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英文】萬聖節英文由來是什麼?萬聖節必玩必吃一次告訴你!

Funny West Highland White Terrier dog decorated with photo props sits near orange pumpkins, at home. Preparation for the celebration. Wallet or life. Happy Halloween and autumn concept.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萬聖節的英文是 Halloween,

但你知道萬聖節的由來嗎?

國外慶祝萬聖節的方式又有哪些呢?

一篇文章帶你認識萬聖節大小事。

相信不少人跟以前的小編一樣,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萬聖節就是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吧?其實,所謂的「萬聖節」應該是每年的十一月一日,而讓大家變裝、小孩子挨家挨戶要糖吃的十月三十一日,則應該稱為「萬聖夜」喔!那麼,這些活動背後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國外這麼重視萬聖節呢?這個節日的本質是屬於傳統的宗教節日,讓我們一起透過這篇文章了解萬聖節的由來以及它的重要性吧!

傳說一

萬聖節的第一個傳說與「天下聖徒之日」或「諸聖節」(All Saints Day)有關。相傳兩千多年前,天主教會因聖徒數目眾多,無法一一紀念,以此立定一個共同的節日十一月一日來紀念(commemorate)他們,而「Hallow」有聖徒之意。大部分的人會慶祝的十月三十一日萬聖夜與十一月一日的諸聖節還是有所差異喔!

傳說二

萬聖節的第二個傳說與凱爾特人相關。據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於愛爾蘭、蘇格蘭的凱爾特人(Celts)將此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到十月三十一日,因為凱爾特人相信那天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即將迎來嚴酷的冬日。此外,當時人們相信已故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人世的家鄉,尋找活人附身,以利獲得重生(rebirth)的機會。當時人民為了逃避亡魂,會特意將燭火、爐火都熄滅,阻止活人被附身。人們接著則會將自己打扮(dress up)成妖魔鬼怪,藉此嚇走(scare away)這些亡魂,日後也就衍生在萬聖夜這天特意穿著一身嚇人裝扮的習俗。

基於以上兩個傳說,萬聖節在國外也被視為「鬼節」,為了因應其詭譎的氣氛,許多像是巫婆(witch)、蝙蝠(bat)、木乃伊(mummy)、黑貓(black cat)等元素都成了當今萬聖節的象徵(symbol)。

了解萬聖節的由來與重要性以後,一起來認識萬聖節當天會進行的活動還有必吃的美食吧!

萬聖節活動

  • Trick-or-treat 不給糖就搗蛋

相信大家對於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的活動已經非常熟悉,小孩會穿上裝扮,挨家挨戶討糖果點心吃,這個習俗活動最早源自於愛爾蘭。基督誕生前,古西歐國家包含愛爾蘭、蘇格蘭、跟威爾斯,他們的新年落在萬聖節前後,而據說這天死去的人其靈魂將造訪人世,於是當地人會設席款宴,並在宴會結束後,裝扮成鬼魂,引導這些死去的人離開,同時消災避邪。久而久之,演變成今日萬聖節這天,穿上奇裝異服,扮成鬼怪,到各家門口大喊「不給糖就搗蛋」的習俗。

  • Jack-o’-lantern 南瓜燈

Jack-o’-lantern 的故事源自愛爾蘭,傳說 Jack 是個酒鬼(alcoholic),用自己的靈魂(soul)與死神(Death)做交易來換取更多的酒,當死神要來取他性命時,Jack 卻把死神騙上一棵大樹,並刻上十字架(cross),讓自己逃過一死。最後死神妥協(compromise)將饒他一命, Jack 才把十字架移除。

然而 Jack 死後,因其罪行無法進入天堂(heaven),又因得罪死神無法下地獄(hell),終其一生只能在人世間流浪,死神於是施捨了他一絲地獄之火,讓他可以用餘光照亮前方的路, Jack 便將餘火放進一塊大頭菜(turnip)裡當作燈籠,這也是英文 jack-o’-lantern 的由來。

隨著世代遷移,大家開始改用南瓜(pumpkin)當作燈籠,因此 Jack-o’-lantern 又被稱作南瓜燈,為了配合萬聖節詭譎的氣氛,大家還會在表面挖洞,讓外觀看起來像怪物的臉。

  • Apple bobbing 咬蘋果

咬蘋果(apple bobbing)是一個萬聖節常見的活動,遊戲開始前,會先將蘋果放入盛滿水的水盆或水缸裡,參賽者要用牙齒將浮在水面上的蘋果咬出來才算勝利。根據傳統習俗,第一個將蘋果叼出的人將獲得真愛(true love)。此外,有一個說法是如果把咬到的蘋果放在枕頭下面,就可以夢到未來的情人喔!

咬蘋果的歷史可追溯至羅馬不列顛時代,當時羅馬人帶著象徵波摩納女神的蘋果樹來到了不列顛(現今的英國)。依照傳統,咬蘋果皆由未婚女性進行,第一個咬到蘋果的人則被認為會第一個結婚。如今這個習俗已不侷限於未婚女性參加,且盛行全球。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各國對咬蘋果的英文說法不同,美國稱作 apple bobbing,在蘇格蘭稱為 dooking(即 ducking) 。在北英格蘭則慣稱 apple ducking 或 duck-apple。Duck 在英文裡當動詞有「低頭」的意思,與咬蘋果時的動作一樣。在愛爾蘭凱里郡,大家稱此遊戲為 Snap Apple,而在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Snap Apple Night」(咬蘋果之夜)已成為萬聖夜的代稱,snap 當動詞的其中一個意思是「猛咬」。

  • Haunted house 鬼屋

西方鬼屋的由來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的倫敦,當時大眾對於獨特(unique)驚悚(creepy)的展覽類型非常熱衷,而於1982 年 Marie Tussad 展示了一系列的知名人物的蠟像(wax figure),包含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路易十六(King Louis XVI)、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以及馬拉(Marat)。隨著時間演變,這奇異(quirky)的風潮開始風行於全世界,而當時的美國正經歷經濟大衰退(the Great Depression),家長為了避免孩子上街玩耍時被路上抗議民眾的暴力行為波及,因此準備鬼屋(haunted house)這個活動給孩子殺時間。

萬聖節美食

  • Pumpkin pie 南瓜派

只要講到萬聖節,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南瓜(pumpkin),這是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前文提到的傑克燈籠(jack o’ lantern),當英國移民帶著這個習俗遷移至美國時,用南瓜取代大頭菜,南瓜的體積較大,也較容易於表面雕刻(carve)圖案。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萬聖節落在秋天(autumn/fall),而南瓜剛好是秋天的代表元素之一。

萬聖節期間,許多家庭或商家會將南瓜製成各式不同的甜點(dessert)與鹹食,而南瓜派的做法在英美也有所差異。英國的南瓜派多為鹹派,將牛肉攪碎後做成內餡,美國的南瓜派則為甜食,通常會加入蛋黃,肉桂粉和黃油,兩種口味都極受大眾喜愛。

  • Hot apple cider 熱蘋果酒

萬聖節除了南瓜,其他必吃美食其實都跟蘋果有關喔!這是因為每年的九月至十月為蘋果的採收期,為了消耗過剩的蘋果,便推出一系列蘋果製的美食,而熱蘋果酒(hot apple cider)就是其中一項。,做法是先將蘋果酒加熱,接著加入肉桂、丁香、糖熬煮而成,在略有寒氣的初秋來一杯,全身都暖了起來!

  • Candy apples/caramel apples/toffee apples 焦糖蘋果

另一個萬聖節應景的食物是焦糖蘋果(caramel apples),或稱太妃糖蘋果(toffee apples)。焦糖蘋果的做法是先將蘋果用竹籤插上,接著將蘋果浸入糖漿包裹一層糖衣,有時會再撒上碎杏仁、棉花糖、小餅乾、爆米花、肉桂粉等,有些人也會淋上巧克力醬。當小孩上門討糖果時,大人便會遞上一支,是深受孩子喜愛的節慶美食之一。

  • Candy corn/caramel corn 玉米糖

玉米糖(candy corn)是美加地區的小孩過萬聖節時不可或缺的糖果。玉米糖的外觀似玉米粒,三角形的外觀由黃、橘、白三種象徵萬聖節的顏色所製成,這種軟糖由玉米糖漿與糖果蠟製成,也是小孩愛吃的美食之一。

萬聖節電影

萬聖節除了可以與家人朋友一起享受好玩好吃的,也可以一起看經典的萬聖節電影喔!接著為大家介紹《月光光心慌慌》系列電影。

《月光光心慌慌》是一部於 1978 年上映的美國恐怖電影,英文片名即是 Halloween。劇情描述 1963 年的萬聖夜,一位六歲男童麥克.邁爾斯持刀殺死自己的姊姊,隨後被送往精神病院。十五年後,他逃獄再次回到故鄉小鎮,在萬聖夜再次展開一系列的殺人行動。繼這部電影後,還拍攝其他續作,包含《月光光心慌慌 2》及《月光光新慌慌》。

《月光光心慌慌 2》為 《月光光心慌慌》的續集,於 1981 年上映,然而上映後並未如預期受大眾青睞。直到 2018 年《月光光新慌慌》上映,再次致敬《月光光心慌慌》原著,並將故事情節更完整地呈現。

《月光光新慌慌》於 2018 年上映,時空背景設立於萬聖節謀殺案過後的 40 年,兩位 podcast 搭檔來到麥克居住的療養院,想要深入了解其背後殺人的動機,而當時從麥克手中死裡逃生的洛莉.史特羅德,則獨居在一棟防禦戒備的屋子。某天晚上,麥克在被安置前往另一間精神病院的路上發生車禍,逃離了安養院,再次展開一系列的殺人行動。此片上映後,獲得一片好評,影迷一致認為是該系列最棒的續集。

讀完這篇介紹文,大家對萬聖節有沒有更多的認識了呢?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即將到來,你想好今年的裝扮了嗎?

用Yahoo信箱🎃萬聖節底圖信紙🎃寄email超有fu~ 點我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