(如美國德州)確實採取了這一做法。但這種模式並不普遍,原因在於電力行業存在高昂的固定成本。無論是建造電廠還是鋪設輸電線路,都是巨額投資。然而,一旦這些設施建成,邊際供電成本極低。因此,這類市場自然適合由一家廠商來進行大規模投入,形成所謂的自然獨占。

總而言之,在電價訂定方面,因為政府希望電價低廉以促進電力普及。一種常見的做法是將電價設定為總平均成本,即電力公司既不賺錢也不虧損(經濟利潤為零,但會計帳上還是有賺錢)。這樣一來,電力公司能夠正常運營,而電價也較低,似乎達到雙贏。然而,這種定價方式的問題在於,如果電力公司知道無論成本多高,政府都會保證其不虧損,那麼它們就不會有誘因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換句話說,這對電力公司的長期發展很不利。

此外,電價的訂定還應考慮發電的外部性成本。以台灣主力的火力發電為例,燃煤和燃氣發電會產生空氣污染。理論上,這些外部成本都應加入電價中,否則我們會消耗過多電力,導致超額污染。但是,根據台大風險中心的計算,若考慮外部成本,電價需上調約 1.3 元(以 2019 年的數據為準),這意味著電價需大幅上漲約 33%。這或許也是政府未曾嚴肅考慮此問題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電力需求的變動也對電價決定有著重要影響。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力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在夏季高溫時期,空調使用量激增,導致電力需求達到峰值。而電力供應則需要根據這些峰值需求來進行規劃和調度,這也增加了運營成本。為了平衡電力供需,政府和電力公司需要共同努力,推動節能減排,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減少對高峰期電力需求的依賴。

台灣缺電嗎?問題恐怕比想像中複雜

這就牽涉到「缺電」的問題了。究竟台灣缺不缺電呢?撇除政治上的攻防,其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那麼單純。因為電力的供給雖然在短期是很沒有彈性的,但是需求可以有不小的變動。從民生用電來看,雖然我們每天都需要用電,但如果電價真的很貴,要每人省個 5-10% 的用電,理論上是不太困難的事情。

而對於工商業來說,電力是他們的營業投入,如果沒有生意或是生意不好,他們自然也不需要用那麼多電。換言之,如果電力需求量是小於供給量的,自然就沒有「缺電」問題。但同時,若我們定義所謂不缺電是指,給定目前的電價,我們可以在我國電力需求量最高的時候,也有足夠的供給量的話,我國是否缺電就很難說了。

總結而言,電價的決定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成本、需求、政府管制以及外部性成本。雖然價格上漲對民眾生活帶來壓力,但合理的電價有助於電力公司持續運營、提升效率以及考慮環境成本。面對未來能源挑戰,台灣需要平衡電價與電力供需,確保電力穩定供應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電力公司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促進電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台灣的未來創造更美好的前景。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從經濟學看電價:台灣到底缺不缺電?問題恐怕比想像中更複雜》,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新加坡是終年盛夏的「非核家園」,但為何它從不缺電?

台灣到底該用「哪種電」?——其實完美的發電方式並不存在,「電力組合」可能更重要

作者簡介:

陳暐,台北大安區人。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教於中央大學企管系,目前任教於臺灣大學農經系。研究專長為神經與行為經濟學。因為工作與求學的關係足跡遍布美國賓州州學院、俄亥俄州哥倫布、加州洛杉磯與柏克萊、香港以及深圳。工作之餘喜歡打遊戲、看美劇、吃飯喝酒與當貓奴才。家中主人為一隻萬中選一的不貪吃橘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