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買忙?】買房是最簡單的理財 「我買了兩間房給小孩」

關於「買房」這件事,老一輩大多堅持有土斯有財,看到年輕人顧著享樂,總忍不住嘮叨:「不買房將來會後悔」!新一代年輕人想法多元,家庭條件好或賺錢能力強的,早早晉升有房族,而祖業無靠的年輕人,雖望高房價而興嘆,有人拼命賺錢, 忙碌過日只為圓買屋夢 ,也有人選擇走另一條人生大道, 不為買房而忙、犧牲生活 。十月好宅報報訪問各世代民眾,年齡層涵蓋20多歲到70餘歲,看看他們如何面對「買房」這件事。

【文/Remi】徐先生在優閒的秋日午後,正和徐太太共享著香醇的手沖咖啡,他非常滿意現在的生活,年屆知天命的74歲,已經沒有甚麼牽掛,二子皆有穩定的工作,美滿的家庭,平日悠哉慢活、假日含飴弄孫,人生至此很滿足!徐先生年輕時在台北市任職於營造公司行政主管,一待就是30年,收入穩定,生活平凡平順,除了基本的柴米油鹽,沒有特別花錢的嗜好,也不懂甚麼金融投資,薪水積攢下來的錢,就拿去買房子,那個年代的人,很簡單、很知足、很惜福,存薪水買房子,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幾乎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是如此,人人都有房子,差別只在於有幾間房子。

▲徐先生住在父母留下的台北市房屋,到新北市買了2間房,分贈給兩個小孩。
▲徐先生住在父母留下的台北市房屋,到新北市買了2間房,分贈給兩個小孩。

生活壓力大 先幫小孩買好房

把房子留給兒子,在40及50年代是很普遍的邏輯,傳統觀念裡,兒子要延續香火,要祭祀祖先,所以資產傳子很合理。徐先生現在台北市的房子也是父母留下來的,所以他也是勤儉度日,省吃儉用地在新北市陸續買了兩間房子,用贈與方式給兩個兒子一人一間房。

這兩間房不是甚麼大戶豪宅,只是很平凡的5樓公寓跟舊華廈,所以都在贈與稅的免稅額度內。這兩間都是在70~80年代間買下的,房價不算貴,徐先生早早就付清了貸款,兒子們完全沒有房貸壓力,目前都是40多歲的年紀,收入穩定,孫子都在念小學,將來教育費都要花大錢的,徐先生說,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就讓他們把錢留著栽培小孩,希望子孫長大後,都能做個有用的人。

▲50年代的台灣人,沒什麼投資管道,買房子是最簡單的理財。
▲50年代的台灣人,沒什麼投資管道,買房子是最簡單的理財。

40年代房市大漲 幾乎人人有房

中華民國建築經營協會理事長孫殿年表示,每個世代的理財觀都不相同,他是50年代的人,很能體會這種邏輯,基於時代背景的差異,40及50年代,經歷戰亂及台灣光復時代,當時正值台灣經濟起飛年,人民剛從苦日子中走來,都很珍惜擁有的豐衣足食,對於物質及財富都沒有太多的慾望,人人都想擁有自己的資產,買房子就是最簡單的理財,因此當時普遍以購屋替代理財。

再加上當時家戶平均子女人數較多,大概都有4~6人,資產往往會分配給承繼祭祀的長子,長子也會延續這樣的觀念傳承下去,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往往是一個兒子至少一間房子,那個年代重男輕女的觀念還很濃厚,嫁出去的女兒反而不一定能分配到資產。

孫殿年說,40年代剛好遇上台灣房地產大漲,只要手上有房地產,基本上資產都是翻了10幾倍,甚至是20幾倍的,現在生活都十分富足。他們戶戶勤儉持家、人人幾乎都有房,他們的子女目前大約35~45歲,也大多都有父母贈與或是繼承的房子,原則上都不大需要負擔房貸,只是房子座落的地點不同罷了。

目前在都會區無殼族,大多是3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他們出生年約在1987~1991年間,當時是另一波台灣房地產翻倍大漲;如果當時他們的父母手上沒有房地產,錯過了那一波漲幅,房價高漲後,購屋愈來愈困難,沒有資產留給下一代,在都會區購屋愈來愈難,對擁有房地產、持有房地產的想法,勢必就要調整修正了。