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孩子的行為】咬人、打人、搶玩具是攻擊行為嗎?

文/林惠雅 兒童發展與親職教育專家〡信誼好好育兒網

2歲多或3歲多孩子和同伴一起玩,有時別的孩子先拿到他要的玩具,或他拿到的玩具被同伴搶走,孩子可能會用咬人、打人方式把玩具搶過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幼兒搶玩具是件蠻普遍的事,尤其是年紀小的幼兒。幼兒因為要玩具而咬人、打人屬於攻擊行為嗎?攻擊行為會轉變嗎?男生女生的攻擊行為有什麼不同?

孩子為什麼會攻擊?

幼兒因為要玩具而咬人、打人是攻擊行為嗎?是的,這是一種攻擊,但攻擊不是孩子的真正的目的,孩子的目的是要拿玩具,咬人打人這種攻擊行為是他的手段,稱之為「工具性攻擊」。相對的,另一種攻擊行為,稱之為「敵意攻擊」,「敵意攻擊」是孩子有攻擊的特定對象,孩子的目的就是要攻擊對象。當孩子是「敵意攻擊」的話,孩子打某人不是為別的目的,主要針對這個人加以攻擊。

你看過哪些攻擊的方式?

除了咬人、打人等以身體動作方式來攻擊,稱之為「身體攻擊」之外,攻擊還有另外二種方式,一種是使用罵人、威脅等語言方式來攻擊,稱之為「語言攻擊」;還有一種是用冷落、排擠、散播謠言等方式來破壞對方的自尊、友誼、社會地位,稱之為「關係攻擊」。

攻擊行為的發展與轉變

●在1歲以前,嬰兒若遇到有擋在有趣物品的前面的手,他會有拍打手的動作,這拍打是排除障礙的動作。

●大約1歲的時候,一位嬰兒拿了玩具,當另一位嬰兒也要這個玩具,這時雙方會有較強烈的動作,這樣的動作顯示孩子將對方視為對手,而非單純的排除障礙,已具有工具性攻擊的雛形。

●2歲孩子雖然還是因爭奪玩具而有攻擊行為,但比起1歲的孩子,他們已經比較常以協商、分享(相對於攻擊)來解決爭執。

●2∼3歲孩子沒有目標的亂發脾氣減少,當玩伴帶來挫折或攻擊他時,會以身體攻擊回應。

●3∼5歲孩子身體攻擊減少,語言攻擊增加,而且,孩子的攻擊多半是工具性攻擊。

●學齡兒童的工具性攻擊下降,敵意攻擊稍增,不過,身體和語言攻擊都下降。

男生女生採用的攻擊行為方式會有不同嗎?

許多人的印象中,覺得男生的攻擊行為比女生多。有學者認為這樣的印象來自於外顯的攻擊(如身體和語言攻擊)比較容易引起注意,而男生常用外顯攻擊方式,所以會覺得男生的攻擊行為比較多。事實上,女生的攻擊也不少,只是女生比較常用的是關係攻擊,而非外顯的攻擊,例如,某個女生威脅和聯合其他女生一起排擠另一個女生。

改善攻擊行為,父母可以做什麼?

●父母對孩子的打罵其實就是攻擊行為的示範,如果父母是用打罵(指責)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行為,孩子經由觀察跟模仿父母的打罵(指責),用在處理他跟別人的人際互動上,只要他認為對方不順從他的意思,他也用打罵(指責),而形成攻擊行為。

●幼兒的攻擊多半是工具性攻擊,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學習滿足目的的多元策略,例如,搶玩具,可以協商、可以請求、可以動作迅速拿到玩具等等。由於幼兒年紀尚小,口頭說明較難理解,所以示範和角色扮演的練習,使孩子有較多策略來因應搶玩具的狀況。

更多信誼好好育兒網文章

【免費講座】林惠雅教授10/2線上開講,解讀0-6歲孩子的行為密碼

【教養心法】唱反調、搞叛逆、不聽話?一起來看懂孩子的發展蛻變!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