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運動】打造更強的棒球,台灣需要什麼?
作者:李銘尉/數位行銷三刀流
經過熱血沸騰的一週後,2023 年第五屆 WBC 世界棒球經典賽 A 組預賽終於畫下句點。
臺灣在本次賽會中打出令人感動的旅程,雖然先輸給巴拿馬,但連續兩場對義大利與荷蘭狂轟猛炸,一度暫上分組預賽第一;不過或多或少在休息有限的狀況下,最後一場對決古巴之戰,明顯感受到部分球員力不從心,最後結果只能飲恨敗北。A 組的 5 隊同為兩勝兩敗,在競賽規則之下,臺灣排名 A 組最後,下一次的 WBC 很可能得從資格賽開始打起。不過,雖然排名 A 組之末,但卻挽回許多球迷對中華隊的信心。
臺灣在世界棒球的排名雖位居第二名,但多數球迷都認為這是靠著少棒、青少棒、青棒在賺積分,質疑中華隊在層級較高的賽事難有競爭力。甚至,不少球迷拿著國際比賽的標準來檢驗我國的棒球實力,只要輸了一場球,各種負面批評就會湧入,球員面臨龐大的壓力;相反的,「贏球治百病」,只要贏球就燃起對我國棒球的信心,這樣的現象不時出現。
贏球真的能治百病?
下表是筆者整理本次經典賽期間,對中華隊的正、負面評價。在第一天輸巴拿馬後負面評價充斥各大社群論壇,認為球員技不如人、教練調度失敗的批評聲浪湧起,P/N 比(正負情緒比)甚至不到 1,直至 3 月 9 日休兵日,仍有諸多批評。
但在 3 月 10 日勝過義大利後,P/N 比則高達 6.96,正面評價遠高於負面評價;3 月 11 日再以大比分擊敗荷蘭、躍居分組第一後,P/N 比達到 12.26。雖然在 3 月 12 日惜敗古巴,但 P/N 比則攀至 13.11 的高點。
同樣的中華隊,因為兩度擊敗強隊的效應,獲得國人的高度肯定,讓人不禁感嘆,原來贏球真的可以「治百病」?
賽前在各種評比中,中華隊都被認為實力應居 A 組之末,要取得一勝都有困難。除「紅色閃電」古巴是傳統強權外,義大利、荷蘭兩個棒球不興盛的國家都靠著「血緣」關係,徵召到許多大聯盟球星,成為另類的美國二隊、美國三隊。
論團隊星度,古巴有 7 人是大聯盟、日職的球星;荷蘭的先發打線則是「大聯盟 645 轟的全 MLB 打線」;義大利先發打線有 7 人是現役大聯盟球員;而從資格賽打上來的巴拿馬,最後都找到 5 名大聯盟的現役球員。至於中華隊,只有張育成一位大聯盟球員,吳念庭、宋家豪則為日職一軍的球員,單論星度,的確不及其他 4 隊。
談到薪資,差異就更大了。根據《職業棒球》雜誌針對 2022 年薪資的數據,臺灣單一球隊每年薪資約在 1 億元左右,最高應該不超過 1.4 億元。而中華隊贏的兩場比賽中,義大利內野手 David Fletcher 一個人的年薪就超過中職整隊球員年薪,而荷蘭隊經典賽國手 Xander Bogaerts 一年年薪將近新台幣 8 億元,比整個中華職棒球員薪水加起來都還要高!
但是,中華隊卻繳出 A 組最佳的攻擊火力,在 4 場比賽 139 次打數揮出 44 支安打,包括 7 支二壘打、2 支三壘打、5 支全壘打,尤其 5 轟紀錄和澳洲、南韓並列榜首。論全壘打與得分都是 A 組最佳,3 成 17 打擊率也僅次於古巴的 3 成 19,A 組另 3 隊分別是義大利 2 成 83、巴拿馬 2 成 74、荷蘭 2 成 24,皆不及中華隊的打擊率。
臺灣應援文化,讓世界都看見
另一項驚奇,則是本次臺灣球迷所展現出的凝聚力,筆者曾經看過多次的國際賽應援,但沒有一次像這次如此感動、震撼人心,整場比賽不論時間長短、領先或落後,從開賽一路跳到比賽結束,不間斷地應援著中華隊。
「臺式應援」在本次比賽後已領先全球,雖然日職深厚的應援文化過去也影響著中職,但臺式應援不僅更激情,也更能帶給對手壓力,交戰的對手都直呼前所未見,古巴甚至還因此出面抗議。
大聯盟官方推特、福斯運動網和經典賽官方推特,也紛紛聚焦臺灣的應援文化。大聯盟官網在臺義之戰的報導中,形容現場球迷一直不停地對中華隊應援,吉祥物、啦啦隊、球迷們幾乎沒有安靜地坐在位置上過。福斯運動網記者 Ben Verlander 在文章中寫道:「讓加油棒、旗幟、大鼓、喇叭、應援口號和啦啦隊走進大聯盟吧,我們在經典賽看到了棒球最純粹和美麗的一面。」
這次臺式應援團是由中華職棒 5 隊的應援團合力組成,還有 21 名精銳的啦啦隊隊員帶動現場氣氛,嗆司曲接棒有序,「Team Taiwan」氣勢足以震懾對手。筆者曾至美國看過棒球賽,現場氣氛只是「吵」,除了球賽本質之外,比起中華職棒真的平淡不少。大聯盟退役球星,也是現任義大利總教練皮亞薩(Mike Piazza)更是用「驚嚇」、「震撼」來形容;《棒球美國》主編庫柏(JJ Cooper)同樣發文感嘆,美國球迷是棒球界最沒樂趣的球迷。
「地獄賽程」讓地主優勢消失?
中華隊展現出的奮戰精神雖然感動了球迷,應援文化也紅遍世界,但從賽程出來後,就不斷有球迷指出中華隊的賽程安排沒有地主優勢,並以「地獄賽程」來形容。會有這樣的聲音出現,主要是因為在 3 月 11 日的賽程對決休息滿 2 天以上的荷蘭隊,3 月 12 日又對決休息滿 2 天的古巴隊,等於在殘血的狀況下迎面滿血的敵手。
臺灣輸掉巴拿馬後,晉級之路相對艱辛,卻連克義大利、荷蘭,燃起晉級希望。但連續兩晚在臺中洲際棒球場血戰打到深夜 11 點後,團隊兵疲馬困,在休息不足的狀況下迎戰古巴。最辛苦的一場就是中華隊 3 月 11 日深夜才與荷蘭隊打完比賽,12 日中午 12 點再迎戰古巴隊,終場以 1:7 慘敗。球員張育成的妻子更在 IG 分享,老公戰古巴前只睡 4 小時,而古巴選手賽前則已休息 2 天。
睡眠有助於身體恢復和修復,極為重要。如果運動員睡眠不足,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反應能力和判斷力都會受到影響,這對於運動表現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在高張力的國際賽事下,運動員想要保持最佳表現,應該要確保能獲得充足的睡眠。古巴恰恰是以逸待勞,連本次賽事受到嚴格球數限制的投手群也獲得充分休息,面對他們晉級中最關鍵的一戰。
當然,也有人說古巴也有「晚接午」的賽程,同樣能夠贏,賽程規劃只是技不如人的藉口罷了。不過,A 組的巴拿馬、義大利及中華隊在「晚接午」的狀況下都輸球,而 B 組的中國、捷克也在「晚接午」的賽程下輸球,A、B 兩組共有 7 場這樣的狀況,總共只贏了 2 場,勝率很低;而 B 組另一場「晚接午」贏球,則是澳洲贏了實力弱上一截的捷克。
很多人認為,技不如人還怪賽程;但不就是因為技不如人,才要盡可能降低不利因素嗎?日本、美國即便實力堅強,也不會放過任何對自己有利的賽程安排,從結果來分析,A 組的 5 隊最終結果都是兩勝兩敗互咬局面,實力在伯仲之間,不禁讓人回想,若賽程安排對中華隊更有利,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
負責承辦的悍創運動行銷表示,他們雖有主辦權,但場次的安排仍得聽大聯盟的。許多球迷憤怒地要悍創拿出紀錄,證明大聯盟在賽程安排上有介入,並湧入悍創的粉專與商家評論留下負評,宣洩輸球的不滿。
該議題的爭議點在於,悍創是否基於商業利益考量,將最後一場比賽的時間定在星期日的中午,而非晚上時段,犧牲了中華隊的睡眠時間。這些言論也非空穴來風,悍創總監高偉凱過去接受訪問時就曾透露,賽程是依照臺灣球迷看球習慣安排,「我們有針對賽程去跟大聯盟來回確認去爭取,大聯盟官方給我們的回覆是,希望這賽程在臺灣打,是一個公平的制度。」暫且不論大聯盟有沒有主導,或者是悍創有沒有積極爭取,但在 A 組中的荷蘭隊卻沒有「晚接午」的賽程,而是「午午休晚晚」的賽程,能獲得相對充分的休息,地主國卻沒有這樣的優勢,如果當時中華隊是按荷蘭隊的賽程安排,大聯盟有反對的理由嗎?
不過,可以確認的是,若中華隊是採用荷蘭隊的「天堂賽程」,會有兩個平日的中午時程,如此一來票房銷售會面臨考驗。因此可以看出中華隊本次賽程的安排,很大程度是依照國人「看球習慣」安排的,除了開幕週三當晚第一戰之外,週五、週六晚上,以及週日中午,都是迎合國人「看球習慣」,票房最大化似乎是主要考量。
悍創運動行銷總監曾在上節目受訪時說過,很希望經典賽在臺灣舉辦,坦言當時他怎麼算都認為臺北大巨蛋會完工,所以票房上應該沒什麼問題。臺北大巨蛋原本是 4 萬席室內棒球場,北部球迷基數高、看球環境舒適,票價應該可以訂更高。但沒預期到大巨蛋遲遲無法完工,因此在容納 2 萬人的洲際棒球場舉辦。為了提升營收,除了中華隊出賽場次內野熱區訂出打破臺灣棒球史上最貴票價 3,200 元,是否在賽程安排上以「票房最大化」為考量,而最終設計出這樣的賽程,成為影響比賽結果的變數之一,的確有很多討論空間。
然而在經過本屆經典賽之後,另一方面也必須思考的是,臺灣接下來還是得由一個民間公司來承辦賽事嗎?公司花錢得標後,也許初心的確是希望將賽事留在臺灣,但也必須兼顧商業利益的平衡。同樣具有主場優勢的美國、日本,每一場都是打晚場,選手作息相對好調整。個人觀察,由於賽事是大聯盟主導,無論是時間、地點,對美國都是非常禮遇;那日本呢?日本是非常重視經典賽的國家,也曾經有奪冠的紀錄,所以日本企業一向熱衷於贊助經典賽,經典賽每屆賽事超過一半以上的比賽贊助商均來自日本,賽程安排對於日本自然也是禮遇有加。
國家隊經營必須「品牌化」,並由專責組織負責
本次經典賽的組訓由中華職棒大聯盟負責,但是行銷與賽程安排卻由悍創主責,這樣的分工是否妥當?讓人想到,每次大賽後眾人都會討論國家隊是否該以「公司化」的方式來經營,但最後結論都是「窒礙難行」。以本次 WBC 為例,負責主辦的公司必然得有商業利益考量,但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透過更多方式提升營收,而不是只仰賴票房。
有不少球迷指出,這次的國家隊品牌識別系統仍然跟以往相同,中華隊的球衣也沒變化,以前都買過了,這次為什麼還要買一件相同的球衣?此外,許多週邊商品也紛紛被球迷批評品質不佳。事實上,如果更花心思在產品研發、聯名、授權及廣告上,以本次賽事的熱度來論,應可爭取更高的營收。
如果公司化很難進行,也應思考由專責機構進行「品牌化」的任務,對內負責提升國家隊資源與實力,對外進行品牌行銷傳播任務。
日本在 2013 年於經典賽遭波多黎各隊擊敗後,為重返世界第一的榮耀,也為了讓國家隊組訓體制化,於 2014 年年底成立日本棒球公司(NPB Enterprise)為專責單位,並以「侍ジャパン」(日本武士)來稱呼國家隊。
日本武士隊強調國家隊代表的榮譽感,也體現日本棒球的文化特色。透過日本武士的商標和著作權授權收入,以及授權商品的銷售,創造了財源支持,在提升品牌價值的同時,最終的獲利也能提供豐富的訓練和比賽資源,提高國家隊的整體競爭力,呈現正向循環。
日本以公司化的概念長期準備國際賽事,「贏球」就是公司的目標,可以花資源聚焦在規劃如何打造更有競爭力的國家隊。舉例來說,日本為了備戰 2023 年經典賽,早在 2021 年 11 月就決定由栗山英樹就任日本隊監督,為了組成最強國家隊,栗山監督親自飛往美國邀請大谷翔、達比修有、菊池雄星及鈴木誠等名將,並針對受徵召選手的疑慮一一協助排除。
除此之外,日本隊也不會浪費一絲一毫增加戰力的機會,像是效力聖路易紅雀隊的日裔外野手 Nootbaar 很早就在日本隊組成大名單內,這位 25 歲好手今年第二個大聯盟球季繳出打擊率 2 成 28、14 轟、40 打點的成績。儘管日本球界有不少反彈聲浪,認為日本並不差這位球員,但日本武士的監督栗山英樹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選擇他就是要贏,這對日本棒壇有重大歷史意義。」日本隊為了歡迎 Nootbaar,幾乎全員換上 Nootbaar 主題上衣,溫馨小舉動如同一段佳話,也讓他感受到「第二故鄉」的溫暖與貼心。而最後事實證明,Nootbaar 的確在預賽中打出佳績,幫助了日本隊。
臺灣每次都是在賽後檢討下次要補強哪個環節,「國家隊」似乎只在重大賽事前才開始啟動,無論情蒐、徵召、組訓安排,都得利用短時間內完成,相當急促。2023 年經典賽,中華隊直至 2022 年 9 月才推派出統一獅的總教練林岳平擔任國家隊教練,足足慢了日本 10 個月之久。
林岳平雖然對中華職棒球員熟悉,但對在外打拼的球員掌握度較不容易。臺灣的徵召之路相對不順暢,像是張育成曾經一度婉拒徵召,理由是為了專心備戰大聯盟新球季,引起軒然大波,他並在社群媒體中寫下:「總有一天每個人一定會為我鼓掌」,引起球迷的不滿,也被網友戲稱為「逃兵阿成」。
但球員透過經紀公司婉拒參加,可見溝通管道仍有待加強,如果當時有專人進行遊說,或許就能幫助避免此次風波。張育成最後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才順利加入中華隊,並靠優異表現一路從「二兵」被球迷晉升為「三軍統帥」,招牌敬禮手勢也紅遍世界,在打完經典賽後果然所有球迷都為他鼓掌。
事實上,中華隊本也有機會再邀請一名大聯盟選手加入,那就是臺美混血兒、大聯盟響尾蛇隊的球星柯賓卡洛爾(Corbin Carroll),他近期簽下的合約加上獎金,總值上看 1.34 億美元(約新台幣 41.1 億元)。但或許是與臺灣棒球界幾乎沒有連結,卡洛爾早早就以備戰大聯盟賽季為由婉拒。如果卡洛爾日後站穩大聯盟,仍然有徵召的機會,只是中華隊在下一次重要賽事之前,有哪些可以吸引卡洛爾幫中華隊效力的理由?
我們的確需要一個以「贏球」為目標的組織出來統籌,打造更有競爭力的國家隊。
大聯盟量身訂造的經典賽規則,考驗選手深度
WBC 經典賽由美國職棒大聯盟主導,當時即希望創造如足球世界盃的風潮,這項賽事的確成功地達到將棒球推廣至國際的目標,但畢竟競賽由大聯盟主導,為了增加大聯盟球員的能見度,將徵召條件放寬,使棒球發展相對較弱的歐洲國家能藉由血緣關係徵召到許多大聯盟好手加入,再搭配當地球員進行組隊。這些作法可能有助於大聯盟拓展海外市場的目的、增加比賽的抗衡性,但是球員的深度還是不及美國。
大聯盟當然希望冠軍留在美國,美國本身最大的優勢在於頂尖好手眾多且實力平均,因此在賽程及規則設計上,會看到很多有利於美國的部分。首先是投球數限制嚴格,雖然本意是要達到對投手的保護作用,但也代表要單靠一個王牌投手撐全場的可能性低,如比賽第一輪僅限制 65 球的用球數,一個投手能在一場中負擔 5 局就很不容易,要準備多位投手應付。
此外,在 2013 年舉辦世界棒球經典賽時,每個分組僅有 4 隊,分組預賽僅有 3 場;2023 年經典賽從 16 國增加到 20 個國家,從分組預賽就密集地在 5 天內打 4 場比賽,更是考驗每個國家頂尖投手的深度。本次中華隊的投手防禦率高,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不是每位投手都具有絕對的壓制力,表現良好的投手一旦因用球數限制下場,接替投手就會存在變數。
臺灣過去靠一、兩位王牌投手勝利的模式,在經典賽規則下難以複製,未來需要培養出一系列的頂尖投手,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否則光要突破分組預賽就有一定難度。目前中華職棒一軍因為有戰績壓力,主要先發投手均以洋投為主,本土投手的機會相對減少,本次經典賽表現亮眼的吳哲源,也是因去年賽季洋投忽然離隊才獲得更多出賽機會,意外造就本土王牌的誕生。
為提升球員的實戰經驗,增加二軍場次、國際交流賽機會、跨國職棒大賽、恢復冬季聯盟舉辦與增加洋砲名額等方式,都較有助於投手養成,當然也能提升球員對陌生對手的適應力。
Team Taiwan 需要哪些支持?
臺灣棒球發展的另一項問題是,國際賽場場爆滿,如本次經典賽一日球迷突然激增,但職棒正式開打後,又有多少一日球迷還會進入球場呢?
以臺灣為範圍,透過 Google Trends 搜尋近 10 年「棒球」的三個高峰點,最高峰為 2023 年 WBC 經典賽,第二高峰為 2013 年 WBC 經典賽,第三高峰則是 2015 年 11 月的世界 12 強棒球賽──可見在重要國際賽事時刻,「棒球」才會受到更多關注。而在日本、美國,同樣的關鍵字搜尋高峰,每年幾乎都是同樣的月份,搜尋量不會因為參與國際賽事而產生影響。
在實際進場人數方面,以 2022 年為例,中華職棒場均進場人數約 5 千人,韓國職棒約 1 萬人,日本職場近 2 萬 4 千人,進場人數反映出球團的營收,也造成薪資水平與軟硬體難以和韓國、日本進行競爭,訓練環境也難以與國外匹敵。
目前中華職棒的 6 隊之中,只有中信兄弟自建訓練基地,雖然早期成效不明顯,但隨著球隊二連霸、農場又有源源不絕冒出的新秀,訓練基地的議題才更加被重視。但是美、日、韓等國職棒隊則都有專屬的訓練基地,有助於長久穩定地養成頂尖好手。
本次經典賽不乏中華職場球員表現良好,包括林立、江坤宇、陳傑憲、吳哲源、呂彥青等人都有精彩表現,證明中華職棒仍有能於國際賽場上比拼的頂尖球員,希望能帶動更多國家隊球迷到職棒場中。
2023 年經典賽,中華隊在落後於古巴 6 分、士氣低迷之際,應援團團長達平說了:「古巴再強都只是一個球隊,但我們是一個國家。」這句話正是臺灣棒球的解方──臺灣棒球要強,不是只憑中華隊的努力,而是整個國家的支持,背後需有大量投資棒球基礎建設的政府、願意進場的球迷、願意投資的職棒球團,以及因應國際賽成立的專責組織,如此一來,才有機會打造真正的 Team Taiwan 棒球!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經典賽失利,比「地獄賽程」更關鍵的討論:打造更強的 Team Taiwan,臺灣棒球需要什麼?》,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我不是洋將、我是台灣人」──放棄美國籍、在台落地生根逾 7 年,籃球明星戴維斯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銘尉,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現任致理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副教授,實務工作足跡遍及廣告企劃、品牌行銷、大數據分析與數位行銷,累積演講超過上千場次的行銷,任多個知名企業的顧問與內訓講師。有感於產業界對於數位行銷人才的迫切需要,致力在大學校園培養電子商務與數位行銷領域人才,希望為國內數位行銷提供源源不絕的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