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飲食】一餐只要 20 元的兒童食堂,如何陪日本人長大?

兒童食堂的食材,強調以當地素材為主。圖/楊逸飛  提供
兒童食堂的食材,強調以當地素材為主。圖/楊逸飛 提供

作者:楊逸飛/不惑大叔留學筆記

還未到日本留學前,偶然在台灣看到日本「兒童食堂」(子ども食堂)的相關報導,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因此深感好奇。原來,這是一個由民間發起的社會運動,兒童食堂在這十多年之間,支撐起了一些在社會上「隱性貧窮」的兒童與家庭。實際到了日本之後,我也陸續閱讀相關資料並親身參與社區中兒童食堂的志工活動,希望能更了解日本這個社會運動實際帶來的影響與效益。

根據 2020 年出版的《むすびえのこども食堂白書》一書,最早使用「兒童食堂」名稱的是東京的近藤博子女士,她在 2012 年時,於自己開設的蔬果店(気まぐれ八百屋)內開始經營兒童食堂的工作。近藤女士的起心動念,是聽聞附近學校的副校長談起校園內有些孩子,在家長生病無法做飯時一整天僅有吃香蕉果腹,因而想為有相似遭遇的孩子們提供食物。

也就是說,兒童食堂的成立初衷在於提供食物給有需要的兒童,讓這些兒童至少可以在飲食上安全、衛生、溫飽。而之所以取名為「兒童食堂」,最初是希望這樣的環境讓大人小孩都感到安心,兒童就算是獨自一個人也能自己前來。

價格便宜,食材具地方特色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以為所謂的兒童食堂,指的是一個具體空間,但其實這並不是一間專門提供食物給兒童的實體食堂。兒童食堂多是由社會團體、關心兒童的組織,甚至是一般店家來舉辦,開張時間與頻率會依照主辦者的規劃而有所不同,從每週一次到每月一次都有。

如果有實際可以用餐的場地,就會如同普通食堂一般,兒童可以親自入內用餐,與其他人還有志工一起互動。但有些食堂受限於場地大小,也會以製作便當供人領取的形式存在著。

不論是上述哪種方式,兒童食堂最大的特色仍在於,可以用非常便宜的價錢(通常為 100-300 日圓,約新台幣 20-65 元)換取健康美味的一餐,並且孩子能與很多人一起互動。之所以能用這樣便宜的價錢舉辦兒童食堂,是因為不論是料理或人力,主要都是由志工們來運作,而食材本身的費用也多是仰賴捐款。

在隱性貧窮背後的民間力量

明顯陷於飢餓與經濟貧窮的家庭,通常會被劃入政府社會福利救助的範圍當中;但有一群兒童與家庭,他們或許尚未到衣食住都極缺乏的狀態,但卻仍有需要被救助的可能性。事實上,隱性貧窮並不是單純只有陷入「經濟性貧窮」,也包含在人與人的關係逐漸失去連結後,可能會陷入的「情感性貧窮」,導致有困難時無法尋求對外的協助,也難以發展適當的社會關係、融入團體生活。

這些存在著可能陷入「經濟貧窮」或「情感貧窮」的兒童家庭,可以被稱為「黃燈家庭」,他們或許沒有立即性的需求,但因缺乏足夠的支援,甚至找不到人可以討論自己的困境。如若就這樣放任社會中的「黃燈家庭」不管,他們就可能成為真正的貧困家庭。

在過去,日本人相當重視鄰里之間的交流,認為「與其他人一起吃飯」是一件重要的事,因此在「兒童食堂」名稱真正出現之前,其實食堂的概念就已經存在於日本的社會,以往父母親外出工作時,社區的孩子也都可以到鄰居家裡一起吃飯聊天。只是,這樣的人際活動,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逐漸改變。

日本因為少子化、高齡化、生活多樣性、社會消費文化等因素正漸漸改變,自治會的活動逐漸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淡化了許多,有些社區甚至反對設置保育園(編按:有全職工作的日本家長通常會選擇將幼兒送往保育園),公園還出現看板,規定孩子只能安靜地遊玩,以避免影響附近居民。

人與人的關係改變後,有些單純想和兒童互動的成人也會被視為可疑人士,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不論是隱性的經濟貧窮或情感貧窮,都變得更容易變成真正的貧窮狀態。而兒童食堂,或許可說是為了改變這樣的冷漠狀況而產生的一種民間社會力量。

兒童食堂的功能有哪些?

日本的兒童食堂以地域為發展主軸,目的正是希望從關懷兒童開始,聯繫起社區中的各個元素,達到活化社區的功用。因此兒童食堂的食材盡可能都會選用當地的農作物;參與製作料理、提供課業輔導、舉辦活動等的人力,也都是邀請社區居民擔任志工,共同為關心孩子盡一份心力。這樣的方式對於凝聚鄰里團結有很正面的幫助。

其次,由於兒童食堂並不是社會福利的法定範圍,所以黃燈兒童家庭可以隨時造訪,不用擔心會被拒絕。許多兒童食堂的經營者,也會在社區的祭典或商業活動中宣傳這類福利,盡可能讓黃燈家庭可以有接觸到兒童食堂的管道。也或許正因為食堂的開放時間短暫,因而讓人有「看起來不像是有困難的人會來」的感覺,反而讓更多家庭願意走進來。

兒童食堂多數是一個月 1-2 次,也不是利用給付現金補助,因此要說能根本解決兒童的飲食健康問題,是不太可能的。事實上,「共食」才是兒童食堂最大的效益,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僅僅是和別人一起吃飯,就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情感支持,讓自己不會感到「孤獨」。因此兒童食堂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避免讓兒童「孤獨飲食」。

要建立一個避免「孤食」的環境,其中關鍵就是讓用餐空間有足夠的人群,最好是包含不同背景的人。這對於生活圈相對狹隘、平時難以與他人互動的家庭或個人而言,提供了一個與多元人群接觸的場合。透過這樣的交流,能夠有效減少孤獨感,使這個地方成為一個總是熱鬧、充滿溫馨情感的場所,提供持續的社交支持。

此外,兒童食堂提供的也不僅僅是「一起吃飯」,還能彌補部分家庭在生活經驗上的不足,提供一些足以讓兒童信賴的大人作為榜樣,或者是情感上的支持,讓兒童花時間與這些人相處。

最理想的狀況,有些孩子可以在食堂的活動當中,找到能維繫關係的成人或同儕,在成長過程當中相互扶持。事實上也有不少因兒童食堂而順利長大的孩子,在成年之後再次投入兒童食堂的志工活動,產生良善的循環力量。

社福政策之外的支持網絡

偏遠地區的兒童食堂,會以製作便當的形式與家庭互動。圖/楊逸飛  提供
偏遠地區的兒童食堂,會以製作便當的形式與家庭互動。圖/楊逸飛 提供

除了預防「孤食」之外,兒童食堂亦具有親職支援、虐待防治等目的。

日本社會近來出現一個新的名詞:ワンオペ育児(いくじ),以中文來說就是「偽單親」的意思。兒童保育本來就視需要必須由眾人協助,但因為社會勞動型態的轉變,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薄弱,所以出現了偽單親的現象。當育兒壓力達到臨界時,更容易出現兒童虐待的狀況。兒童食堂則提供了父母一個可以休息與交流的空間,以此來減低育兒壓力。

隨著這股社會能量的發展,現在的兒童食堂除了提供共食之外,更發展出很多不同的支援性活動,例如:育兒支援、課業輔導、兒童福利諮詢、高齡福祉諮詢、兒童會地域活動、保育或幼兒教育、身障者福祉、飲食店經營、農作或園藝體驗活動、商店與超市經營等等。

兒童食堂也結合物資發送的功能。圖/楊逸飛  提供
兒童食堂也結合物資發送的功能。圖/楊逸飛 提供

台灣與日本都是亞洲的先進國家,我認為在各種社會福利政策方面,其實都有足夠的制度可以支持貧窮家庭。但政策制定上,難免需要劃一條分界來服務有明顯需求的公民,對於其他同樣處於高風險的兒童與其家庭,日本的「兒童食堂」確實如同社福政策之外的緩衝力量,能讓事情在還沒有變得更糟糕時,幫助人們回到原本的生活,努力成為幸福的大人。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兒童食堂並非是「當孩子不再飢餓就不需要」的活動,而是「只要有人住在一起就應該要有」的一股力量。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一餐最低 20 元!便宜又美味的「兒童食堂」,如何陪伴日本孩童安心長大?》,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當日劇裡的灰暗情節在我身邊真實上演──繁榮社會的另一面,日本的「低端人口」

日本低犯罪率的背後 :罪犯被排除於社會之外,罪犯家屬有高達 86% 直言「考慮自殺」

作者簡介:

楊逸飛,公立幼兒園教師,35 歲開始認真自學英文與日文,2023 年(39 歲)前往日本留學。記錄自己的「中年大叔」留學生活,實現自己希望理解台日教育文化差異的想法。相信有別於年輕人的熱情奔放,中年的溫潤人生經驗,也能開展出獨特的留學經驗。中年的人生並非凋零的開始,而是逐漸沉澱,然後趨於內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